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索伦图】三个常被误用的心理和教育常识

 卡卡2FM4 2017-02-10

嗨!我是索伦图爸爸,一个坚持父亲带儿子成长、学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每天跟智慧的索伦图妈妈聊天都有收获,比如科学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的心理学、新鲜有趣的信息、或者对生活多少有点意义的事情。

很愿意跟更多的父母们分享



题外话

1、这些天没发公众号,是因为儿子发烧需要老爸。儿子于我,我对儿子,互为VIP。

2、今天的内容完全是跟智慧的索伦图妈妈争论出来的。1:2,我输了。



       在传统棍棒教育被极度鄙视的今天,很多舶来理念便填充了家庭教育的真空。但是经常见到一些理念被滥用或者被曲解使用,而互联时代传播错误和正确的速度偏偏还是一样的,于是科普些家庭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常识就成了很现实问题。

      长期的常识性医疗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了抗生素滥用的后果,但那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呢?相信科学的心理和教育常识传播越多越有益。




一、任何时候都要跟孩子讲道理吗?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参见旧文:人人都爱Piaget上下篇),孩子不到一定年龄是无法像成人一样做全面理解、权衡分析的,这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还没到支持他完成逻辑思维的阶段。中国老话讲:孩子就是孩子。这话很对,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孩子有属于他自己年龄段的认知方式。对低龄孩子来说,通过讲道理解决问题,只能是家长的美好愿望;至于那些给低龄孩子上逻辑思维课程的家庭,缺乏常识还是自我陶醉?


       首先,对低龄孩子来说,基本不用讲道理,要点是了解孩子当前的发育阶段,多用他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比如索伦图妈妈教孩子做家务,从不会用“去刷杯子”这样的话,而是用“去给杯子洗个澡”,儿子厨房开心,妈妈手机网购,顺利搞定两不耽误。讲道理?累不累啊。
       再有,面对潜在危险时,第一时间是脱离环境,而不是讲道理。我没少因为劝那些蹲在商场、地铁门口专心认真给孩子讲道理的妈妈而遭人白眼。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道理后讲。
       另外,对学龄儿童来说,需要树立规则和养成习惯的阶段,也可以不用讲道理,强迫执行。严格坚持一个月孩子基本就会形成习惯。这跟心理学中的动力定型的概念有关。
       所谓动力定型,是由固定程序的条件作用建立的暂时联系系统,难懂吗?换句大白话,其实就是流哈喇子的那个条件反射,因为有了固定程序这个前提条件,形成了一个系统。用孩子举例,每天晚上作业、洗漱、上床、阅读、睡眠都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固定程序的刺激,是按严格的序列和时间呈现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孩子大脑皮质的活动中建立了他生活习惯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最大特点是开始费劲,之后越来越轻松。如果三四年级的孩子每天起床上学放学睡觉还需要家长操心的话,就需要在这个上面下点功夫了。
       培根曾说过:习惯始于强迫;中国传统的蒙童礼教养成也是一种始于强迫的过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不反智,我支持讲道理这种方式,但如何有效使用、避免滥用,这是我希望更多父母能给予关注的。




二、不要按自己的情绪反应纠正孩子的行为
       先讲个今天遇到的小事情吧。
       今天天很冷,进小商店的时候,我把玻璃弹簧门推开到卡位,以方便身后几步远拉着孩子拎着书包的母子进来。母亲一路在责备孩子,大概是刚刚遇到了谁孩子不问好、不讲礼貌的内容,丝毫不在意门里收银员正被门外的冷风直吹,无视而过。见状我只得返身回去再把门关上。类似的场景生活里还有很多,我要说这样现场认真的说教并没什么教育效果
       一般来讲,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对平和状态下父母的行为习惯感受程度更高,或者说孩子的模仿行为大都出自平和的情绪状态下。为什么是平和状态呢?因为在平和状态下,孩子的注意力会比较完整的关注整个事件,当然也包括整个事件中每个环节的应对模式。这里应该普及下心理学中无意注意这个概念,别说非专业的父母,就是心理学学生也都经常在这里丢个3分5分。我试着简单说明白它。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刻意努力去做的注意,比如爆竹在身后炸响,人要不由自主地扭头去看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无意注意。所以啊,无意注意通常在周围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时产生。就拿上面我讲的小事情来说,如果进门后,妈妈回身关上门或者向我致意,都可以视为是在进门这个正常动作中的突然变化,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把感官朝向这些突变刺激并试图探究它。心理学同行也叫它定向探究反射,顾名思义,探究就意味着主动啦,让孩子自己主动琢磨妈妈怎么这样做了,多难得的教育条件。
       所以,不要按照自己的情绪反应去纠正孩子,要保持平和的状态做你自己该做的事,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要比埋怨唠叨更有效。




三、过度急迫
       过度急迫并不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只是一种状态。现在很多家长身上都会出现过度急迫的情况,社会性原因一定是有的,但我们只在心理学和家庭教育范畴内讨论其影响。过度急迫通常表现为持续紧张、焦虑、不断寻求或者变换解决方式。这对孩子的气质养成有很强烈的负面影响。就用面对雾霾举例。
       雾霾确实有危害,用已知的科学手段保护自己是非常好的健康习惯。不过,孩子在场的情况下,紧张到口罩迟戴几秒就要遭到呵斥和拉扯,常常纠结到底换N多少的口罩更好,因为大豆还是高粱牌空气净化器造假换来换去、每天都在朋友圈互晒雾霾表读数......都是一种缺乏理性和常识的过度急迫。尽管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急迫确实是出自爱的本能,但过度急迫的家庭很难培养出从容镇定气质的孩子
       通过探寻多个发达国家教师家庭教育方式发现,面对外界突然刺激,父母第一时间保持沉稳和安静的家庭,其孩子通常表现较为客观理性、逻辑清晰,独立性、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较强。这不正是现在市场上那些领导力培训班等等要塑造的孩子么?而做法并不难,就是遇事从容,用翁同龢老先生那句:每临大事有静气来描述,最恰当不过。

      总结后发现,只要把握这三个时机,就基本能覆盖孩子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情况。
1、面对孩子哭闹不配合,表现出你的沉稳和安静;事例参见旧文【索伦图】中国家庭里缺少这句话
2、孩子眼中严重事件发生时,表现出你的沉稳和安静;譬如考试失利、家庭争吵等等
3、在共同面对强刺激条件时,表现出你的沉稳和安静。譬如遇到扒窃暴力、艰苦环境等


2016第一篇,希望有用



索 伦 图

家庭教育 & 心理咨询

分享家庭教育、心理学常识

关于理智、情感、家庭幸福的那些生活细节

这里记录了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幼儿园小班的三口之家共同的成长痕迹。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这个分享,源于这是作为父亲我能想到的、送给他最好的时间礼物。


个人微信:fuyuh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