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乱前的天宝战争

 茂林之家 2017-02-10

唐玄宗天宝九年至天宝十三年(750-754年),唐朝与南诏展开了一场持续五年的战争,称为天宝战争。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乱前的天宝战争

南诏

从贞观年间开始,唐朝就在云南地区开始经营。随着吐蕃势力触及云南,唐军与吐蕃势力于洱海一带反复争夺。唐玄宗时期为了牵制吐蕃,扶持南诏势力,唐朝曾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南诏也因此依附唐朝,与吐蕃对抗,并协助唐朝平定西南的叛乱。唐朝筑城安宁,进一步管控云南,引发诸爨叛乱,唐廷命云南王皮罗阁与姚州都督府共同出兵进讨,而南诏在平叛过程中占领了安宁。皮罗阁死后,阁罗凤继位,开始向外扩张,唐朝与南诏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天宝九年,阁罗凤携妻前往成都谒见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路过姚州时,云南太守张虔陀行为无礼。《旧唐书》说:“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 南诏尝与妻子谒都督, 过云南, 太守张虔陀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 仍密奏其罪恶。”于是阁罗凤怒而发兵,攻占姚州,杀死了张虔陀。于是,以此事为导火索,唐庭震怒,天宝战争开始。

天宝十年(751年),唐朝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8万,分三路进攻南诏。鲜于仲通到达曲靖,南诏遣使谢罪请和,“切陈丹款,至于再三”。并说“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有也”。《旧唐书》说鲜于仲通“褊急寡谋”,是靠着与杨国忠的密切关系才当上的剑南节度使。此时他一心想求得战功,拒绝了南诏的求和,并囚禁了使者。南诏至此只好全面导向吐蕃。鲜于仲通的唐军继续前进,在西洱河,南诏主力和吐蕃军出击,唐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鲜于仲通带少数随从弃军逃跑,中途被南招大军特段忠国截杀,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唐朝第一次对南诏的征讨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而结束。而这么大的事情杨国忠竟然瞒着唐玄宗,谎报”大捷“,鲜于仲通还因此被推荐做京兆尹。天宝十一年(752年)正月一日,吐蕃在邓力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南诏正式归属吐蕃。唐朝在这之后又恢复了姚州府,不过马上在天宝十二年(753年)遭到了南诏和吐蕃的围攻。姚州再次失陷。

杨国忠兼领剑南节度使,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大征兵。天宝十三年(754年),派剑南留后李宓率军十余万第二次征讨南诏。李宓深入南诏,阁罗凤避而不战。唐军中的士兵很多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时间一长,军中瘟疫蔓延。唐军的粮道也被南诏切断,速战不成,只能后撤。此时南诏令大军将段克附率部与来援的吐蕃军合

力反击唐军,史载此役唐军“ 血流成河,积尸塞水” ,极少生还。 李宓两个儿子死于乱军, 愧悔之际,,李宓从龙尾关黑龙桥坠西洱河而亡。两次征讨南诏都以惨败告终,天宝战争就此结束。

天宝战争损耗了唐朝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不但没有解决南诏问题,反而使南诏投入吐蕃,唐朝要面临从西域一直到西南全线应对吐蕃的局面。前后损失兵力将近二十万之多,同时期唐朝在各个战线作战损失的兵力总和恐怕也达不到这个数。这些兵员很多都是来自统治核心的关中等地区,再加上大量钱粮损失,唐朝国力空虚的情形显露出来。翌年,安史之乱爆发。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乱前的天宝战争

杨国忠

可以说是唐朝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南诏本来算是一个亲唐势力,与吐蕃一直有着利益冲突。虽然与唐朝的矛盾已经显现,但是从南诏在战前多次谢罪求和可以看出,在那时还没有到非到战争不可的地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已经老了,朝政腐化,却频繁对外用兵,边将藩镇靠军功势力逐渐扩大,杨国忠想要掌控朝局,靠军功扩大势力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而他的心腹鲜于仲通就任剑南节度使,可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样鲜于仲通巴不得南诏与唐朝开战,南诏的请和也不可能接受。可是鲜于仲通自己军事不行又轻敌,导致惨败而归。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政客也得认真对待战争。杨国忠还”耻云南无功“”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可是偏偏玄宗还非常信任他,连高力士都看不下去,对玄宗说:“臣闻云南数丧师, 又边将拥兵太盛, 陛下将何以制之?”中唐名臣,后来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李泌曾说:“ 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最后安禄山也看到了唐朝内部的虚弱,再加上他与杨国忠的矛盾,果然反了。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乱前的天宝战争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乱前的天宝战争

南诏德化碑

李宓战败后,南诏“ 遂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 ,在今天的大理白族地区,大唐天宝战士冢、万人冢、千人冢仍然存在,李宓父子被作为当地的本主接受四时香火之祭祀。大历元年(766年),虽然已是吐蕃的附属,南诏王阁罗凤还是在太和城立德化碑,碑文记叙天宝战争经过,说明南诏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希望日后能得到唐朝的谅解。碑文中有云“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新唐书·南诏传》记载阁罗凤的话“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至,可指碑澡拔吾罪也。”阁罗凤知道依附吐蕃日子不能长久,果然,这一切在他的孙子的时候发生了改变。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王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各部落首领也表示: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

后来,晚唐的时候南诏还与唐朝发生了冲突,不过此时南诏和吐蕃、回鹘一样,随便一个节度使就能收拾了。唐朝在灭亡前,拉着这几个小伙伴一起走了。

南诏德化碑现在仍存,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被誉为“云南第一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