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年节——正月十五闹元宵

 渐近故乡时 2017-02-10

  

作者 | 施立学 刘国伟

选自《东北年节》


——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新月初圆,又称元夜。民间向有张灯、观灯、送灯、闹灯之俗,故称灯节。届时,人们喜食元宵庆祝,以表团圆美满之寓意,所以又称元宵节。一个缤纷绚丽的风俗,传承两千余载:闹元宵。闹者,旺盛也,狂放也,传说元宵是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中的天官的生日。明郎瑛《七修类稿》认为,正月十五,乃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是夜大街小巷,火树银花,结彩张灯,宝马雕车香满路,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和着新年新岁万户千家大团圆,天遂人愿,万里清空刚刚捧出一轮朗月,灯辉月华,天人同庆,恰如唐代大诗人崔液《上元夜》诗中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不啻为春节的继续与高潮,因三闹而成中华民族的狂欢节。



一闹漫天灯花艳


  元宵的花炮让城乡不夜,元宵的灯盏融入星空。关于元宵的起源,无论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祭祀说,还是汉武帝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说,即便西域摩揭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做燃灯法会,汉明帝迁经白马寺,燃灯表佛说,都在宣导一个理念,你高天送我一轮新月,我回你漫街狂欢歌舞和与明月媲美的万盏花灯。


  元宵张灯形成于汉初,仅张灯一晚;从隋唐开始逐渐兴盛,进入狂欢。隋炀帝杨广,每年元宵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富庶;气象万千的大唐,元宵张灯,风气大盛。


  唐玄宗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大放灯烛三夜,八十尺高灯树百枝,耸立高山之巅,百里瞩目,二十丈幅灯轮,“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 簇之如花束。”唐代大诗人卢照邻在他的《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较唐,灯节多了两夜,规模愈加盛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府所有街巷,灯烛齐燃,“金 碧相射,锦绣交辉”,四十里灯火不绝。且放灯天数多增加,有时竟达一月。




  元明灯市,依然可比唐宋,要连续赏灯10天,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了。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在南京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在午门大立灯柱,在中华门外开辟悬灯专区,是时,家家户户均制巧灯,相互贸易;清代灯市依然繁荣,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十六正灯,十七罢灯,张灯五夜。张灯不待月高升,正月初十以后,春灯纷纷初露,市面上便热闹起来。盛京的习俗是在每年灯节的前三天,开始在四平街上搭起高台。高台上设有三官的“神像”:天官、地官、水官。民间传说天官(尧)赐福, 地官(舜)赦罪,水官(禹)解厄,因而张灯结彩,表示庆贺。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箫鼓笙歌,争相吹打,琴声悠扬。大街上横挂彩绳,上贴五色纸,沿街各店铺门前都设灯联匾额,光如白昼。



  张灯为了赛灯、斗灯。赛与斗,为了炫耀字号,广大门庭,祈望功名富贵。灯的种类有走马灯,“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有走丝灯,灯作多面角,四、六、八、十二面不等,每面绘有《盗仙草》、《八大锤》、《长坂坡》等戏曲故事;动物象形灯,有羊灯、狮灯、兔儿灯、机狗灯,以竹皮、秫秸为骨架;吉利灯,因蒺藜与吉利谐音,便假以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苟子形 状以红纸糊成多角形灯;气风灯,即今天安门城楼上挂的圆灯,以红色桐油纸糊成,是典型的节庆点缀物;油纸肖形灯,有龙睛鱼灯,绿蝈蝈灯,状元骑马灯,喜鹊登梅灯,带蔓西瓜灯,带花桃子灯等,内明以烛,可悬可提;又有东北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清宫内庭的春灯,也俗入灯市。 恰如东北一首歌谣所说:“东也是灯,西也是灯,东南西北闹哄哄。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虾米灯,犁弯形,一缩头来一伸颈;拄拐棍的是老汉灯;摇摇摆摆相公灯;扭扭捏捏媳妇灯;羞羞答答大姑娘灯;果子灯,半边红; 梨儿灯,黄澄澄;香瓜灯,香喷喷;莲花灯,在水中;老虎灯,往前行;猫儿撵的是老鼠灯;青枝绿叶葡萄灯;红瓤黑籽西瓜灯……”。其中有传统宫灯、组合灯、属相灯,也有近年流行的冰灯、电动灯、机械灯诸种。最有特色的是走马灯,灯架或长或短,或八角,或六棱,灯中央设一圆柱,四周有小人或兽类环绕,红烛一点,飞转悠悠,引人争相观看。每至张灯之夜,城乡居民扶老携幼,骑驴驾车蜂拥入城,形成万室皆空之势。 男女游人摩肩擦背,磕首碰足,也有丟落鞋帽挤散离群者无数。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狂欢乐团圆。看灯月交辉,照如白昼,想织女牛郎,元夜提灯出来,怕以为人间天上,又现一脉迢迢银河。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诗人姚元之的一首记述盛京(今沈阳)四平街(今中街)灯市景象的诗来形容:“三官台起大街中,箫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残雪里,珠花红树报年丰。”


二闹长街鱼龙舞



  龙是一种未明的动物,为百虫之长,能兴风雨,利万物,列为四灵。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随着跨雨水与惊蛰的元宵临近,龙意识愈发强烈,春耕在即,人们活在龙的世界里,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们渴望得到龙的庇佑,于是元宵舞龙及龙灯堂而皇之地走上长街。我国早在汉代便有龙舞,唐宋时期的“社火”,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清代,耍龙灯成为—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白天舞布龙,夜晚耍龙灯,龙以草、竹、木、纸、布等轧制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多为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最多可达二十九节龙。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侧重于花样技巧,或龙头钻档子,或头尾齐钻,或龙摆尾,或蛇蜕皮;十一节以上侧重动作表演,时而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时而飞冲云端,令观者顾盼躲闪,大有真龙下界之势。



  狂欢离不开舞狮子,亦称狮子舞。传说汉章帝时,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头大如筛,口大如盆的猛兽,因长了一身金色的毛,人称金毛狮子。人们仿狮子扑跌、打滚、抖毛、吼叫动作,以竹、木、泥做成狮子头,以麻为狮皮,创造了狮子舞。耍狮子南北各有不同,南方狮子大头凸额,皮毛有斑点和花纹,北方狮子舞,一铺狮被,将狮外形全部遮盖,舞者只露出双脚,有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作小狮子,另一人扮作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并先开拳踢打,惹怒狮子起舞,再配以京鼓、京钹、京锣等京剧乐器,真实乐声抑扬,动作合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狂欢之夜,谁见过老虎上街?虎乃兽中之王,盛会之时,焉能缺席?虎在哪,虎隐在灯谜中。猜灯谜,亦称射虎。灯谜,就是平常岁月里的家庭妇女“破闷儿”让孩子猜,它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对外形、特征的描绘,使猜谜者想起谜底,如“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猜一食品)”,谜底为花生。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促进了灯谜的发展。《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 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帝城不夜,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灯谜用格,谜格多至百余,如秋千格,卷帘格,乙上格,双钩格,梨花格、白头格、玉带格、粉底格、徐妃格、求凰格等等。灯谜无论有格无格,猜射的难度都很大,人们将这种“文义谜”比作虎,猜谜又称打灯虎,喻猜谜如缚虎、射虎一样难,偶然猜中,那谜底真如猛虎一样从斜刺里杀出,让人猝不及防,狂欢夜之虎,其势威猛,绝不亚于漫舞长街的龙与狮。



  华灯万户,圆月一天。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有“团圆美满”之寓意。当年,隋朝军队灭南陈,南陈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隋灭南陈后,隋文帝将乐昌公主赐给了战功显赫的杨素,杨素对乐昌很是宠爱,为其营造了宅院。第二年元宵节,街市上不见乐昌公主,徐德言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徐德言遂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深受感动,于是成人之美,徐德言、乐昌夫妻终得“破镜重圆”。


  元宵夜出游,文人骚客大显才情。一年,明成祖朱棣逛花灯夜,遇一个穷秀才,谈得颇为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气,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功名。如果说这个秀才的运气是百年一遇,那么王安石在元宵节的经历更是千载难逢。传说公元1040年的元宵节,20岁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他一边赶路一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出联测试王安石:“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待归乡路过那户人家,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两大喜事。


  狂欢夜的灯火小鳌山,可承明月,可与天接,人也长了个儿。秧歌队高跷,作为民族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高跷的记载。高跷就是将表演者的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木棍中部钉有一块小踏板,脚底踏在踏板上,一般距地一二尺,技艺高超者可离地四五尺,甚至等于或超过表演者的身高。高跷队一般由扮演手持渔杆的姜太公领队,后有头陀、和尚、青蛇、白蛇与许仙。表演者每人手里持有扇子、花丽棒(竹钱串)等道具,脸上化妆,分别扮成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除大舞大扭外,又表演倒立、叠罗汉及前后滚翻,围绕姜太公排成圆圈,向外翻如莲花倒卷,向内翻如缩手观音。



  关于高跷的源起,向有三说,一说源于东北民族的采撷,树上有果物,人不能及,故用高跷;二说源于战争,涉水过河,踩高跷追赶敌兵,三说源于救驾,有位老将军,佯踩高跷为游戏,高跷中空藏兵器,救主。与高跷齐名的是跑旱船,亦称荡湖船,女子双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型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划船状,边行边舞,似形于水上。一说跑旱船源于大禹治水;一说源于隋炀帝运河跑船。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扭秧歌,在清代是过元宵节的一景。缪润绂,字东霖 (1851-1939),沈阳人,光绪18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俗谓“点翰林”),在他的著作《沈阳百咏》中有这样的记载:“新春又说唱秧歌,妞妮争夸江老婆。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元宵节,商贾等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歌,扭秧歌。沿街围观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街巷为之堵塞。



  东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拜庙是祈求龙王、山神、土地、虫王、苗王、药王、牛王、马王、财神等九圣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拜门是挨家挨户拜年。拜门时,先跑八字形进院,称为跑龙门阵,然后走龙摆尾、五朵梅、剪子股、编蒜辫、卷心菜、四面斗、八面风等场子花,在圈上一个大圆场,作斗蛐蛐、打翻身、切身等表演,秧歌队有头戴小生帽,身着小生袍,一手持扇,一手拉衫的领队即打头的 (亦称沙公子或傻公子),有头戴翻毛尖顶帽,身穿补子、黄马褂等二打头的,有脸上点麻子、红脸蛋、额头画火罐印子的压鼓的,俗称老生婆子或老婆,还有反穿皮袄,手托鸟笼子的傻柱子,又有孙悟空、猪八戒、青蛇、白蛇、许仙、十八罗汉等一百多位人物。沙公子率队跑圆场,给东家拜年,即兴演唱秧歌帽:“一进大门抬头观,观见了你老的灯笼杆灯笼杆上写大字(咚格咙咚锵),富贵荣华万万年。”东北秧歌讲究站起一枝花,扭起风摆柳,有十字步,提步、碎步、跟步、跺步等步式,有慢、稳、逗、哏、浪、俏等特点。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上元佳节,东北扭秧歌舞讲究摆阵、斗阵。白山市八道江区大镜沟乡有个八十岁的老人名叫刘成礼,在秧歌舞中,干了一辈子大拉花的(领队人),亦是一员行兵布阵的骁将。笔者到老人家里造访,老人至今犹能画出东北大秧歌六十四阵图。满族与汉族秧歌互有融汇,旗标按八旗颜色区别,汉族亦多借鉴满族的民族特点,如秧歌领队多是旗袍,带队的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黄马褂,红战袍,斜挎腰刀,身上佩戴族标,男下装为斜披彩带,女上装用鲜艳的被面作裙子。



  闹秧歌,灯官也跟着闹。灯官是专司查灯的官,官名灯正,源于宋仁宗办灯会。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要过春节时,各官府衙门于农历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的四天内封印,到第二年正月十九至二十一的三天之内,开印正常办事。封印期间,要临时设置灯官,又称灯政司,开印后撤销。灯官大人是当地乞丐头,装扮成府衙的官员,头戴顶子蓝翎小帽,身穿青罗袍,,袖口带马蹄,大红裤子,玉带系在腰,拿蒲扇,嘴角上画着黑胡子,鼻梁上涂着一道道白,人挺胸凹腹,摇头晃脑,指手划脚,滑稽逗人笑。灯官坐在一辆带有彩棚的马车里,或骑在木扁担上,由两人肩抬而行。


  身边有一位男青年扮成灯官娘子陪伴,灯官娘子倒骑驴背,亦是涂脂抹粉,着红挂绿,极尽花枝招展状,紧随灯官彩车。 灯官前有2个衙役鸣锣开道,2个衙役打狼牙旗,2个衙役手举“回避”、“肃静”四方灯,后有四贴身保镖,手持板棍锁链,个个凶神恶煞,在锣鼓、喇叭、龙灯、高跷、旱船和秧歌表演中缓缓行进。


  灯官巡视,挨户查灯,走一段打一个场,表演一回。然后怪声怪气地朗诵道:“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彩灯,哪家不把彩灯挂,本官罚他不留情。”如在天合兴杂货铺,灯官发现这个商号的灯有些昏暗,急令停车,信口吟一首打油诗:“天合兴的走马灯,乌漆墨黑看不清。本官罚你十包蜡,少拿一根也不行。”吓得天合兴掌柜的急忙叫伙计抱出一抱蜡烛,灯官脸上愠色少减。无灯或灯少之家,被罚交元宵数百,多至上千。被罚者自认理亏,都心服无怨。


  人都说,灯官上任满打满算就三天,正月十四摆灯,十五展灯,十六撤灯,灯官也就卸任了,索来礼钱和罚来的蜡烛,部分付给吹鼓手、娘子、衙役、马车夫当工钱,大部归己用。灯官,灯官,又神气,又实惠,为狂欢节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也上街,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 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歌舞前,找来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然后选一聪明、伶俐、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人们用高梁烧酒浇小女孩的头,边舞边唱:“戴上花,披上彩,笊篱姑姑下山来,啥时来,快快快,扭扭搭搭招人爱。”唱词表达对笊篱姑姑的赞美及热情招待:“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四闪头;抹的什么油,桂花油,龙凤簪,左右插,如意钩,带珠花;珠花,翠花,金银花,还有绒呼呼羽毛花……坐的什么车,骡子驾辕花轿车。青走水,绣河山,大红顶子四中链;绿轿围子红轿顶,四个飘带绣金龙;双套马,赛蛟龙,四蹄踏开一溜风,下了山,干什么,跟着大伙看秧歌……歌谣广泛,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事象,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燃烛、照贼、动婚、忌灯。阿城等地,于十六日晚用正月初一接神所燃残烛,遍照居室内外犄角旮旯,俗称照贼,谓一年之中不遭贼盗。一边照着,一边叨咕着;“照野猫,照野狗,照得小偷不得手。”传说此举源于金代纵偷习俗。旧时,金国治盗甚严,被捕者除正常论罪,另加七倍赔偿。只限每年正月十六日,以随便偷窃为游戏,即或车马、宝货、器物、羊酒,甚至妻女被盗,皆不为罪。是时,家家戒备森严,即或遇上盗者,也只能笑语相劝,偷盗者以获物为吉,谓可招财。有的先于某家婢女私约,届时将其窃走,婢女去留则听便。久而久之,形成照贼之风;元宵夜一件极有趣的事是动婚,即未婚男女于锅台后搬起荤油坛子,于年内可动婚(荤)。


三闹月上柳梢头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一词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月光灯影里,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触,自由地表达爱情的极好机会,欧阳修有《生査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的动人情景。


  早在辽代,东北生女真即视此日为“放偷”,“纵偷日”,男女之间抢先往对方脸上抹黑,俗称“打画墨(音迷)”。在人们是日“遇偷而笑”的心理中,暗含了女真人曾有过的偷婚习俗遗风。“黄土打墙墙不倒,小伙跳墙狗不咬”,是今日东北元宵情人节的真实写照。情人约会,要走白冰(谐音走百病)与轱辘冰。《柳边记略》记载,满洲妇女,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 “脱晦气”,或至邻家小坐而回。有的地方走百病的形式是在冰上打滚,俗称 “轱辘冰”,亦称滚病,说是如此可除不详,亦有在沙滩河边滚病者,称之脱晦 气,得好运。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新正大月,十五、十六逛完花灯,乘着天上一轮新月,晶莹如水,乡村男男女女意犹未尽,呼兄唤弟,扯姨牵婶,到江上、到湖面,去轴辘冰。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是黄河流域的歌谣,其实东北早在数九前(冬至起数九)就已经在冰上走了。家乡多湖泊河流,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人们夏日玩水,冬天赏冰。娱冰,有拖冰床,滑冰鞋、抽冰猴等数十项活动,爱冰的晶莹、纯净,正所为冰清玉洁也。


  元宵节里的轱辘冰乃所有赏冰娱冰之集大成。是时,天上一轮满月,如一盏冰轮才出海岛,湖上,千顷明冰(没有被雪覆盖的冰),月照影生辉,人行其上,如走琉璃。乡亲们认为那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世界最纯净的所在,于是或三五一群,或十数一帮,尽情拥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轱辘冰,一时间,轱辘冰者与轱辘冰谣此起彼伏。“轱辘轱辘冰,浑身上下轻一轻;轱辘轱辘冰不腰疼、不腿疼;轱辘轱辘冰,大了儿童,少了老翁;轱辘轱辘冰,靓了女儿,俊了后生;括辘括辘冰,眼也亮,头也清;轱辘轱辘冰,从里到外都干净,做人也晶莹……”。


  年年都过花灯元宵节,岁岁都有轱辘轱辘冰。如今家乡轱辘冰习俗还在延续,新正大月,十五、十六,男男女女还在轱辘轱辘冰。


  以井照面。元宵夜旧时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走百病归来,家里已经煮沸了象征团团圆圆,“市中珍品”的元宵,“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似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吃迎春元宵,赏一年新月,真乃情也融融,意也融融。元宵娱乐与饮食文化,是中华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宵,中国的狂欢节,灿烂花灯是对圆月的回应,满城烟花爆竹歌舞是对天地的感恩,轱辘冰、走百步、水井照面是对大地的崇拜。狂欢节天人同庆,天地人一统,是对旧岁的尊崇,新岁的期盼,承天地福柞,盼新年新岁,康泰吉祥,更上一层楼。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