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摩在针灸中的协同作用

 禅茶一室 2017-02-07

按摩和针灸一样,其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在针灸中,正确运用按摩,可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试浅探之。

一、按摩助针灸疏通经脉

按摩穴位,经络以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解散郁结,加强针灸之效。《针灸大成|四明高氏补泻》云:“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而通气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循者,沿下针穴位之经络用手指上下循 之,其有促进气血运行之效;摄者,以大、食、中指指甲在所针刺经络处来往按切,达宣通气血之效; 摩者,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于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医宗金鉴》谓其效“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运用这几种手法,协助针灸通关接气,而疏通经络。

经脉气血凝滞,脉多为涩,针刺难以得气,须借按摩促进经脉 流通,催气至病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气至病所后,出针时,“疾按其病,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取针时亦须多按摩穴位,无使气出,使其随经脉 运行。

《灵枢|卫气》论取气街调和气血,疏通经脉,强调按摩配合针灸。其云:“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及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按摩促进气血运行,其配针灸加强了疏通经脉止痛之效。《灵枢|杂病》亦云:“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临床上,按摩与针灸的先后以及按摩的方向,应据病情而定。若是实证,宜先按摩后针灸,按摩的方向逆经脉循行方向;取“迎而夺之”。若是虚证,一般宜先针后按摩,按摩的方向顺经脉循行方向,取“随而济之”之意。正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治经脉凝涩,气血上下失调的原则;“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即以按摩,推导等手法配合针灸达疏通经脉,平调气血之目的。

二、按摩助针灸平阴阳,调寒热

《金针赋》中论述的龙虎升腾法,运用按压行气,其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气的作用,治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之证。即以手指按压穴位前后控制气行的传导。若欲使气向下,则以手指按压针刺穴位的上方。我在临床 上基于此而发挥。即欲 使气向上,右手按针刺穴位下方,右手从针刺穴位上方往上循 经脉 施 以推法; 反之,欲使气向下,左手按针刺穴位上方,右手从针刺穴位下方往下循 经脉施以推法。实行针按推三结合。经施 手法,大部分患者出现针灸感 传,有些人觉有一种特异的快感。此手法 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 用为佳,若气末至时,“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控制针感 达阳部或阴部,《针灸大成》云:“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内针,得气则深提之,其调畅矣,以阴主静故矣。”即调阳,宜浅针先针,针后按摩 ,然后 行针;调阴,宜深针,先按摩后针,按着行针。

另外,也有不按摩经络,通过按其它有关部位 控制针感的。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治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针听宫穴时,“以手坚按其两鼻窍”,使针感直达眼中,使耳中作响,以达调阴阳,聪耳明目之效。

按摩配针灸可加强清热祛寒的作用。《灵枢|官能》云:“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如发热针大椎,且沿督脉向下推;胃肠热盛,大便秘结,邪无出路而致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口喝口嗅,针合谷,曲池,内庭,天枢,且逆经脉而推之,大便一通,邪热自泻去。《灵枢|刺节真邪》对退热法作了具体论述,其治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除针足阳明胃经外,还采用推而散之之法。如“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及止。”,

寒性多凝涩,按摩后针灸,针灸后又加按摩,可加速血运,祛散寒邪。《灵枢|官能》云“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临床上,用手掌 面,大鱼际或小鱼际部分着力于经络循行部位 上,进行来回摩擦,具有提局部温度,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之效。

三、按摩助针灸扶正祛邪

若欲行补法扶正,首先要循经在皮肤上导引揉按,使穴位周围皮肤舒缓,然后用左手掀捺穴位,右手轻捻徐缓将针刺入。正如《灵枢官能》云:“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待气至,留针一段时间后,出针时按压针孔,保存真气。即“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素问|调经论》针刺治皮肤微病,巧 妙地进行按摩,针刺,心理三结合。其云:“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 之,适人必革”,这样针刺以求达到“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 腠理,真气乃相得。”之目的。该篇还论及针刺治神不足时,须“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即以按摩致气于其虚络补其不足。刺微邪时“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经反复按摩,留针候气,气移于不足处,使神气得以恢复。

若欲行泻法以祛邪,可用掀皮开腠理法。《灵枢|邪客》云:“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即以左手揉按穴位,然后 以手指将穴位皮肤撑开,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轻微缓慢地刺入,使患者无惊恐,使腠理开泄,驱邪外出。若有淤毒,可针后挤按针孔四周,排出恶血以祛邪。如《灵枢|四时气》论治风邪侵入经脉,血气污浊不清的麻风云:“疬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

此外小儿肌肤柔脆,不耐针刺之疼痛,其对按摩较敏感,以按摩治之可补针灸之不足。《针灸大成|保婴神术》对此论述颇详,此不再赘述。

按摩配合针灸具有协同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挥。但临床若不注意正确配合,可引起副作用。如神经根,软组织有肿瘤,椎体有骨刺引起的疼痛,一般不适合按摩,以免症状加重。头面部患痈疸之类也不适合按摩,以免毒气内攻。若病症当用泻法,而反用按而引针的手法,会使气血佛郁在内,邪气不得外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故应注意,详细分析病性与病情,使按摩在针灸中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

按摩在针灸中的协同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