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销瓷:陶瓷收藏界的最后一块处女地

 读书耕云种月 2017-02-09

2017年118日,佳士得在纽约举行了名为“中国出口艺术品”的外销瓷专场拍卖,里面有Hatcher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明末清初青花瓷,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洋伞系列”瓷盘,清末的广彩,而数量最多当然要属康乾时期的五彩粉彩。外销瓷以其陌生气息,异国情调,和大家熟悉的工艺、技法结合,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美感。

很长的一段时间,外销瓷在国内都不为人所重。人们普遍认为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专门为外国人定制,图案色彩艳丽、浅显,不符合国人审美,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国内明清官窑瓷器的拍卖成交价大幅提升,精品稀缺,外销瓷那精良的工艺和品质逐渐显露,价值也被市场所关注。有人指出,外销瓷可能成为瓷器收藏界的最后一块处女地。

如果对于中国的古瓷并不精通,那么收藏外销瓷作为入门,就比收藏官窑瓷器的风险要小很多。因为目前外销瓷较少高仿,拍卖行和西方各古董店卖的外销瓷,虽然有断代错误的,但很少有假货出现。但在入手之前,我们不妨回溯到外销瓷产生的历史时期,了解当时在西方,这些瓷器是做什么用,有哪些器型?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把握外销瓷收藏。

1765年左右的中国外销粉彩瓷器

欧洲人用瓷和中国人一样,分日用和陈设两大类。但西方的风俗审美同中国的不一样,所以喜好和器型也不一样。

欧洲人早期一直都是用银质餐具的,用瓷质餐具是很晚的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就想研制瓷器,一直不太成功,直到17世纪初,才做的像点样子。那时候欧洲家庭的餐桌还未实行后来的分餐制,而是围坐在一起用餐。当时讲究一点的家庭,大致是如下图这样放置菜肴的:

中间是调味菜、泡菜、色拉等;第二层放2-4个小盘的各种酱;再外放肉、鱼、主食和汤等。

那时候的西餐不那么讲究,餐前点心和正餐都在一张餐桌上摆着。实行分餐制以后,正餐前面的点心和开胃菜,通常需要椭圆型盘和圆形盘(有12寸、8寸、6寸等)盛放;正餐则需要统一放在大菜盘(13寸)和中菜盘(10寸),再分到个人面前的小盘(8寸)中;此外还有各种调料、作料盘(6寸),以及大汤钵、色拉盘、汤盆(8-10寸)等。正餐以后,还会用到餐后甜点盘、甜食碗等等;饮料方面有奶杯、咖啡具和糖缸等,以及茶具和酒瓶、酒杯等。还有许多的小器型是特别订制的,比如装胡椒的和装盐的罐子。

1755年烧制的“徽章瓷”汤盆,徽章瓷又叫纹章瓷,我国古代外销瓷的一种,烧制大约始于十六世纪时的明代。因该种瓷器上烧有贵族、家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特殊标志,故名。

1725年左右 葡萄酒冷却器

17世纪中期 青花瓷茶壶

17世纪中期 桃形荷花口异形茶壶

1775年左右 粉彩贝壳形调味汁碟

1740年左右 粉彩生肖纹大啤酒杯

1926年左右 “独立宣言”大汤勺

1775年左右 一对烟叶碟

一套餐具中,中小型的盘子最多,汤钵一般只有一两个,大的菜盘也只有几个,故从收藏角度来看更稀少珍贵。有些菜、汤盆的西方设计,在边缘上做成缺齿状,可以架上汤勺,方便摆放。也有一些汤盆会做成动物的形状,比较多见的是牛头型和鸭型容器,动物雕塑和实用器型相结合,多在乾隆时期订制,雍正时期极少。这类独立成型的异型器皿和雕塑容器在收藏市场更珍贵些。

康熙 青花瓷凹口碗边大碗

1785年左右 象形带盖调味罐及两个托盘

康熙年间的鹦鹉一对

雍正时期小粉彩茶壶

1760年左右 瓷质野猪

19世纪的一对白色大公鸡

1770年左右 野猪头造型带盖汤盘

其实餐具的出口在很早就有了。《江西通志》记载,1555年国外就订制过三万多件龙纹的餐具。1740年实行分餐后,成套餐具的器型更为丰富,这段时期出口量增大,成本降低,加上经过近200年的外销瓷的销售,中国的图案在欧洲已经十分流行,装饰风格常见将西方的器型和中国图案相结合的做法。画工偏向勾线、填彩等中国画方式,有景德镇瓷风貌。

但景德镇的艺术家比较习惯中国画法,要绘制完全的西方纹样,价格与成本都比较高。所以在1760年以后,广州的手工艺人、工匠们也可以画出西方喜好的纹样和画法,价格又便宜,因此这类的成套餐具绘制的工作很多都转移到广州去了。

1842年左右 广彩大碗

欧洲人在逐渐将银器换成瓷器的时候过程中,对精美的瓷器十分爱惜,会在大件的瓷器上加金属装饰,因为大件瓷器比较容易损伤,金属附件多加在花瓶的口部、颈部、盖钮和底足部分,用以保护瓷器。现在各拍卖行拍卖中国外销瓷,凡有金属装饰的都会贵一些。也有一些重要的小型瓷器,会加上金属附件。它多加在边框或底部等,除保护功能外,还能起到美观的作用。

西洋风格外包铜装饰的清代乾隆外销瓷

清康熙时期的刘海戏金蟾,在19世纪被增加了金属装饰

清康熙时候的几件瓷器被改造成了喷泉造型

清康熙蓝釉花瓶(附件荷兰制作)

有些器型加了附件后,就被改变了用途,这件清康熙蓝釉花瓶,被他们加上附件,成为装奶的奶瓶。

明崇祯花瓶改成的茶壶

更有甚者,为了好用,不惜破坏瓷器。这件明崇祯时期的花瓶被锯掉了上面并在旁边钻了个洞,加上铜的壶嘴就改成茶壶了。也许是改造者很得意自己的作品,这件花瓶改的茶壶,居然还记录了其改造时间,是1690年。

从收藏角度上来看,这些加有金属附件的外销瓷,因为在一件瓷器上,既有中国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又有西方金属雕刻艺术与之完美的结合,所以这样的瓷器价格,相比其他会略高。

外销瓷中有一种造型,制作难度比较大,彩绘也不易,所以在订购中,数量都不多,也比较受拍卖市场认可,那就是瓷器烛台。烛台的造型比较丰富,制作比较精美。

乾隆年间出口陶瓷烛台

乾隆时期宫女造型烛台

还有一些具有特别使用功能的瓷器,如剃胡须的盘子,婴儿的洗澡盆,生活中使用的便盆、首饰盒、化妆盒和鼻烟壶等,这些器型都比较特殊,一般都是专门订制的。

约1765年烧制的仿西洋家具式样的花插

乾隆年间的小盖盒

19世纪大鲤鱼盖盒(碗)

西方人比较讲究实用,除了前面所说的对一些瓷器进行改造,他们比较多的是把花瓶等器型改成台灯。上面的灯罩,会依据台灯的造型,加以配套。通常做成台灯的瓷器会在底部打洞,钻洞以后,对瓷器的损害很大。所以有少数特别精美的瓷器,人们舍不得钻洞,会将一根空心铁管作为台灯的支柱插到瓷器里面,铁管里面扭上一块铁环,并在其中堆上沙石,以增加台灯的重量,使其平衡。电线则是从花瓶口部插入铁管内。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著名的清雍正蝠桃纹橄榄瓶,原来就曾被用做了台灯。

盘子在西方家庭陈设上很重要,有的放置在桌上,但更多的是挂在墙上,根据家具和墙面的关系组合大小不同的盘子,作为装饰。在西方家具中,有各种装饰和摆放瓷器的家具附件,如陈设瓷器的陈设柜,摆放瓷器的台子、几案等小家具,以及把小型雕塑瓷器放在墙上的小台子,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