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荨麻”和“荨麻疹”的“荨”为什么读不同的音?

 道2和 2017-02-08

不久前有位朋友问我:词典上有个字的读音定得很奇怪,“荨麻疹”和“荨麻”,虽然一个是病名一个是植物名,但前者取义于后者,两个“荨”字的读音应当相同,然而查一下新版的《辞海》(1999)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荨麻疹”的“荨”注音为xún,而“荨麻”的“荨”却注音为qián。这种同义两读的规定,显然给人们的记忆带来了困难。今年721日,四川卫视的主持人就在早间新闻中,把“荨麻”念成了xún má。有人指出他念错了,但也有人为他辩护,认为词典的定音本身就不合理。这个问题应当怎么来看待?

 

其实在好多年以前,这两个“荨”字读音的歧异就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作过一番认真的查考。现在趁此机会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荨”字见于《说文》:“荨,?藩也。”?藩是一种药草,又名知母。《玉篇》和《唐韵》都注“荨”的读音为徒含切(tán)。但这个“荨”与“荨麻”不是同一种植物,不能混为一谈。

 

“荨麻”作为一个合成词用于植物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的文猷。如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荨麻,生江宁府山野中,村民云:疗蛇毒。”这个“荨”字该怎么读呢?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草部·荨麻》作了如下说明:

 

荨麻(荨音寻)  宋《图经》

【释名】毛?[时珍曰]“荨”字本作“?”。杜子美有《除?草》诗是也……叶似花桑……上有毛芒可畏,触人如蜂虿螫蠚。

 

《本草纲目》的注释指出,“荨麻”的“荨”读“寻”(xún),但同时又说“‘荨’字本作‘?’”,一个本字,一个后起字,实际上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字。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例如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云:“川、陕间有一种恶草,罗生于野,虽人家庭砌亦有之,如此间之蒿蓬也,土人呼为?麻,其枝叶拂人肌肉,即成疮疱。”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这里的“?麻”也就是《本草纲目》中的“荨麻”。“?”和“荨”是同字异体。然而问题也由此产生了。因为“荨”字既然音xún”,“?”是“荨”的本字,那么“?”理所当然也应当读xún。但查一下宋代权威的韵书《集韵》,它对“?”字的读音注了两个反切,即徐廉切(xián)和慈盐切(qián),根本就没有xún音。以后在各类字韵书中,“荨”和“?”的读音一直分道扬镳:“荨”读xún,“?”读xiánqián。到了民国年间的三大字词典中,这种情况大体上没有改变,如:

 

《辞源》(1915)荨(xún)?(qián,亦读如xún)

《中华大字典》(1915)荨(xún)?(qián)

《辞海》(1937)荨(xún)?(qián)

 

以上注音表明,“荨”和“?”的读音仍然分列两类,略有变化的是,“?”字的xián音已被废弃,只保留了qián一个读音。此外,《辞源》还对“?”采取折中的办法,在qián音以外,又加上了一句“亦读如xún”。这种企图在读音上沟通“荨”、“?”两字的做法,显然缺乏语用的依据。

 

在解放以后的最初年代里,《辞海》、《辞源》的修订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还没有提上日程,一般民众使用的大多是《新华字典》或《四角号码新词典》。这类小型的语文工具书收字较少,单字和复词中只有“荨”和“荨麻”,不会收录“?”这样的冷僻字。因此“荨麻”便顺理成章地读成了xúnmá。这个读音,现在还可以从1963年以前的《新华字典》和《四角号码新词典》中查到。我想如果没有以后人为的折腾,“荨”字今音两读的现象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到了1963年,由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订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以下简称《初稿》)发布了。在这份《初稿》中,“荨”字原来的读音xún被取消了,规定改读为qián。于是随后的修订版《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以至1973年新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也都一律将“荨麻”的“荨”字改定为qián音。这种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不可能是当时社会语用的实际(无论书面或口头语)。因为除了专门研究植物的专家学者,一般的老百姓是极少接触荨麻的,至于家中偶尔有人患了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也只会根据口耳相传的说法读成xún má zhěn。可以说十有八九是不知道“荨”字还有qián这个读音的。因此我推测,“荨”被改读为qián,就是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那条注释:“‘荨’字本作‘?’。”搞传统训诂学的人非常讲究“考本字”,既然“荨”的本字是“?”,而“?”又已经统读为qián,那么“荨”字由xún改读为qián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然而,这样的改读规定是很难在实际的社会语用中贯彻的。“荨”字读xún,“?”字读qián,这种语音上壁垒分明的差异,早已通过解放前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中型工具书的流行确定了下来,无法混同和相互置换了。现在“荨麻”的“荨”字既没有改写成“?”,而读音却要舍“荨”从“?”,把人们早已熟悉的xún改读成生僻难记的qián,其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到了1985年,试行20多年的《初稿》,经过修订以后定名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公布。其中关于“荨”字的读音修改如下:

 

荨(一)qián(文)       荨麻(二)xún(语)荨麻疹

 

上述修改表明,可能是考虑到人们在生活和就医中经常说到、听到的“荨麻疹”都念成xún má zhěn,因此这个“荨”字便作为口语音恢复读xún,而一般人很少涉及的纯属植物专科名词的“荨麻”的“荨”,则仍然作为书面用字读作qián

 

从《初稿》到《审音表》的变动中可以看出,有关职能部门对“荨”字读音的修订是煞费苦心的,但这种半吊子式的同字异读的改动,除了进一步增加人们记忆的困难外,又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呢!

 

我认为,“荨”和“?”的异读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不必也不可能强求统一。既然“?”字在现代汉语中早已废弃不用,其读音也就不宜再恢复。“荨麻”的“荨”按其声符读作xún,是由《本草纲目》这部传统药物学名著确定的,不但易学易记,而且有理有据,所以我建议,如果《审音表》再作修订,就应当一劳永逸地把“荨麻”的“荨”字统读为xún

 

(原载《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