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与一切都是权力斗争。(旧文重发)

 cat1208 2017-02-08
关于舌尖和中国菜是不是天下最好吃的菜之类的话题,最近又被炒起来了。发个老文应景。

昨天跟朋友去一家餐馆吃饭,吃日式拉面。店面不大,装修很新潮,从店员到厨师全都是美国人,卖拉面之外兼卖酒水,算是一个最近流行的拉面和bar的fusion店。面条确实还不错,汤尤其好喝,可以说我去有至少50%的原因是为了喝面汤。当时就跟朋友开玩笑说,你看这家店是美国人开的日式拉面店,而且开的还相当正经。哪天如果你看到美国人开的正经川菜馆,那才叫川菜真正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了。

所以这个话题还可以延展下去:为什么到现在没有美国人开的正经川菜馆?

完全可以合理的推断出这家拉面店的来历。老板可能是一个在日本学厨的美国人,出师之后回到美国来开了这么一家店,所以颇为正宗。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合理想象出一个在四川学厨的美国人回到美国致力于开一家正宗高档的川菜馆,那么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

为什么中餐到现在为止在西方仍属于低端,没有获得类似日料的那种地位?

这里我想到的是《寿司之神》的纪录片,说全世界最好的寿司是东京一家小寿司店的老板,为了能够让客人享受到最顶级的寿司努力钻研,甚至睡觉都戴着手套,他儿子花了10年只能做鸡蛋等等等等,blahblahblah。我们假设存在一种理论上完美的寿司,它的好吃程度是100,这个店老板能够握出来的是85分的寿司,那么他儿子用了20年时间是将寿司的好吃程度从多少提到了多少?比方说从一开始完全不会0分提到83分,那么花15年呢?我相信已经足以提高到82分,最后5年时间可能仅仅是提高了1分而已。那么这1分的提高到底有何意义?在味觉上的意义需要投入5年时间来弥补么?
所以问题最后还是在于心理上的,跟百米短跑一样,最后的一点点提高需要付出最艰辛的努力,正是这样一种对待食物的哲学理念而非味觉让日料在西方获得了更加高的地位,在这个角度上,日料卖的并不是食物,而是意识形态本身。
中餐缺乏这样的意识形态上的拔高,不客气的说,中餐缺少这样的逼格。我们从没有看见过一个饭店毫不客气的说“我们的青椒肉丝是全世界最好的青椒肉丝,因为我们的厨师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练习怎么炒青椒肉丝”。可以理解,这次舌尖2的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拔高中餐逼格的一个努力的例子。

再追问下去,就变成了“我们为什么需要逼格来吃饭”。好吃就行了,关他娘的欧美人是不是欣赏你有这个逼格。所以兔子等着瞧说“一切都是权力斗争”,在这里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欧美人的赞誉才能认同我们自己的食物。我们都知道土耳其菜肯定是存在的,而且也肯定有好吃的菜式(这个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不会认为土耳其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式之一。所以“我们”到底是谁?土耳其人肯定觉得土耳其菜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菜,但是对不起,他们没有发言权。答案就是这个:谁有话语权?西方人有话语权,他们负责决定谁是世界上最好的菜式。今天才看到一个消息,说米其林评选的全亚洲最好的50家餐厅里上海有5家杭州有一家,后面有人一查,全是法国菜。很快回复就收敛到了“米其林懂个屁”上来了,我想这是事实,他们根本没有评价中国菜的能力。但是很不幸,话语权在他们手上,我们不是米其林。

最后,在吃饭的时候也要牢记权力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呀,同学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