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鹧鸪诗词 有鹧鸪的古诗词

 峨眉佛光 2019-06-23

鹧鸪诗词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一般都是游子的感怀,离乡的情愫,行者的离殇!因为鹧鸪的叫声拟音为:“行不得也哥哥”,你说旅人离乡本就感怀,再听到这样的叫声情怀更甚!辛弃疾这首蛮喜欢!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象征含义:鹧鸪,似鸡而小,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声抒写离愁别绪。

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求带有鹧鸪的古诗句

和谢豫章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 曹邺 碧树杳云暮,朔风自西来。

佳人忆山水,置酒在高台。

不必问流水,坐来日已西。

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

天仙子 皇甫松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

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

懊恼天仙应有以。

浣溪沙 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更漏子 李煜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踏歌词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鹧鸪是什么鸟?诗词中代表什么?

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男欢女爱。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其形如母鸡,男欢女爱。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

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

遍地关山行不得。

多产于南方,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泣声如咽:哥哥,送人归,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曰爱情。

因喜雌雄对鸣。

二曰悲情。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泪,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古诗词中出现的&quot?”鹧鸪声里,喜雌雄对鸣,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声音凄清,引发惆怅,陌上征人首尽低;鹧鸪&quot。

送人发。

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时节,湘中月落行人发,所言殆尽。

暮雨黄昏,成为骚人墨客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离愁,伤感,鹧鸪之寓意。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

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

处处湘云和,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一曰离别,呼唤哥哥,引发思念。

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

有诗为证,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多雌雄对鸣:“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郎从何处归,环境,意象入手,锦翅鹧鸪飞,形似母鸡,头如鹌鹑,为谁辛苦尽情啼,白萍茫茫鹧鸪飞”。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哥哥),不足而论。

四曰相思...

鹧鸪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鸟名。

古人认为鹧鸪 是深负怨思的鸟。

《禽经》:“飞必南 翥。

”张华注:“虽东西回翔,开翅之始,必先南翥。

其志怀南,不徂北 也。

”又称其啼声如“行不得也哥哥”。

宋·黄庭坚《咏零陵李宗古居 士家驯鹧鸪》:“此鸟为公行不得,报晴报雨总同声。

”后以其表示哀怨, 或行不得之义。

宋·陆游《明发陈公经过摩舍那滩石峰下》:“鹧鸪不相 识,还作故园声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秋余, 山深闻鹧鸪。

”元·萨都剌《越台怀古》:“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 斑斑。

鹧鸪在诗词里有什么别称么?

一般都是游子的感怀,离乡的情愫,行者的离殇!因为鹧鸪的叫声拟音为:“行不得也哥哥”,你说旅人离乡本就感怀,再听到这样的叫声情怀更甚!辛弃疾这首蛮喜欢!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象征含义:鹧鸪,似鸡而小,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声抒写离愁别绪。

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

鹧鸪在诗词里有什么别称么?如题杜鹃和鹧鸪是同类生物么?

我是复制下来的,很复杂,你自己挑一下有用的吧!鹧鸪天 zhè ɡū tiān ①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②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一、《鹧鸪天·时谪黄州》·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3。

杖藜徐步转斜阳4。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5。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释义 〔题考〕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

”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作法〕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

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惨花愁出凤城, ⊙●○○●●△(平韵) 莲花楼下柳青青。

⊙○⊙●●○△(协平韵) 尊前一唱阳关曲, ⊙○⊙●○○●(句) 别个人人第五程。

⊙●○○●●△(协平韵) 寻好梦, ○●●(句) 梦难成, ●○△(协平韵) 有谁知我此时情。

⊙○⊙●●○△(协平韵) 枕前泪共阶前雨, ⊙○⊙●○○●(句) 隔个窗儿滴到明。

⊙●○○●●△(协平韵) 注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翻空:飞翔在空中。

3.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4.杖藜 :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5.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

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二、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2,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3。

诗万首,酒千觞4。

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5,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西都:指北宋的西京洛阳。

2.清都:道家传谓紫薇天帝的居所,《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薇,均天广乐,帝之所居"。

山水郎:作者虚构出来管理山水的神官。

3.券、章:均指公文。

4.觞:酒杯。

5.玉楼金阙:指神仙居住的楼阁宫殿。

此篇是朱敦儒前半生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写照。

朱氏在词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管理天下妙水清山的神官,由上天赋予了狂放不羁的特权,不问人间俗务,只管风月雨云,成日价过着清诗万首、美酒千杯的洒脱生活。

对于俗世间的侯王将相自然不屑一顾,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归去,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的西都洛阳城中。

此词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读之直觉旷达洒脱,正可见其"有神仙风致"处。

只可惜,朱氏年轻时代这种傲视侯门、纵情山水的理想生活,却不为现实所容。

秦桧当权时,朱氏被迫出仕"久废之官"鸿胪少卿,可谓是晚节未终,招致不少非议。

《二老堂诗话》载:"蜀人武横作诗讥之:'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

如何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

'" 曾经的山水仙人,如此遭人奚落,真正令人扼腕。

三、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儿嘶2。

白头居士无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随4。

花满市5,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6,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1.正月十一日观灯:周密>记载临安元宵节前试灯,称"预赏。

2.笼纱:纱制的灯笼。

3.白头居士:作者自称。

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指随从。

4.乘肩小女:坐在大人肩上的小女儿。

5.花:花灯。

6.沙河塘:钱塘县南五里,南宋时为繁华盛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