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海的十四夜:燀址界,发得快!

 文化宁海 2021-09-14

十四夜,燀址界,燀了址界发得快,

燀燀樟树梗,银子鍠鍠响;

燀燀樟树叶,银子叠打叠;

金银财宝燀进界,腌臢晦气燀出外。

十四夜燀址界的宁海民谣还在耳畔回响,可作为宁海的女儿,我一直琢磨不透很多的宁海风俗,为何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呢?

宁海有句老话,“吃在十四夜,困在冬至日”。十四那天,人家吃汤圆我们裹汤包,在我看来或许是裹着妈妈对游子的思念,因为过了十四夜,年算是过完了,小孩该收心上学了,大人们该出门赚钱去了;或许是裹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家家户户都用拨芥菜裹起汤包来,夹杂各种馅料的爱的滋味的汤包,咬一口,满嘴流油;咬一口,满嘴清香;再咬一口,滋养心田啊。

宁海汤包  (西湖雨  摄)

宁海,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说着各自的语言:长街力洋人,话里好客,如大大的青团裹满足足的陷儿;一市人,话里温柔软糯,如甜甜咸鲜的糅,如香酥的麦卷筒;前童岔路人,话里如前童三宝般醇香,如十里红妆般韵味十足; 桑洲人,话里羞涩,如垂面细细柔柔,如一丘丘梯田见证着她们的勤劳朴实;西店人,话里硬朗,如渔民般爽朗快活;深圳人,话里如一泓温泉,滋养人心;黄坦人,爽快,靠近城关,打狮子闹花灯,精彩纷呈。

长街团  (葛春春 摄)

基于这些,我曾经猜想,人们为何说着不同腔调的语言呢?古时候这里曾是战略基地,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人驻扎于此吗?又或是此地交通闭塞,不便交流沟通呢?

虽然宁海每个乡镇的语言相差很大,但他们热情奔放,她们美丽大方;他们耿直憨厚,她们端庄俊秀;他们健硕有力,她们聪慧灵巧;他们威武雄壮,她们丰腴多姿......骨子里却透着一股耿直与坚毅,人们和和美美、红红火火、从从容容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言归正传,宁海人过十四的来历,还得从宁海曾隶属于台州府说起。

这一风俗相传于元朝末年,台州地区和南方人民一样饱受统治者的欺辱,元朝人把南人列为最低等,每五户编成一个连,共用一把菜刀,连新婚初夜都要被蒙古人剥夺。为防止南人起兵造反,在每个连立一址界碑,禁止人们互相来往。正月十四那天,南人一举杀掉胡人,并把址界碑烧了。宁海曾隶属于台州地区,所以在正月十四的晚上,人们在自家门前的址界处燃烧樟树枝。

十四夜的来历有以上的战事说,还有孝子说,筑城说,至于究竟是哪种来历也不想去深究了,反正宁海人民的这一传统习俗能沿袭至今,而且大有愈来愈旺之势,深感欣慰。

在这个雨雪交加的夜晚,我们一行人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原本以为今年的十四夜因为天气原因较往年来的清冷,谁知,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当汽车行驶到宁海城关,出城不远处就堵得水泄不通了,车队排起了长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红色尾灯点点,点亮了一条光明大道,闪闪烁烁,如一条火龙蜿蜒在去一市、前童的路上,伴随着南门溪的溪水,一路奔腾向南。

一边行走在路上,一边脑海里浮现出小时讨糅的情形,与同行的朋友聊着小时趣事,勾出她们在心中想象着糅、汤包、麦饺筒的味道,加之微信朋友圈满屏的宁海十四夜美食图片,肚子不由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哈哈!心急喝不了热香糅,等待的味道更甚一筹吧。

一市糅和麦饺筒 (西湖雨 摄)

随着鞭炮声,一道道火光直冲云霄,映照出夜幕下静谧的村庄,和不远处延绵不绝的山峦以及伫立山头的风车,穿过风车山下的隧道就到一市镇了。

村庄里的人们开始燀址界了吧,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樟树叶燃烧的声响;我仿佛闻到满院扑鼻樟树叶燃烧的清香;我仿佛看见红火火亮堂堂的熊熊火光和火光中一张张洋溢着快乐幸福的淳朴笑脸。

燀址界 (西湖雨 摄)

手握方向盘嘴里不禁哼哼起“燀址界”的民谣来,车里的朋友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我说唱了起来:

十四夜,燀址界,燀了址界发得快!

燀燀樟树梗,银子鍠鍠响,

燀燀樟树叶,银子叠打叠,

金银财宝燀进界,腌臢晦气燀出界!

......

元宵快乐,恭喜发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