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南山友 2017-02-08

说起包拯,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妇孺稚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官员了,可能大家对他的记忆都源自中国最早的那部武侠小说《七侠五义》和那部由金超群主演的电视剧《包青天》,当然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都是进过演义和杜撰的,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包拯的简历: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历史上的包拯(出自《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电视剧中金超群扮演的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 、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塑像

包黑子到底黑不黑?

首先宋史上并没有关于包大人黑脸只言片语的记载,而且包大人是进士出身,典型的读书人,个子也不高,大约只有一米六五,(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古代读书人一般都是“白面书生”形象,从《历代圣贤名人像册》上的画像来看,包大人也是一副比较温文儒雅的气质,并不像电视剧中那边威武高大,面黑如炭的形象,另外眉间也并无月牙形标志,那么包大人是怎样被“黑”的呢?

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包拯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平时不苟言笑,总是板着一张脸,让人生畏,当时人就流传着“让包拯笑比让黄河水变清还要难”。而黑色正好能表现出这样威严之态,包拯在民间也就被塑造成了脸黑如炭的人,同时这也更加突出了包拯的威严、正直、刚毅的“包青天”的形象。黑脸包公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位于合肥的包公祠

包拯是谁养大的?

电视剧上的情节是包公有个嫂娘,据说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位贤惠的嫂子,也就没有包拯的后来。所以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根本就没有哥哥,哪有嫂娘?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知县。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当时,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愿远离家乡。是上任为国尽忠,还是在家为父母尽孝?让包拯进退两难。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家训

真实的包拯不仅会断案!

据现有的历史资料记载,关于包大人断案的资料少之又少,只有他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

至今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而事实上,历史并没有记载包拯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非在断案上。

在我看来,包拯是个不畏强权的“言管”,一声都在弹劾别人,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痒,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公墓

另外,在国家的内政外交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舌战契丹大使,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就任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小说《三侠五义》。

不过,他在坐镇开封期间也并不是毫无建树。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由于这样的改革,是许多平民百姓的冤屈得以申诉。在任时间虽然不长,包拯办案平冤,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然而, 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历史点评:包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包公的形象历千年而不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从深层次上说明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皇权”观念与“清官”情意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