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里的井

 姬雷锁 2017-02-10
      村子里有关井的历史已经没有人能够讲的清楚。但肯定是先人们先挖掘了井,然后才定居下来世世代代繁衍形成了村庄。每每漫步在村里总感觉到十分惬意,一家一户一草一木是那样的亲切,脑海里萦绕着儿时的欢快,只是井台显得有些失落——没有了井绳环绕的辘轳破旧不堪,曾经油光铮亮的辘轳把锈迹斑斑,还有青石台阶上的杂草都在诉说着井台孤寂
       巷道里的井每隔六七十米就有一个,以方便村民们取水。生产队时的井台清早和晚上是最忙碌的,老天还黑咕隆咚的时候伴随着大门的咯吱声巷道就响起了担絮和铁桶摩擦的清脆声。经过一夜的自溢和沉淀,井里的水位很深也很清澈。天空稍一放亮井台上就聚满了人群,伴随着辘轳‘吱吱呀呀’的歌唱声,一桶桶清澈甘甜的水从井下绞了上来;又在沉重的脚步声中和扁担有节奏的跳动中送回家中的水瓮。人多时绞水用的双排绳,一边下空桶,一边上满桶,大家自觉根据先来后到上前扽绳、绞辘轳,遇到力气小的或者桶大的主动上前搭把劲,双人绞起辘轳,淳朴的乡情和友爱装满一桶桶水里。大家要在上工前把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储备充足。没来得及打水的人只有把空桶暂存在井台,村里的留守老人相帮着把水从井里提上来放置在井台边,用木板盖上井口等待着主人回来;不论是过路的还是下工的口渴难耐,弯下腰凑上去一阵猛喝,随手用衣袖擦一把嘴,那个清爽、润及心田的满足神情和阳光下拥簇着的水桶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晚上下工了,井台边依旧人影闪动,自己家里水够用了,但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还有革命军属大家都没有忘记,相继担着水送过去。爱意闪动的井台不论何时想起都是满脸幸福的笑容!
        每当干旱的年月,村里的井也就困了,提上来的水不仅只有半桶而且是浑浊的泥水,需要沉淀多半天才能享用;大家就聚集一起商量着淘井的事情。于是青壮劳力就派上用场了,一个个带着安全帽、背着矿灯轮番坐着牲口犁地用的‘马关’小心翼翼下到井底,把下面的泥沙清理上来直到眼见清水四溢才算完毕。当第一桶清水绞出井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民众上香敬酒叩拜土地神,祈求上苍保佑;给有功者披红挂绿,感谢辛劳,众相亲奔走相告喜情于色沉浸在幸福之中。村里一个个小孩记忆最深就是井台,
夏有大树庇荫,冬有阳光送暖,那是长辈带她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从小就跟着长辈的挑担后面游走于巷道,大人说给他们最多的话是:长快点,长高了就能替我担水。当十四五岁时刚能挑起担使桶离开地面时,长辈最多的话是:太嫩、出力偏早,再缓几年,要不然狰着了就不长不下高个了。所以喝着井水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吃水的艰难,懂得父辈的艰辛。直到有一天在大人的指导下把水从井里绞上来,担着水桶摇摇晃晃的回到家,村里所有看见的人都高兴的合不拢嘴——成人了,出息了!随后肩膀上褪过几层皮后巷道里就多了一个稳健的脚步声。从此他的肩膀将会挑起生活中更重的担子
      包产到户后,人们干活不在那么集中、紧张,所以井台上一天到晚几乎都有人,谁有时间谁就去;即使没事也要陪着绞水的人拉拉家常里短,说说奇闻怪事,谈谈果品的价格、种地的经验,所以井台也成了谝闲传和交流各种信息的最佳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人们吃水方便、安全、卫生了,井台显得有些落寞。但是它锻炼了一代又一代肩挑使命与责任的后来人,是村子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如今它就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者守卫着家园的宁静,继续关注着村庄的变迁和发展!
                                                              2017.1.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