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网 · 做诗词界最有质量的公众号 感谢九思堂主开峻兄提供书法 读我的文,若无所得,请取消关注 独立见解 | 学术思想 | 深刻犀利 | 谢绝投稿 学习诗词,究竟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多的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写作问题,它涉及到你是不是能够用最快捷的方式掌握、吃透、精进诗词这一个艺术。所以,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对初学者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问题,即使对已经入门甚至有较高水准的人,也依然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诗坛为什么近体诗会一统天下,而几乎看不到有古体诗的存在?今天的诗词写手,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一个比例,不能较为均衡地在各种体式中娴熟自如地进行创作?而只有极少极少的一些人才可以?即便是一些已经被公认为是高手的朋友也不能例外?这种绝对失衡的状态,从诗词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应该是只有在整个诗词的入门和提高的环节中有一环出错了,才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 那么这一环是在哪个地方?为什么被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 我个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看法:这一环就是出在我们“师傅领进门”的那个门坎上。这个师傅可能是某一个具体的老师,也可能就是你自己——因为不少朋友完全是通过自学学会的。前者几乎是个绝对值,后者则相对而言好一些。而这个门坎上的错误,就是,我们自始至终都忽略了对古体诗的了解、学习和掌握。 不客气地说,很多自以为已经会写诗的人,实际上连个五言古体绝句都不会写。 现在我们来从头开始讨论,学习写诗,究竟应该从哪种体式入手?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主流的说法和主流的作法,无疑都是从近体诗开始的。虽然具体而言,主张从近体诗开始的人,也有从绝句入手、从律体入手之分,这两种观点更有五言开始还是七言开始的分别。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说从古风开始。我曾“卧底”过好几个打着偌大的旗号的“诗词学校”,去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在那些初级班里,夸张地说,不管你识不识字,一律都要从平平仄仄开始。令人觉得好像他们用的是教育部的统编教材。 此外,另一个现状是,但凡不说从近体开始的人,几乎都是些门外汉,因为他本身压根儿就不明白什么是平平仄仄,自然觉得那玩意儿太瘆人,怎么会提倡?而这种“反面教员”的存在,又从另一个角度坚定了“学诗要从近体入手”这样的一种观念,继而终于成为一种风尚,一种趋势,一种必须如此的不二法门。 因此,当今所有教人学习诗词的,可能几乎都在从格律入手。但这些教习者,我以为基本上都存在着这样一些错误或缺陷: 首先,他们对古体诗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他们不知道诗本质上是天籁,这是诗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众所皆知诗词要古朴,古朴就是天籁,而不是古奧,古朴的要义在一个“朴”。也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写的所谓的古体就弄得非常深奥,我总疑心除了作者自己没人能看明白,就是不知道这个“古朴”是什么。 其次,他们缺乏对诗学保持一种全面的认知。他们不知道一个人学习写诗就等于是复演一遍诗歌发展史。忽略了任何一种诗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古体早于近体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它远比近体简单。汉民族的诗有那样一个发展的过程,意味着正是我们每一个学习汉诗的人,循着这样的发展而发展才是符合基本规律的。 最后,他们往往也是不懂得教学心理的。他们不知道任何一种学习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都是需要先打基础的。但他们往往振振有词地认为:平仄、粘对和平水韵是学诗的基础,学诗怎么能不先学这些?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多荒谬:什么才叫基础?譬如打篮球,三步上篮是不是基础?在整个篮球运动中当然是基础,但运球才是基础中的基础,你连运球都不会,却在那里教人三步上篮,算个什么事?但是问题是,很多学诗的人只看到了三步上篮是一个很漂亮的动作,好看,有妹子喝彩,而运球则一点都不能说好看,不就跟拍皮球一样吗?所以,现在学诗的人基本上就是一些不会运球只会三步上篮的人。有的人甚至可怜到除了律啥都不会的地步,而他们的律,可想而知,除了合乎格律之外,你常常是看不到任何诗的灵性的,就一具僵诗而已。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也是因为觉得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诗,就是一个制作品,只有经过精心雕琢之后写出来的東西才叫诗。就此而论,今天写诗的都属于一个派——苦吟派。雕琢好不好?你以此问他们,一定会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他们潜意识里也觉得雕琢不好,却不知道相比于古体诗,近体诗就是靠雕琢才能写出来的。 为什么不从古体入手进行教学,还有一个荒谬的观点必须说说。很多人说到古体诗就会告诉别人:这是个比近体诗还要难的东西。但,任何东西不学都是难的,还是以篮球为例,运球简单吗?有的人能将球玩到如同黏在手上一样,岂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连三步上篮都能学会,运球怎么就学不会呢?还有些人还会告诉别人:古体不是不讲格律,而是它的格律比近体还难。这,就只是有意的或者无意的在吓唬人了。我曾问过持这种观点的人,古体的格律究竟是些什么?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明确的答案。 任何一种教学,最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因人施教”,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进程安排、甚至不同的批改模式,这个是最根本的。 我曾经跟王翼奇先生有过一次关于如何着手学习诗词的讨论,我当时提出,今天的人初学诗词应该从古体入手。王老师立即以一种看异端的眼神看着我,当即批驳(一个人的可敬之处往往在于能直截了当地批驳你,这才是真朋友)。他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当然要从近体入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因为那是基础中的基础。 王翼奇先生是当今诗坛翘楚,是当之无愧的一面大旗,只是他不上网,否则徒子徒孙之火,绝对不会亚于其他一些人的。他这么说,究其立足点来看,确实有道理,但是放在“初学诗词如何入手”这一点上看,则一定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你王先生从自己学诗开始,到你带人学诗,你,和你选的学生,所有人的起点都跟现在绝大部分普通人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差别点。现在想学习诗词的人,绝大部分(我不敢说全部,怕有些自视颇高的朋友心里不舒服)人的古文基础都很差、基本上都没有古韵常识,甚至即便是南方人,在普通话的戕害下也很多都没有了入声的概念,你要他们学诗从近体开始,那得花多少诗词之外的功夫?当然,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你得明白一个最最基本的道理: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放在以后呢? 所以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学习诗词从近体着手这一观点,宋、元的老师可以这么说,明、清的老师可以这么说,民国的老师也可以这么说,但唯独我们大天朝的面向无数普通学习者的老师不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你所面对的学生,他们的古文素养跟前人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他们那时候教的学生,即便是一个童子,在学诗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大量的最基本的古文教育,你的学生呢?“人之初”后面叫他再添十个字都阿弥陀佛了,你居然一上手就叫他平水韵?他不贫血暈就是你的造化了。 我们不妨比较: 如果你让一个初学者张三从近体开始,那么他势必就要花费大量的而且是极端枯燥的时间去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每一个过来的人都知道是很不快乐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太高的天赋,那么这个过程可能半年时间都不能完成。 但是,如果你让一个初学者李四从古体开始,没有平平仄仄等一系列的乏味的条条框框的羁绊,他只需知道押韵即可,几天之内就可以“牙牙学语”,创作出他平生的第一首诗,你不要忽视这个你可能觉得非常蹩脚的处女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这对建立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多么地重要!然后我们在张三所需的半年时间中只要求他做好一件事: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语感,那么他所经历的就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学习,都说兴趣为王,快乐教学,这样的过程没有提高才有鬼了。 半年之后,两个同样资质的人,李四已经“创作”了无数的诗歌,也许写的都很蹩脚,也许有一两首已经有了点意思,但是张三很可能还没写出一首能合乎他老师要求的格律诗来,就是那个格律本身,还仍然是处于半懂不懂的阶段。而信心满满的李四,因为有了半年的语感训练,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学习近体的格律,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比张三更明白了。 实际上,平平仄仄的学习本来就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过来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的诗词写作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的时候,构思一个句子时,往往不需要刻意地去斟酌平仄,出来的句子就已经是合乎格律的了。这种情况,写作经验越丰富,出现得就越频繁,也就是说,汉语的文字,天然就有一种音律上的默契,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体之后会有近体的出现的一个物质基础。沈约发现四声,而不是发明四声,就是他揭示了这里面的默契。而能够教人的人,我猜想实际上是应该有这样的经验的,但为什么他们不把这样的经验告诉学生?这是个我百思不解的问题。 当然,我们说的张三李四,应该是水平相当、资质相当的人。 除了前面说的几个原因之外,如果先学近体诗,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弊端,这些问题主要有: 首先,对人的性情的约束。由于近体诗有极其严格的格律束缚,毫无古体诗那种自由自在、汪洋恣肆的风格,所以对近体诗练习日久,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世方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自然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但是那种把自己磨圆了的做法,那种拘拘谨谨过日子的风格,我个人以为实在是对人之天性的一种戕害。而且,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性格上若没有一点放浪形骸的色彩,也未免太过窝囊。反过来,也只有那样的性情,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其次,对自己笔法的束缚。为什么现在的人喜欢拟杜的多,喜欢拟李的少?或者说,自唐以降,为什么杜甫的地位越来越高,却总是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总觉得他就在你的身边,而李白,则越来越被神话,成了仙?仙自然不会在你的身边,所以,李白的那种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信手为诗是近体风横行的时代所无法学到的,他的高是高不可及,因为你的笔已经僵化了,不是一个套路。 第三,正因为有前面的两种束缚,所以就有了第三个束缚:诗歌体式的束缚。绝大部分的人,即便是近体娴熟者,都不敢去尝试古体,因为他写不像。我见过有些诗写得不错的朋友所谓的古风,之所以说它是所谓的,因为他写的只不过是一个刻意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的排律而已。这就是经过先律后古学习过程的人的一个最大的苦恼,他必须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把古体写得“像”一点,而绝不是学了近体之后学古体就简单了。 我这篇文章是发在诗词圈中的,文中所说的每一点是否胡说八道,每一位读者都是评判者,尤其欢迎高手们予以验证。 有这样的想法,开讲,看看喜欢的人多不多,喜欢什么,有心的就留意我的后面的动态吧。但采用的不会是这种可转发的模式,还是微信,但用封闭式教学。 |
|
来自: WENxinHANmo > 《诗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