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澄:改变的底层套路是什么?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2-09




2002年开始,我就有个习惯——晚睡!你有没有?15年了,一直晚睡,你比我的时间还长么?你看我:

· 2002年,玩CS晚上要杀1600个机器人,全部用Awp甩狙,睡的时候通常到三点;

· 2003-2004年,突然爱上了Adobe,每天都在做图、做Flash、做视频,两三点才睡;

· 2004-2005年,接了两个国家级重点课程网站建设项目,做网站、动画,两三点才睡;

· 2006-2010年,成了大学老师,每天备课、改作业、做影视后期,两三点才睡;

· 2011-2013年,开始研究和实践各种和个人成长、自我管理有关的事情,两三点才睡;

· 2013-今,幸福进化俱乐部成立,每天都在想办法把俱乐部做得更好,一两点才睡;

而就是昨天,我决定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决定要早睡了。而这个触动我的事情,竟然来自于妈妈的一句话。故事是这样的:

周六、周日连续两天,事情赶得非常多,上课、咨询、规划、看书、群活动……对了,还要写公众号,甚至还要删帖重来的若干事。为了恢复一下,我决定周一睡到自然醒,于是,周日晚上11点睡了,周一早晨3点起床,看书看到6点,推送了公众号并和大家交流之后就去睡了,睡到10点14分才起床

起来去Doubling的房间,看妈妈正在和孩子玩呢,她就跟Doubling说:“你要跟你爸爸说说,晚上不要再熬夜了,熬夜身体不好啊。”我就嬉皮笑脸地逗着孩子,也跟Doubling说:“你奶奶说了,晚上11点到早晨1点半要睡觉,这个时候是养肝的时候,爸爸在这个时候睡觉啦~

妈妈忽然扭头说我:“哦,一晚上你就养个肝啊,不养血、不养肺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下子打动了我,我赶紧拿出手机记了下来。



对了,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才决定要改变的!我并没有矫情或者做作,妈妈说完这句话的瞬间,我感受到了巨大的能量冲击!

我坐在床上,看着手机里记下来的这句话的同时,忽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么强烈的改变的冲动?这不就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么,为啥会带来这么大的能量?”

稍一思考,就明白了,原来妈妈的话突破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一直以为:睡眠中最重要的时间就是 22:30 - 1:30 这个时间段,因为据说这个时间段养肝,把肝养好就可以了,其他的时间其实睡不睡并不太重要。

这已经成了我的信念了,我真的认为其他时间段睡不睡并不重要

可是,妈妈说“不仅要养肝,还要养其他的部分”,我听上去也是对的啊,而这个观点的正确,就和我原有信念冲突了,瞬间打开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在《在一个百万级别课程表彰会上的发言》中特别说了,改变有三个要素:认知、认同、践行,而我已经认知到“晚上睡觉不仅要养肝、还要养气血……”,同样,也深深地认同了这一点。就这样,内心那个期待改变的冲动就出现了!

我真为我拥有随时随地觉察、套用模型自我分析、并能够得到答案的能力感到骄傲不已~



和改变有关的模型,不仅仅有“认知 - 认同 - 践行”模型,更有Robet Dilts那万能的“理解六层次”模型,这个模型更能呈现改变的本质。它的样子如下图:

理解六层次的用法多种多样,今天我只说说它关于改变的重要特点

· 越往上的层次越难发生改变,上方层次只要发生一点变化,下方各层次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越往下,变化越大!

· 越往下的层次越容易发生变化,但是下方要积累很多变化才能影响上一层的变化。

是不是很理论,听不懂?我们分别看看3个例子:

首先还是妈妈打破我认知边界的这个故事。虽然只是普通的一句话,但是它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信念层次,所以,我很希望自己能够早点睡既养肝,还能养其他的内脏。而由于我有很长期的晚睡惯性,所以我需要有很多能力的调整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下面的行为和环境调整,可能就要有更大范围的变化。

其次再看我一个朋友P真实的例子。他结婚3年,一直住一个小房子,家里总是乱七八糟的,他也不收拾。忽然有一天,他说自己要搬家,这个家是收拾不出来,等到搬家之后养成收拾家的习惯就好了。结果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他最终让自己的环境变得和之前基本上是一样了。这就是换了个环境(原来的家 ——>新建),虽然行为有少量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影响能力发生变化(习惯是一种能力)。所以,即便他更换了环境,也不见得习惯可以养成!

年底带着“做自己的CEO”班级的伙伴做年度目标,我问他们的问题是:“假设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你的目标要怎么确定呢?”什么叫做身份变化,比如说从一个质检员变成一个质检经理,这就是身份变化,当身份变化的时候,就要考虑能力如何对应支撑改变、行为要如何调整、环境是否有所重点调整,否则无法有效支撑身份的改变了。你看,没有下层次的改变,上层次的变化也并不能持久。

总结来看:如果上方改变,下面会改变很大,而如果下面改变,可能要做无数的积累,才能促进上一层次的改变。这就是“理解六层次”模型要告诉我们的,真实世界的样子。人生就像一条长河,河道要改变,就要从河流源头改起,这样最节省能量,只需要移动几块石头,整个河道的结构都会引起巨大改变。


不过从顶层改变并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越是顶层的改变,越是难以设计、难以体验和感知。试想一下:从某一个“环境”去往另外的环境(底层改变),可能只是需要坐车就可以实现,但是从一种“信念”改为另外一种(上层改变),那坐车就不见得可以实现。

通常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才能推动上层次的变化。这种巨大的能量让你可以产生改变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巨变(亲人离开、中了大奖)和内部信念的改变(认知边界突破、顿悟)。为什么鸡汤、成功学的东西越来越找人待见,可能原因就在这里:如何才能带来内部信念的改变呢?那就是把很多人生道理用段子 + 金句 + 你行你行你一定行的方式进行包装,那自然是非常有市场的。

其次,虽然通过感性启动了改变的第一步,但是不见得改变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拿我早睡来看:在信念上我深受触动、认知边界打开,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刻意训练、行为的落实和跟踪、环境的优化,那结果一定是:认知还会重新回到原来为改变的状态。道理很简单,知行合一,如果认知启动了,行为跟不上的话,认知就只能退回来去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匹配(认知行为不匹配的话,会产生焦虑情绪,通常将认知倒退会减缓焦虑),而退回来的认知就很难再次更新了

所以,在改变上有个非常明确的要求,那就是:第一步是有感性推动,第二步必须紧跟理性思考,增加有效的规划、风险防范和跟踪反馈,让顶层的改变真正地落实到实处,让改变不仅仅发生在头脑中,更发生在实际的行为上。这就是之前《你怎么那么喜欢用“不就是”》所提到的改变三部曲:首胜状态+有效规划+跟踪反馈

最后,我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理解层次的模型中,不要失去平衡。比如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要考虑如何适应环境、精准自己的行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断提升技能为主的能力体系,通过这样的底层积累,来获得价值观、信念层次的构建(所谓的三十而立);之后因为有实践了,所以在提炼智慧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去和底层关联,那么这个人的层次拉升也是很扎实的。

但是,有的人就不是这样,非要在年轻的时候修炼什么佛法、谈着理性认为是对的、感性去不这么认定的事情,让自己非常纠结和内耗,不断地自我挣扎,那就是失衡的结果。所以,我更推荐年轻的伙伴,把更多时间分配在下层上:能力提升、行为改善、环境匹配和适应上,顶层的理念形成,用少量的时间进行自身复盘和学习高手的关键心理表征来实现。

所以,改变不仅仅发生在认知的顶层,而是一个整体变化的过程,否则,改变不会持续发生。


好了,总结一下关于改变的底层套路,大约有这样四点:

· 改变,要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进行;

· 改变最好的开始是:获得巨大的初始能量。获得能量有时候很简单,一件事、或者一句话,让外部环境突变或者内部信念的改变,改变的第一步就实现了;

· 改变是要先感性冲动,再理性持续和实施评估反馈,修正改变的路线,这才能让改变持续发生;

· 更多的时间要花在下层,也必须留出时间复盘进行总结,形成理念和智慧,重新反哺下层,这样让改变更加扎实。

文章最后,我想说一个我对改变的本质观察:人会因为两大原因而产生改变的冲动,一是发现遇到了问题,二是对未来有了期待,而这两种原因背后的本质都是能量的变化。能量突然聚集,然后带来改变的第一步;改变的过程中,能量会不断损耗和衰减,就要想办法补充(我认为补充能量最好的方式是:利他)然后再推动改变的发生。而这个过程,就是持续成长的全部过程。


关于成长和改变,这个问题要提给你:你是否有一件记忆深刻的改变,它很符合上面提到的四点改变底层套路?如果你还不太理解这个套路,努力尝试着去挖掘,如果你恰好有相同的故事,能否说给大家听听?你知道的,留言区要比文章本身更精彩,希望你成为精彩的一部分,希望你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昨天就没有增加“附”的部分,但是你会明显看出来,有个高能小伙伴:秀燕在全力以赴地挤入我的后宫团。你可以看一下她在连续三天的留言中,都得到了超过100多个点赞!这是很不容易的成绩。

不过,后宫团确实值得加入,因为我会对那些用心留言的读者进行筛选,每一个筛选出的伙伴都是积极主动、有共同语言的伙伴,我们凑在一起交流,有共同的话语体系,成长也会加速。我会每天认真阅读每个伙伴的留言,并和大家一起改变、成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