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化学实验题怎么破?看这里就明白了!

 遇见自己119 2017-02-10

化学姐

实验题在高考理科综合中占有很大的分值,要想拿高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一)实验操作中须注意的几个点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4)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加边搅拌,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5)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6)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中和碱液再加AgNO3溶液。

(7)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8)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移液管先用待装液润洗。

(9)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0)H2还原CuO时,先通H2后加热,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1)检验蔗糖、淀粉水解产物时,先加NaOH中和催化作用的硫酸,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

(二)在实验中易考的问题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1)微热法:连接好装置,将导管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用手捂烧瓶或握住试管,若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开手,一段时间后,在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2)液差法:连接好装置,向漏斗内倒入一定的水后,在漏斗内形成一定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后,漏斗内水的液面的高度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漏气。

2、如何判断沉淀已经完全?

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加入沉淀剂,若仍有沉淀生成,说明沉淀不完全;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沉定已完全。

3、沉淀洗涤的方法:在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没过沉淀,让水自然流下,重复数次。

4、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标志: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相应的试剂,若有沉淀或气泡生成,则说明沉淀洗涤不干净。

5、气体的干燥: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它只能干燥中性气体或酸性气体(硫化氢除外),所用装置为洗气瓶;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它主要用来干燥氨气,另外吸收CO2等酸性气体,所用装置为“U形管”,通过测定它质量的增重,来测定生成的CO2的质量;中性干燥剂(无水氯化钙),可干燥大多数气体,但不能干燥氨气,因它与氨气反应生成CaCl2·8NH3络合物;不用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用它来检测产物中是否有水生成,现象为无色变成蓝色。硅酸是一种较好的干燥剂,性质稳定。

6、除去杂质:(1)CO2(用盐酸制取):则用饱和的NaHCO3溶液除去HCl;(2)Cl2:用水或饱和的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

7、防止倒吸: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和HCl或SO2),在吸收它们时要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处理的方法是加改一个倒挂的漏斗或用干燥管改装;实验室吸收氯气时可直接将导管插入水中;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不能将导管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也是防止倒吸。

8、防污染:对于有毒、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气体一定要进行尾气的处理,如氯气要用NaOH溶液吸收;氨气用稀硫酸吸收;氯化氢用水吸收;氮的氧化物用碱液吸收;CO则要通过点燃或用气罐贮存的方法。

9、防爆炸:对于与空气混合加热或点燃易发生爆炸的气体,在进行它们相关的实验时,都要首先进行装置的排空,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或实验探究,否则引起爆炸,如氢气、CO等。

10、实验装置顺序的连接方法(若是涉及到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一般遵循的顺序为:气体的发生制备装置→气体的除杂装置→气体的干燥装置→气体的性质实验装置→尾气的吸收处理装置。


(三)解实验题的方法与技巧

(1)瞄准实验原理或实验目的,它是实验的灵魂;只有充分解读透了实验原理或目的,再结合题中所给装置的作用,才能顺利解答实验仪器的连接问题;只有充分解读透了实验原理,才能结合装置内的试剂,回答装置的作用或实验现象。

(2)反复阅读,提取有效信息,不要企望读一遍题目,就能很顺利的完成作答,有时答案就在题目信息中寻找,通过反复阅读,找到题目的答案与已知信息之间的联系。

(3)要善于联想,前后联系,以前是否做过相同类型的题目或者相同的解题思路,任由思维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忌思路不开阔、僵化。

(4)实验题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窗口,在回答实验现象或每一步的作用时,要全面、准确、规范,避免词不达意,掉以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