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布置寒假写读后感了吗?不会写?这里有秘籍!(附教学视频)

 长沙7喜 2017-02-08

2017

作文导师团 互联网学习第一平台

编者按

每到寒假,有一项作业一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这就可愁坏了小朋友们!很多孩子书都已经读了几遍了,但读后感还迟迟没有下笔,说不知道从何写起。这到底该怎么办呢?别急,哲简老师这就为大家献上读后感秘籍!绝对的简单、易学、好套用!


█ 小学生写读后感的完整模式:

交代+介绍+观点+感受(疑惑)+总结

█ 具体来说如下:

交代,即简单交代在什么时间,你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读得怎么样。

介绍,即概括介绍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引发你有所感受的部分)

观点,即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感受,又分两个部分:

  • 一是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

  • 二是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书、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感人之处谈体会。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总结,即回归原文,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

 

█ 另外,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读”才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读”是基础,“感”是结果,“感”从“读”中来,“读”得透彻,“感”得才深。“读”时一定要认真,弄懂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录下来。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

 

第二、动笔之前,先确立感发点。

“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

 


第三、“读”和“感”要有机结合。

写读后感重点是写“感”而不是写“读”。因此,在写读后感时重点应放在“感”上。

有的学生写读后感时,大量的笔墨在介绍书或文章的情节、场景,凡是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都写下来,到最后才寥寥几笔写感受,有的甚至仅剩一句“读了这本书或文章我深受教育。”受什么教育了?连他自己都说不清。

可是,“读”也不能一点都不写,必要的情节叙述还是要写的,你为何有感而发?必须交代清楚,这样文章才有理有据,只是要体现出一个“简”字。。这部分内容叫做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

 

第四,“感受”一定要真实。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书或文章当中的某一个情节或某一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你才有感而发。而这个“情节”或“一句话”正是你学习、生活中引以自豪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何谈感受?你

我们应该要围绕感发点,与原文材料有紧密联系,然后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的感受只有放在你的生活实际当中,才有说服力。


第五、适当做到独特。

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由于个人的阅历,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不可能句句理解,处处共鸣,有疑惑是正常的,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未必不是好事。这一点有则提出,无则可免。


第六、结尾不可缺。

作文有头有尾,首尾要呼应。最后一定要做总结,哪怕只有一句话。


作文导师团微课《写读后感》:

(时长:7分34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相关链接

写游记的技巧(绝对干货,值得珍藏)


关于“春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名师总结,值得收藏)


【课堂】小学生写作技巧100条,高分必杀神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