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于左的回答,540赞)

 闲情漫步123 2017-02-10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宽、李恪、李泰、李治、李愔、李祐、李恽、李贞、李慎、李嚣、李简、李福、李明。

这其中,长孙皇后生下三个儿子,即大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他们三个人是嫡子,真正有资格竞争皇太子。

先说一说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大儿子李承乾只有八岁,被立为皇太子。

幼时的李承乾聪明可爱,唐太宗对他异常宠爱,早早让他学习处理政事。但是李承乾年纪越大,毛病越多,声色冶游,无所不好,做下的荒唐事数不胜数。

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李承乾深恶痛绝,说:“将来我做了皇帝,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再敢拦我、劝我,我一律杀掉。杀他五百人,就再没有人敢说三道四了。”

唐太宗选择于志宁担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平时的言行不合礼度,于志宁专门写了二十卷的《谏苑》,唐太宗看了很高兴。于志宁劝谏太多,终于把李承乾惹恼了,他找了两个刺客,一个名叫张师政,另一个名叫纥干承基,让他们去把于志宁杀掉,结果于志宁躲过一劫。


皇太子李承乾的不轨图谋能够被父皇发现,是受了弟弟李祐的连累。

齐王李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五儿子,被封为齐王,兼任齐州都督,贞观十一年前往藩国就任。

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失败之后被赐死在内侍省。在调查和清算李祐的过程中,牵扯出那个纥干承基。在审讯时,纥干承基供出一个骇人的内幕:原来皇太子李承乾也在策划篡位!

李承乾贵为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为什么图谋政变?这与他的同胞弟弟李泰有很大的关系。

李泰,字惠褒,被封为魏王。李泰很有文才,曾经主持编写一部《括地志》。唐太宗对李泰另眼看待,他的地位比较特殊,各方面享受的待遇都和皇太子一样。

李泰很胖,腰围硕大,唐太宗特准他可以乘坐小车进入宫中,甚至还想让李泰住进武德殿,魏徽认为不妥,唐太宗只好作罢。

性情耿直的禇遂良也认为,皇太子和各位皇子的名分应该确定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对此唐太宗深以为然,说:“我已经五十岁了,身体越来越差。皇太子之外,还有弟弟和儿子五十多人。如果皇家的内部事务处理不好,轻者骨肉相残,重者社稷倾亡。”

看来,唐太宗在这方面的认识非常清醒,问题在于,他无法管束自己的几个儿子。

魏王李泰的名望高,人缘好,又很受父皇的宠爱赏识,自然会对太子之位生出想法,这在当时几乎是公开的秘密。韦挺、杜楚客、驸马都尉柴令武和房遗爱等人在李泰周围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这些都让太子李承乾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威胁。李承乾的腿脚不好,走路不太利索,很担心自己被李泰取代。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此时发生了一件插曲,李承乾身边养了一个娈童,唐太宗知道之后大怒,把相关的几个人全部杀死。李承乾极度伤心,一连几个月不去上朝。他认为一定是李泰在背后做了手脚。如果能把李泰杀掉,既为心上人报仇,顺便又除去自己的竞争对手。

李承乾派出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三个刺客去谋杀李泰,没有成功。于是又与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人秘密商议,准备发动政变。

因为纥干承基,李承乾的图谋暴露,皇太子地位肯定是保不住了,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李泰扑进唐太宗怀里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魏王的想法不成立,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长孙无忌,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李治。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直接去找弟弟李治,话里隐含威胁。李治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唐太宗询问缘由,明白李泰也是一个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没有李治的活路。

据说此前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奇石,石头上面自然形成了三个字“治万吉”。唐太宗把这看成是一份图谶,转而又想立李治,犹豫不定。

有一天唐太宗单独把长孙无忌和李勣几个重臣留下来,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伤心地说:“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究竟选择哪一个做皇太子,还不能确定,我的心中没有依靠啊。”

说罢,唐太宗一头扑到榻上,拔出腰间的佩刀,对准自己就要刺下去。众人一齐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夺下来,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吗?他想立哪一个?

唐太宗心目中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说:“我想立晋王。”

长孙无忌第一个表态:“尊旨。谁有异议,斩!”

长孙无忌一开口,没有人再敢说一个“不”字,况且这个选择本身也没有大毛病。唐太宗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刻转头对晋王李治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为皇太子,还不快谢谢他!”

于是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于志宁被派到李治身边,依然担任太子左庶子。

黄永年先生曾经撰文认为,李承乾和李泰被放弃,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触犯了李世民的大忌,就是两个人都结成了自己的朋党集团,威胁到了李世民自己的地位。当年李世民能够夺取皇位,正是得益于这种小集团。

而晋王李治没有结党,只是因为他年纪比两个哥哥小了许多,还不具备相应的野心和能力。

那以后,唐太宗对皇太子李治不太满意,又想改立李恪。

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被封为吴王。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虽然是庶子,但血统高贵,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而且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

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说:“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凡事最怕举棋不定,皇储大事,尤其忌讳反复。”

唐太宗明白,长孙无忌代表的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只好放弃李恪。

皇权斗争中的失败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李泰先是被改封为顺阳王,关押在将作监,以后又被责令离开长安,政治生命到此结束。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