分享

班辈

 空谷天籁 2018-09-30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村子基本上由几个大姓的家族构成,每个家族不出五服的同辈要按班辈排序,家族与家族之间,个别比较少的姓的户数与大的家族之间,比照约定成俗的辈分,也要相互排出个辈分来。


一个村,甚至与邻近村之间,人与人都有比照的辈分,见面打招呼,基本上要以班辈称呼。亲近的,以名字加辈分或以排序加辈分称呼,如、狗娃叔、六叔、十爷。有的还以辈分排序加职业或在家族中的地位相称,如宋大(念duo)、二当家的、三老人、四木匠,等等。农村有了孩子的媳妇在旁人跟前提起丈夫时,一般以孩子名加孩子对丈夫称谓爹或爸相称,如黑娃他爹、黑女他爸,有的直接把丈夫称为我老汉,娃他爸,我家那口子,我家外头人。


在孩子的起名上,父辈以上的,旧社会多数按族谱起名,一看字号,就知道是什么辈。解放后,特别是文革后,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大都不按族谱起名了,亲兄弟、姐妹之间会有同一个相同的字,堂兄弟之间多数不连在一起。家族讲究的,文化底蕴厚的,保持了老传统,还是连在一起,有的还沿续按家谱的字号起名。


一个村子里,人丁生旺的家,辈分会越来越低,人丁不旺的家,特别是几代单传的户,辈分会越来越高。每个村有那么一、二户,全村男女老少把这家男主人叫爷,女主人叫婆,他们的小孩一生下来,人小骨头老,自然成了同辈中辈分最高的了。家族与家族之间联姻又会生出新的辈分来,但在称呼上,一般是先叫后不改。比如某人的堂姑嫁给他的堂舅,按照舅家的辈分应把堂姑叫妗子,但见面还是以姑相称。


过去,村里的大人看一个小孩聪明不聪明,灵光不灵光,见了面,考你几个班辈,看你是否分得清。问的辈分,一般拐几个弯,如你把你妈她姑父叫什么,把你爹他舅爷的儿子叫什么,等等。


上小学时,发小们在学校时,以名字相称,但回到村子里,见了面,还是要以班辈相称。这几年,发小们若坐在一起吃饭,酒喝到兴处,大家会论起班辈,一论起班辈,往往会乱了套,有的按约定成俗的辈分论,有的按亲戚套亲戚论,本来是平辈或叫叔的,拐个弯,辈分就低了,得叫爷,孙子辈,就要给大家敬酒了,图的就是个热闹,每次对这种热闹乐此不疲。


老家农村,有时,为了改运,还有要求降辈分、改称谓、拜干亲,结成新辈分的。如有的人丁不旺的家,辈分高,自觉要求降一个辈分,以平辈与门子与村子里的人想称;有的几代单传的,让儿子把亲生父亲改口叫伯。有的孩子小时候身体瘦弱、多病,拜家族兴旺的人为干爹,以期通过这咱联亲来改改运气。


班辈把农村由宗族社会逐渐联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人们见了面,一谝,不小心就谝成了亲戚,是亲戚了,大家就互相之间有了辈分,说个事,办个事,就方便多了。村民们之间、亲戚之间许多矛盾,往往就是靠德高望重的长者协调解决的。


城市的人,过去以单位群居,大家之间互相熟悉,工厂的人,师傅带徒弟,会衍生出许多师徒关系,机关里的人,也会衍生出许多同事关系,大家在一起工作着,居住着,见了面,打个招呼,有事,相互之间也能有个照应。现在,城市社区,若不是单位团购房或经适房,商品房住户之间基本上不认识,多层的住户,相互之间多数不认识,高层的住户相互之间认识的就更少了,时间长了,相互见面多了,面熟了,知道住在一个单元,见了面,顶多礼节性地相互点头打个招呼。


在城市生活时间长了,还是比较喜欢农村的这种熟人社会。每次回老家,一到了村子里,老远就有人给你打招呼,大家相互之间按班辈叫个称呼,拉几句家常,心里感到很温馨。


随着社会变迁,特别是计划生育,产生了几代独生子女,以后辈分的称谓会越来越少。我们这一代,七大姑、八大姨很普遍,下一代,少数的孩子,可能还用得上哥、弟、姐、妹、舅、姑、姨等称谓。二孩的放开,也许会改变这种趋势。


现在称谓越来越少了,亲情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浓了,内心常常怀念那个精神富足的班辈时代。但愿社会发展进步不以减少称谓、牺牲亲情为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