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边谈诗006 · “化用”和“抄袭”的区别

 WENxinHANmo 2017-02-10


化用和抄袭,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孪生兄弟,但其质量上,却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很多人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而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正因为如此,在创作实际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者被一些诗词爱好者所混淆。这里,我们用明代词学家陈霆《渚山堂词话》中论及诗词抄袭的一则短文,来做一个分析比对,或许可以将这个问题搞清楚。

陈霆的诗话是这样的:

欧公有句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陈大声体之,作《蝶恋花》。落句云:“千里青山劳望眼,行人更比青山远。”虽面目稍更,而意句仍昔。然则偷句之钝,何可避也。予向作《踏莎行》,末云:“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或者谓其袭欧公。要之字语虽近,而用意则别。此与大声之钝,自谓不侔。


这里比照了两组不同的例子,一组是陈大声的“行人更比青山远”和“行人更在青山外”;一组是他自己的“青山尽处行人少”和“行人更在青山外”。陈霆认为,前者属于抄袭,后者则不是。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陈霆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标准:字语虽近,用意则别

这应该就是一个标准。具体而言,前者两句都是通过说“尽管青山离我很远,但是游子离得更远,已在青山之外了”这一层意思,来表达“我与游子相隔很远”,意思完全一样。而后者,作者的意思虽然也有“我与游子相隔很远”的意思在内,但是却是通过表达“想以归信问远方的游子,却问无所问”这样一个主题来表达的。所以与欧阳的诗自然不在同一个意思之中。

从字面上来分析,陈霆的诗句无疑是受到了欧阳的影响的,这种因着前人作品的影响而受到启发,而重新创作,应该是每一个诗词作手都曾经有过的经验,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有“青出于蓝”的效果。而这种创作的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化用”,是一个非常值得你学习的创作手段。

最后留两个练习:

1、陈霆在别处还举到了一个例子,请你分析一下,它是属于化用呢,还是抄袭:

刘后村作摸鱼儿,以咏海棠。后阕云:'君试论。花共酒、古来二字天犹吝。年光更迅。谩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取异时恨。'旧见瞿山阳摸鱼儿尾云:'怕绿叶成阴,红花结子,留作异时恨。'殆全用后村句格。

2、举一个你曾经化用过的例子,或者你印象深刻、觉得用的很好的“化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