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武亦姝学校老师黄荣华:我们为什么坚持全面系统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wng203 2017-02-10

*如何订阅我们?


-------------?-----------


作者: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我们的学生身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同时又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人,他们是否能够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非常重要。从2000年代初期《论语》《诗经》等进入课堂始,我们坚持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十多年了。

为什么要坚持引导学生这样的学习?

一句话回答,就是我们遵循基教育的“基础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当下性”,为学生成长为全球化时代“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于漪老师语)打下一块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将学生当作应试工具做应试技能培训。


引导学生正真了解以至欣赏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

经过十二年的学习,一个高中毕业生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正面的认识。现在不少同学高中毕业了,对“中国人”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非常片面的。这需要引起重视。但相反,因此,我们将这一想法,化为十五个章节编成《中国人》一书(注:《阅读中国人 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成果的教材部分包括《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等),并纳入课堂教学中。这十五个章节为:儒家的理想人、墨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法家的理想人、释家的理想人、魏晋“觉醒”的人、儒道合流的人、儒道释合流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 “走向世界”的人、传说人物、神话人物、侠义英雄。《中国人》表层以时代发展为线,内在则以“中国人”的精神发展为纽带,力图呈现“中国人”的精神历程。我们期待通过《中国人》这门课程,使学生对“中国人”有一个最基本的正面认识,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有真了解,有真理解,进而有认同与欣赏,使他们为有这样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成为这样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概而言之,就是以“经”(儒家经典)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形成天人合一(或曰天人同构)的宇宙生命体的文化体系(或曰宇宙秩序)。在这个文化体系中,“经”居为中心,宣示“仁义礼智信”,具有天经地义(或曰天地良心)的地位;“史”以人类故事诠释“仁义礼智信”;“子”以思辨姿态诠释“仁义礼智信”;“集”以文学方式诠释“仁义礼智信”。

中华文明几千年就是生存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因此,我们编写了《中华古诗文阅读》。全书6册以《论语》《古文观止》为核心展开,选读《论语》大部分、《古文观止》40余篇、历代诗歌150余首,融入《诗经》《楚辞》《礼记》《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和《文心雕龙》《诗品》单元。我们期待《中华古诗文阅读》能将学生的“识自”推向更深处。

如果说《中国人》是从“人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做一个觉醒的中国人,那么《中华古诗文阅读》则是从“文化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更深更广地认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所自,唤醒沉睡在自己心中的《论语》之“仁”,担起自己生命中应当承担的《孟子》之“义”,激发潜隐在自己头脑中的《老子》之“智”,了然可以自我享受的《庄子》之“达”,力行世间最难践行的《墨子》之“爱”……真正意识到《易》的“变化”、《礼》的“恒在”、《诗》的“无邪”、《楚辞》的“绚烂”、孔子的“中庸”、孟子的“性善”、荀子的“君子”、老子的“有无”、庄子的“齐物”、墨子的“兼爱”……这些都引领着我们炎黄子孙从远古走向现代走向未来,成为世界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将学生从“反传统的传统”控制下解放出来

 “反传统的传统”,是中国自近代以来100多年间同帝国主义列强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因为中华文明在近代以来同西方文明的比拼中“败下阵来”,很自然就被西方中心主义视为落后文明。正是在西方中心主义这样的控制下,我们逐步失却了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只能用西方的话语来陈述、阐释、评价我们的古代文明,只能用西方话语来表达当下的生活与行为。

而教育也受到了影响。众所周知,教育的针对性越强,其效果也就越好。教育要有针对性,就一定要知道受教育者“困”在何处,“惑”在哪里。

就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看,我们认为学生的“困”与“惑”就是这种“反传统的传统”的控制。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取得效果,就必然要引导学生认识、发现、理解、欣赏我们民族文化的优长,认识它在中西文化交汇过程中的遭际,以及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融入与自强、吸收与发展、获得与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所自、血脉所流、生命所之,明白自己来自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孕育,最终将融进中华文化这个超大型的文明体中,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但这绝不是无系统的片断式的学习可以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坚持全面而系统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强调“全面而系统”,不是说什么都要学,而是说要有这种教育概念

我们强调“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择取可以诠释这个概念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融入我们的课堂来诠释它。

比如我们要有“经”“史”“子”“集”的概念,要有以“经”为中心的概念,要有“中国人”的文化生命与精神发展历程概念。然后,我们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学习材料来证明、说明、彰明这些概念。所以我们在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坚持以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存在方式展开。学生应该理解《论语》《古文观止》,将儒家其他经典如《诗经》《礼记》《左传》《孟子》《荀子》等作为重点,参以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著作的其他几家,旁涉秦以后的历代诗歌及《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我们还在开设《中国人》课程时,同步开设《外国人》课程,以期学生在对照中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

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有课程体系来保证。因此,我们将《中华古诗文阅读》等分阶段融入课堂,贯通高中三年学习。

21世纪的中国人,应当带着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对近代以来对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否定进行彻底的反省,重新认识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价值与优长,并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学习它,传承它,弘扬它,以在全球化时代真正重构中华文明的现代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认为,这需要我们的教育为其打底,打下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的底子。

那么,就从我们一堂一堂的语文课开始吧。


来源:《我们为什么坚持全面而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