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星驰《西游伏妖篇》:二十年西游情结得失如何?|影评

 圆角望 2017-02-07

『 文学 照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起周星驰或是西游题材电影,便会联系起彼此,的确,《大话西游》与周星驰互相成就,在影史留下身影,而周星驰的西游情结也便由此产生,到今年《西游伏妖篇》已是他第四部该题材作品。有人说他善于发现其中人性情感,也有人说他的角色设定其实更忠于原著。于是,他的“西游”动作也备受关注。


同时国产影片每年备案的西游题材也有二三十部之多。西游题材为何如此受欢迎?周星驰又为何在不断续写“大话西游”过程中收获肯定与批评?今天我们推送的这篇影评聚焦该话题,面对这样一个文学名著“IP”,或许它的作品衍生也反映了当下国产电影所长所短。




             匕

周星驰《西游伏妖篇》:西游情结二十年

张璐璐 | 文

           阝               

                              廴              匚

1995年,周星驰带来了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是他第一次开始对《西游记》的故事进行惊世骇俗的颠覆性改写。可以这么说,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到《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这两部《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作品在剧情内核与精神价值上几乎与原作互不相干,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也未见轰动效应,还一度受到媒体舆论的批评,直到影片经由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的传播,才在大学生与大众中赢得了口碑。随着岁月的沉淀,很多人慢慢才发现“一万年”的那句台词有着如此的魔力,甚至一度成为流行网络的一句台词。



到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再一次将《西游记》搬上了银幕,这一次,在特有的周氏喜剧的风格上,中国最“老少咸宜”的神魔传说以一连串充斥着戏仿、拼贴、恶搞和无厘头的闹剧形式被表现出来。尽管影片中“少儿不宜”桥段设计的讨论不绝于耳,甚至引发了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但是影片本身却获得了极为惊人的票房成绩。2017年的《西游伏妖篇》依旧如此,票房成绩依旧强势,而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从90年代开始的对传统大众文化解构的时代趋势,到当下消费文化语境的转变,《西游记》的传统故事的改编与叙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果说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开启了周星驰对《西游记》重新解读与诠释的道路,那么《西游伏妖篇》则依旧是对传统经典故事在当下持续性的颠覆改编。



徐克与周星驰合作的故事产生了微妙的化学效果,他们用一种另类的叙事风格重新解构了“三打白骨精”、“误入盘丝洞”与“大战红孩儿”的章节故事。并且,故事将如来身边的“九头金雕”的故事进行了插科打诨式的解读,这个情节安排更像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误入小雷音”的故事重构,一个在佛祖身边禅修的小妖来到人间,遭遇唐僧一行,发生争斗。不同的是,黄眉童妖是用金钵扣住孙悟空;九头金雕则试图用如来神掌来镇压孙悟空,并套用“三打白骨精”中师徒之间的嫌隙挑拨离间。这四个伏妖的故事进行了整合衔接,并被安置到一个相同的时空背景中,即比丘国。与任何一版“西游记”不同的是,白骨精化身成为一个爱上唐僧的善良少女,完全是对于第一部唐僧与段小姐(舒淇饰)那段感情的回应。但在这部影片中,白骨精并非为了复仇,而是成为了被九头金雕安排在唐僧身边的傀儡,并以此激发出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反间计戏码。



周星驰用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建构出不同以往的“西游”传说,配合徐克导演对镜头掌控,新意十足。不过,影片的整体创意均来自周星驰,徐克仅负责导演。从整个故事可以看出,周星驰是个念旧的人,他的念旧在于对以往影片中使用过的桥段的再次表现,诸如《功夫》与《西游降魔篇》中的“如来神掌”,还有《小刀会序曲》《梁祝》等经典配乐的使用。他曾接受采访时说过,小时候曾练过如来神掌与铁砂掌,而且他对一部名叫《如来神掌》的粤语片印象深刻,每一次看都会激动到不行,这就是他的个人情感。于是,在影片的结尾,段小姐的出现不仅弥合了唐僧的情感缺失,而且更是周星驰个人情感表达的一以贯之。



尽管在对“西游”传说故事的改编上周星驰与徐克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却依旧引发了影片背叛西游文化争议的讨论。真是这样吗?从《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开始,周星驰就没有要说一个有关西游的故事,而是试图为《西游记》在商业大潮和消费主义语境中发掘一个新的主题内核,用西游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劫数表达有关爱情这一长盛不衰的世界主题,并用不同以往的叙事风格传达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跟“作者电影”的创作意图一样,他试图用摄影机书写个人内心世界的转变与导演独特的个性表达,只不过这种无厘头、拼贴的创作手法与法国新浪潮中的“作者电影”所追求的“纪实”手法有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却在实质上印证了“作者电影”强调个人色彩的最终意图,那些不间断出现的桥段设计与镜头语言便是在重复表达他内心抒发的情感。


过去常说周星驰擅长表现小人物励志,而西游则是在表达爱情的遗憾


从《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中的“一万年”到《西游降魔篇》中的“只要现在”,再到《西游伏妖篇》中坦然正视爱情的回归,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宣泄,最终实现他对于情感的终极夙愿,那一首沿用至今的《一生所爱》承载了他对爱情最为直接的表达。这首歌最早是作为《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片尾曲出现的,描写了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并对爱情的认知的过程。而现年55岁的周星驰,依旧不能忘记的还是青春岁月里的爱情。当然,情感的选择会指引个人的创作意图,却容易审美疲劳。有人说,“大话之后,再无西游”,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西游伏妖篇》版

《一生所爱》


回溯时代的背景,《大话西游》系列电影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也迎合了“70后”、“80后”对新兴文化消费的需求,那时的他们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主导群体。与此同时,消费主义、草根文化也逐渐占据了大众文化的主流空间。到现在,消费主义已然成为了主要的时代特色之一,从周星驰开始的这种开创性的颠覆改写一直延续至今,单单是2016年广电总局官网上公示的新片备案就有近26部。不难看出,这些改编都或多或少采取了周星驰的相关套路,一改央视版《西游记》的传统,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以及戏剧冲突上也都与原作相去甚远。这确实反映出中国电影行业的问题,那就是优秀原创故事的短缺。


对86版《西游记》的怀念或许反映出它在老少咸宜观看层面的功力


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不少改编自《西游记》的影片赚得盆满钵满,要论IP的大小,《西游记》必然是数一数二的,几乎没有哪一个IP可与之相媲美。这个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的传奇神魔故事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加之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让改编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层面,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而在不同时代背景与社会氛围中,经典改编如何折射出文化传承的变迁与社会症候的转型则是需要被大家更多关注和阐释的。


这些经典的故事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文化瑰宝,不仅历久弥新,而且成为了当下市场被不断挖掘并呈现的故事原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86版《西游记》中那些粗略的视觉效果已然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可是老一代影视创作者却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创作出属于几个时代记忆的经典之作。当下的科技手段能够超越之前,却已然无法复制之前的经典与辉煌。尤其在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电影产业的当下,面对消费主义的喧嚣与盛行,电影人需要直接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到来的过度娱乐的现实,这也是当下有人在诟病周星驰一直在消费西游情怀的原因所在。人类有追逐娱乐的天性,但却不能一味娱乐,这也需要影视创作者保持警醒:不要用不断复制的景观刺激消费大众;不要沦为金钱的附庸,让作品成为贩卖情怀后稍纵即逝的视觉消费品。




 文学照亮生活


 文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