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临书札记(二十六) ■王学岭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2-09



临书札记(二十六)


■王学岭


萧子云书《列子·舜问帖》

  此帖之誉,不逊钟王。文为《列子》第一之《天瑞篇》。凡属开宗笔墨,皆道理精神。书以故事载精神,道其天地与民生。比拟喻借,丰姿旁逸而正论随现。萧景齐文史博通而意气深藏,行笔似讷而墨韵灵飞,结字脱俗而“乚”画尤精。萧子云之《列子篇》,实又一文书人相契者。契合即道,道明乃丰。古至今时,施纲立论、划策兴兵,莫不因此二事。艺文百千,纡曲茂密、沉着游驰,莫不为此二是。道者隐而丰者自如,是其意味。欲私取于天地而争为之首先,是其害也。天地自有道,晓顺其理虚让于人,可得之。孰为盗耶喻自明,莫如虚静也从容;墨存宝藏毫知节,手合天真艺写生。

  “孰为盗耶”“莫如虚静也”,结字端严厚密,穿错如乐声起伏,用笔舒漫自如,弯曳似燕舞矫捷,韵绵风穆,内盛外和。

  尺牍小字,于晋末烽烟中转为摩崖榜书,真楷形容,愈加庄正。手卷之随情慰问,亦多作经黄灯明。人情笔墨,加以岁月熬煎,终走向行草之呐喊,而愈少未发之端雅清韵。书若无情,字便无生。楷法要在静默中歌舞,如天地藏而潜育万物,大道隐而示化众生。何可得之、居之?自虚静而生发。景齐得晋书韵致而智永续真楷形容。钟王风神,由二王可学道理,由侍中①可学喜怒,由禅师②可学步履。隋风卷罢,朴泥于匠、茂乱作壅、逸诈为狷、清堕而腴,六朝之悲戚直白,入此间更刚强搜刮。药石济世,便忘了明心。风消晴出而晋语不闻。后来虞、米尤善其中变化,赵、董虽未若之,亦属翘楚。


  注释:

  ①侍中:指萧子云。

  ②禅师:指智永。

萧子云书《列子·舜问帖》(局部)


  临习要点:

  1.此帖虽行距较宽,然气象浑茫,盖缘其单字形厚势密,气机弥满,此是最难临处。

  2.此帖点画虽厚,然并无拖沓之嫌。柔刚并用之际,柔不软,刚不烈,若指腕功力不逮,皆难至佳境。故临之,易从大楷着手,先求展放、控制,等积日有成,再临此帖,或可举重若轻。

  3.临此帖,于形密处易紧迫,于空乏处易散落,故知其难非亚于二王,甚有过之。

  4.此帖虽为楷书,而不作正局,平和处见烂漫,散淡处得天真,临时万不可聪明自作,以步效颦!

  5.世评此帖“多元常法度,少逸少风韵”。此语细审则非当,若得元常之风韵,岂不更胜逸少。质妍之分,在心与手,善书者自分高下。

王学岭节临萧子云书《列子·舜问帖》中堂


王学岭临书脞语(二十六)

  董香光曰东坡兼有平原、简穆之法,米南宫自谓得右军而无俗气,赵松雪亦曾叹襄阳而有其风。盖一家之成,超脱于众长。香光先学虞颜,后钟王、米赵,并览同代之文祝,悟道: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则见画饼不可充饥时,画禅为何?是广参迢迢,大悟前旨。又魏晋风流,胜在看似无法。唐人慨慷,因其法度分明。后皆层叠以扬。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舍离尘俗具形,合于精神流露之处。以劲利取势,虚和取韵,用笔欲其古淡,谋篇欲其率直。是萧散之意味,回荡之音声。

  书不畏简淡,论不舍细微,是通达学问者。

王学岭楷书诗题观萧子云书《列子·舜问帖》中堂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