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学霸谈高中:冷静理智低姿态,一题一题做下去,总会丰收!

 昵称39162838 2017-02-09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你要相信你的努力, 终将有迹可循。

文丨孔洁 清华大学2015级本科生


送给还在坚持的你。


01

高三返校的前一天,我坐在卧室里,看着暮色渐染,漫过地板,第一次产生了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耳边狂躁的摇滚也激不起我的热血,反而让浮躁的心愈加难以沉淀。

 

在此之前,我上课听讲,晚自习做作业,平常心考试,其他时间写写文章,做做美工,心无杂念,亦无多少破釜沉舟非哪所大学不读的热血。成绩中等偏上,生活岁月静好。

 

那一晚,辗转反侧间,看见了澄明的月光,几乎不掺一丝杂质,心里莫名安宁。我收拾起稿纸和美工刀,束之高阁,携书佩剑,奔赴属于一个理科生的高中战场。

 

而当我大梦初醒时,发现周围的同学也全都醒了——或者从来没睡过。

 

当我晃晃悠悠去食堂顺便去收发室翻翻信件,总有女生呆在教室里抱着面包一边啃一边做习题;当我为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的物理题抓耳挠腮,总有人默默翻开自己的错题集;当我清早挣扎着起床,站在阳台上远远望去,总会看见教学楼里早已灯火辉煌……

 

高三开始考理综。拿到第一次理综成绩的时候,不到220的分数(满分300)让我的心一片冰凉。我反复算着自己要想考到超一本线90分以上,要怎么分配高考各门分数,越算越惊心动魄,好像坐过山车时剧烈的失重感,天崩地裂。

 

无形的压力逼迫我策马向前。每日清早一杯不加糖的速溶咖啡,苦涩和浓香提醒着我高三的滋味。

 

无数个早读朗声背诵英语作文,中午不睡觉,刷数学题,刷到双眼酸涩,手指疼痛,毫不吝惜地在草稿纸上挥洒笔墨和汗水。

 

那些炎热的午后,燥热的风吹得人昏昏欲睡,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和飞翔着做平抛运动的小滑块厮杀,眼前摆一本厚厚的《万有引力之虹》来挑战自己的定力,如苦行僧般面对着世俗的诱惑无动于衷。

 

还有高三起才开始做的错题集,隔三差五地从头翻到尾再从尾翻到头,直到自己都开始嘲笑自己曾经的错误。

 

理综毫无起色,而过山车般起起伏伏的数学成绩更是让我心力交瘁。我无处宣泄无处倾诉,只得一层层一堆堆地把这些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咬牙死扛着,不切实际地幻想有一天我想通了,它们就会灰飞烟灭。

02

它们当然不曾灰飞烟灭。当我拿到180+的理综成绩,和120+的数学成绩时,我只觉得眼前发黑,浑浑噩噩地上完一节数学课,然后低着头把眼泪抹掉。

 

那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当吃午饭的人潮散去,我依然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蓝得透彻的天空。

 

数学老师把我叫出门去,问我是不是评卷出了问题。我摇摇头,不敢看她的眼睛。老师试着安慰我,喃喃着我早已听过无数遍的话语,不要紧张,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过一次考试而已。

 

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拼命点头,说知道了知道了,然后匆匆跑开,生怕自己再说一句情绪就会崩溃。

 

我很慢很慢地走向食堂,远远传来饭菜的香味和喧哗的人声。我摸了摸口袋,才发现自己把饭卡落在了教室。最后一点食欲也荡然无存,直接掉头往教室走。

 

拿出试卷,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审视错题,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心浮气躁,讳疾忌医,急吼吼地给自己找出无数的理由,证明自己这个题目可以做对,一切都可以做对,如果再来一次的话。

 

分析完数学试卷,继续做理综。本以为自己平静面对,可是看到自己核算出的183这个数字时,泪水还是盈满了眼眶。

 

鼻子酸了又酸,泪流满面之后从下巴滴下来,不避不躲,肆意泪流中,一种莫名的豪气油然而生:得,本姑娘就这样了,还能再倒霉点不能?

 

不可能了。我已经触底了,只剩下反弹。这是人人都无法逃避的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书写历史,成功的失败的。而我,当然要写下我自己的史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中有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总是将学习和不断完善自己代入革命,为这段话感动不已。

晚上十二点睡,早上6点起,在食堂安稳地吃完早餐。去教室的路上思考昨晚做的数学压轴题,纯心算,一行行公式在脑海中划过,卡壳的地方回教室重算,一点一滴积累做题的思维方式,逐渐变得自然而流畅。

 

死磕理综,归根到底就是死磕物理。物理和数学类似,说到底就是建立模型和计算能力两个问题。物理的计算,如果数学到位,三角函数掌握扎实,基本没有问题;而模型则花了我的大功夫——自己整理归纳各种模型,再把平面改成斜面,光滑改成粗糙,电场放反,磁场加强或减弱,翻来覆去地思考理解。

 

回想起来,为了数学和物理,我虽然没有闻鸡起舞,也算死掉不少脑细胞了。

 

浮于表面的学习心浮气躁的“努力”中,真正沉下心来,低姿态、深度思考式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

 

鸡血沸腾很容易,从头到尾严密而流畅地解答一道题,很难。

 

现在说起来似乎云淡风轻,可是处在高三那种精神压力和长时间学习中,怎么可能心里不起丝毫波澜。数学和物理的方法,两星期没有明显成效,一个月之后才在试卷上略微有点反应。

 

两个月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面对试题时,思路产生得比之前快得多,逻辑性和完备性都有很大提高。计算的步骤由于平日里很注重优化和练习,在考场上遇到大量类似计算时尤其得心应手。

 

在学习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真正的成功都是积累的结果。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孤单前行,一个人探索茫茫的未知世界,连1%的希望也无法确定——谁能保证某种方法一定有效?谁能保证你每天严格要求自己,背书做题写作文,就一定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有很多同学,一点也不愿意多付出,每一份付出都巴不得立刻见到相应的回报。其实我们更需要的,反而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决心:即使0%的希望,也要尽120%的努力,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毕竟,高考是每一个人孤独的征程,无法选择,无从逃避,落子无悔,下笔成诗。

03

我看过很多前辈的高考经验,提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静、专注地面对考试,不去想其他有的没的。

 

到三模后期,我已经不再想自己能考到多少分,不再看到一个不会的题目就心急火燎地计算又要扣掉多少分,不去想每一次排名下滑后周围人的眼光里究竟有没有异样。我跟着自己的节奏,坚定而持续,终于能够在两个半小时内把理综冷静而有条理地写完,甚至还能留下时间检查;终于学会在拿到一张难到我后面两个大题都做不完的数学卷时,依然气定神闲地把该写的会写的步骤统统挤上去。

 

当我坐在高考考场时,我觉得自己心中宁静如温暖的、洒满月光的夜晚。我哭过笑过,发奋过咬牙过,脑海里整整齐齐地贮存着所有接触过的模型和题目,真实的计算和抽象的思维,如泉水汩汩流过,澄澈而自然。

 

最终的结果,踩线上了清华,很幸运地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应邀为大家写经验,发现自己还真是没多少鸡血澎湃睥睨宇宙的豪情,也没有多少悬梁刺股彻夜不休的拼命——毕竟,过度拼命,过度鸡血,也是会消耗精力的,不如省下来做道题来得真实。

 

昨天听到一首歌,赵雷的《成都》。当听到“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忽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喉头微哽。

明明是一首情歌,可是那种平静中蕴含的深情,一如我保持理智和冷静,却依然如史诗般的高三岁月。

 

祝愿每一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史诗,回首精彩,无怨无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