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Andy Victory 明清易代,神州陆沉。中华大地上风云突变,波涛迭起,这一时期,阶级斗争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融合交汇在一起,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壮丽史诗。 明清之际各方面人物当中,李定国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巨星之一。他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所谓时势造英雄,而真正的英雄人物面对历史长河中的惊涛骇浪依旧勇往直前、毫无惧色,勇敢而决然地承担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一、大明祚衰失其鹿,天下群豪共逐之 明朝末年封建统治已经极度腐朽,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张献忠、李自成崛起于陕北,出身在绥德的汉子李定国也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投身到席卷大江南北的起义浪潮中,随张献忠转战四方。二十四岁时,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并被封为安西将军,成为大西军内的重要将领。 但1644年满清入关,改变了李定国和同时代人的命运,历史赋予了李定国更伟大崇高的使命——反抗满洲贵族的民族征服和压迫,挽救天下苍生。 二、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 1644年,满清入关,全国形势风云突变,南明弘光政权和李自成大顺政权在其打击下瓦解,1646年,满清派兵入川,张献忠战死,大西军溃败四散。孙可望、李定国收拾残局,进入云南,平定土司沙定州之乱,建立了新的抗清基地,积蓄力量,厉马秣兵以待和清军再决雌雄。 而在此同时,南明永历小朝廷的处境却江河日下,已是走投无路。从全国抗清大局出发,孙可望、李定国等毅然捐释前嫌,决定和南明朝廷合作,历经波折后孙可望获封秦王(后李定国获封晋王,刘文秀获封蜀王)。1652年(永历六年),永历帝进入安龙,大西军扶明抗清的局面正式形成。 纵观南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被明朝官绅视为“流寇”的大西军和大顺军余部和原先的“海贼”郑氏却一直是抗清大业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领袖人物一直为抗清事业披肝沥胆,竭尽忠贞,在南明朝廷的排挤和猜忌中毅然扛起了抗清大旗。 反观南明的军阀如四镇、左良玉者,却毫无战斗力,往往勇于内斗,怯于抗清。即使如史可法、何腾蛟这些青史留名的忠烈之士,也不能抛弃偏见,联合农民军抗清。指望这样腐败昏庸的政权承担起反抗民族压迫的重担,岂非是痴人说梦? 三、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 自清兵南下以来,各地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却差不多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明朝廷自身的腐败,及内部的纷争。而大西军和南明朝廷的联合开创了抗清的新局面,给日薄西山的永历朝廷增添了活力,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在反清斗争中大展雄风,南明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1652年,大西军发动全面反攻,东攻湖广,北出四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连奏捷,一路势如破竹。李定国与孙可望合力取靖州大捷,而后李定国入桂,分兵三路合攻桂林,取得了桂林大捷,迫使四大汉奸降王之首的定南王孔有德穷蹙自杀。清平南、靖南二藩也如惊弓之鸟,狼狈逃窜。 而后李定国又领兵赴湘,格毙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的孙子,广略贝勒褚英的儿子,是满清的理政三王之一),取得衡州大捷。“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全军齐唱《满江红》,李定国以雷霆万钧之势收复桂、湘,力斩二王,使天下思明之心重新振奋。 黄宗羲曾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连杀清朝二王,这说明南明军事力量足以和满清匹敌,只要内部团结一致,恢复河山指日可待。 四、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随后的内乱又一次葬送了汉家江山。孙可望在前期是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权欲熏心起篡夺之意。李定国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更引起他的嫉恨。最终,他和李定国反目成仇,二十余年的兄弟情谊被孙可望一笔勾销,联明抗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复兴良机成昙花一现。 李定国为顾全大局,退入广西、云南,殚精竭虑地继续经营反清事业。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和1654年(南明永历八年),李定国两次与郑成功相约合力进攻广东。郑成功却敷衍拖延,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两次入粤皆无功而返,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在李定国为反清复明披肝沥胆时,孙可望却加紧抢班夺权。1656年(永历十年),李定国奉密诏,迎永历帝入云南,将朝廷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获封晋王。次年孙可望引兵攻昆明,但他的倒行逆施已经让众将离心离德,部下纷纷倒戈,孙可望大败而归,如丧家之犬,仓皇投降清朝,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南明也在这次由他挑起的内讧中遭到严重削弱,加之李定国在后期一系列政策上的失误,最终导致大局逆转。 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2月,清军大举入黔、滇;11月,李定国与清军激战于盘江不胜。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初,吴三桂、洪承畴攻入昆明,危急关头晋王为奸臣蒙蔽,错误的选择了退守滇西。此举让南明军彻底失去了斗志,兵败如山倒。 南明中兴的希望从此幻灭。无休止的内耗使晋王难以大展宏图,也最终拖垮了南明。 五、华夏魂随大王去,怒江水共彩云飞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二月,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晋王在永昌磨盘山设伏,拟力挽狂澜,一举歼灭吴三桂主力。这是李定国最后的机会,也是南明政权最后的机会。但紧要关头却有汉奸告密,南明军士浴血奋战,最终获得一场惨胜。“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磨盘山战役有三分之二的明军战死,清军也损失惨重,被迫撤退修整。 从磨盘山撤退后,李定国率领部分军队撤退到云南边境地区,永历帝则被迫进入缅甸,双方失去了联系。在山穷水尽的竭蹶逆境,李定国、白文选等南明将领依旧坚持斗争,积极联络永历朝廷,并亲率军队至缅甸试图迎接永历帝。 无奈永历太过懦弱,缅人又言而无信,吴三桂率兵逼近缅甸,最终永历落入清人之手,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四月,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噩耗传来时,李定国伤心备至,捶胸大哭。拥明抗清的旗帜既倒,再无回天之力。不久晋王忧郁成疾,死于景线,时年四十七岁,临终前他依旧叮咛儿子:“宁死荒徼,无降也!”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 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种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了抗清力量。满洲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兵力和后备兵员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如此悲剧,实为后世所痛惜深憾。 六、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 在顺昌逆亡的历史法则面前,并非仅仅只有唯唯诺诺的被动认同,在历史的前台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不甘屈从,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竭蹶之中仍然毫不动摇,屡踬屡起,力挽狂澜于既倒,欲扶大厦之将倾,还有什么比这更触动人心的呢? “鲁戈莫挽将颓日,敢望千秋青史传”,纵观晋王生平慷慨事迹,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军事才华,还有他令人扼腕的悲剧命运,三百余年后,依旧令人心潮彭湃,无比景仰。 如果不是孙可望私欲膨胀,排除异己,如果不是郑成功私心自用,错失良机,如果……也许,真的可以力挽狂澜,恢复山河。 历史没有如果,李定国最终还是像他崇拜的文天祥、张世杰、诸葛亮一样,带着无限遗憾、千般不甘,永远地走了。人已逝,业随风,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气节,穷且益坚的不挠斗志,必将不断激励后世人民为反抗压迫而献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