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看这个历史故事(据说这样学习中医有利于记忆)—— 学名:吴茱萸 别名:吴萸、左力 脾性: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胃、脾、大肠、肾经。 有啥用: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等。 怎么用: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谁不能碰:阴虚火旺者忌服。 越看越头大不是?而且还有人见人怕的禁忌证——阴虚火旺者。其实不用怕,中医里老话所谓“阴虚则生内热“。《内经》有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首先,我们谈的是外用而不是内服,安全性高;第二,对于生机勃勃的普遍阴精充沛的小儿来说,偶有小病如果外用吴茱萸,是无需过多担心的。 小儿用吴茱萸 治疗小儿口疮,复发性口疮 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两足心,24小时后取下。用量:1岁以下用2.5~10克,1~5岁用10~15克,6~15岁用15~20克,15岁以上用20~20克。 小儿止咳方 吴茱萸、肉桂、干姜等量打粉,取1/3小勺,用唾液和,取黄豆大小,贴在双侧公孙穴上,胶布固定。24小时一换,连续3~4天。如果秋冬季孩子有鼻塞可以结合小鸟飞的动作,哪边塞做哪边,上下摆动300下。(By@田文 医生) 治疗小儿咽峡炎 暑期用:吴茱萸6克、肉桂6克、生大黄10克。打细粉,用陈醋调敷脚底双涌泉穴。晚上敷上白天取下。 秋冬季节用:吴茱萸12克、肉桂12克、胆南星12克、生大黄8克。打细粉,用陈醋调敷脚底双涌泉穴。晚上敷上白天取下。(By@程炳刚 医生) 外治小儿流涎 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放微波炉里烘干,研极细粉末,瓶贮备用。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和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揭去。 治疗小儿腹泻吴茱萸20g,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神阙穴,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 成人用吴茱萸 治疗咽喉肿疼并且吃药无效 吴茱萸300克、大黄100克,打成粉备用。每晚洗脚后,将适量药粉取出。用米醋调药粉,做成两个五角硬币大小的药饼,分别贴到两足底涌泉穴上,用创可贴或橡皮膏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一般连用两天症状就会减轻,一周左右症状基本消失。连用三周之后,可以隔天贴一次,以巩固疗效。 治疗慢性咽炎 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与醋调和,做成面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治疗腮腺炎 吴茱萸12g,浙贝母、大黄各9g,胆南星3g,共研细末,醋调,外敷足心涌泉穴,患左敷右,患右敷左,双侧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换药1次。 治疗牙痛 吴茱萸6克,米酒100ml,以文火煎煮10分钟。待药酒凉后加入冰片1克调匀,即可含漱。1~2次即见效。 治疗失眠 1.把吴茱萸用布包起来,放在枕头边或枕着睡。效果特好。 2.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用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睡前一次。 治疗寒凝头痛吴茱萸15~20克,煎汤趁热熏洗头部,每天1次。 治疗呃逆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足心涌泉穴。 取吴茱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两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肚脐神阙穴上,用胶布固定。每12小时更换1次。 治疗湿疹 将吴茱萸研末,以凡士林调成30%软膏,涂搽患处,每日2次。l周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治疗老小风疹用吴茱萸煎酒涂搽患处。 吴茱萸30克、细辛10克,共为细末。用上药适量,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脐部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疗期间忌房事。凡属寒邪外袭,肾窍郁闭,宗筋失用之阳痿,用之疗效确切。 总之,吴茱萸性温热,从其常用穴位涌泉、神阙和公孙等来看,就是取其引火归元,上病下取之意。同时,我再次提一下为何阴虚火旺之人忌用,中药自古不以身价定好坏,甚至无单纯的补药和毒药定义(否则就不会出现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有功的说法啦!),实际人的体质最关键,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尽量准确地辨别好人的体质,往往越是急的病症,尤其小儿发热、咳嗽、咽峡炎这种最容易让家长“麻爪“的问题,使用中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值得我们予以应有的重视。 |
|
来自: ZHENGNS33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