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次关于材料的密谋讲起

 caihs 2017-02-10


微课主题:不止于想象---论实验与实践


实验是在建筑设计多个层面上的探索,包括材料、结构、体系、原型等,

是我们实践过程中的乐趣和动力来源;

实验是我们的一种实践态度,一种对自我边界的探寻;

也可以说是一种资源,一种实践过程中的积累。


嘉宾:刘鲁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鲁滨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所有的工作从一次关于材料的密谋讲起。


工作室的工作之一是对于材料问题的研究。

通常传统的家具都是用一些传统的材料制作,比如木材、塑料,有没有一种新的材料既可以制作家具同时又对空间产生新的影响?

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一个概念或者从空间、建筑形态,而是从一次对材料的实验开始。


对于寻找材料的出发点,我们设定了两个前提,一个是“轻”,一个是“强”。

两者好像看似矛盾,而这恰恰是我们对材料的一个实验性思考的开端。


图片中的各种材料都是足够轻,而且各有所长,最后我们选择聚氨酯作为实验性设计的开端。


聚氨酯在建筑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是充当保温材料,但是质地会比较软,没有什么强度。

我们选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硬泡聚氨酯。它的密度比普通聚氨酯更高,同时在生产完毕之后表面形成一层硬膜,这就给材料提供了结构强度。

它的密度比木材低很多,强度满足家具制作要求,甚至可以像木材一样锯、刨、钻,还可以耐酸碱抗腐蚀,有很好的阻燃性,是一种完美的又轻又强的家具材料。


对于材料的连接方式我们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实验,采用角部粘接、做成锯齿状插接还有一次性浇筑等,我们最后选用的是往模具里面一次性浇注成型的制作方式。



专业的模具生产厂家制作了一个全金属模具,由一个外模和一套内模构成,中间的空隙就是制作聚氨酯家具单元盒的空间。


出品完全是一个无缝一体化的家具装置单元。

轻质高强


用途多样



由于足够地轻,不仅可以将家具放地上还可以悬挂起来,装上导轨可以滑动,里面内置灯具用来照明。



当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在空间中放置或者安装导轨来悬挂许多的盒子,就形成类似精品店的格局。



盒子还能移动、滑动,对空间产生不同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围合关系,空间就不再是静止的。



就像做化学实验,科学家添加不同的反应物,能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可以成为建筑师的思维方法和设计动力,在工作中进行探索。


我们工作室的一个方法就是由设计推导出一系列的概念,概念再反作用于设计。

概念就像是建筑设计的佐料和不同的化学原料,根据不同的地点、时间以及环境,最后生成五颜六色的设计结果。


迷宫吊项目给我们提供的概念思想资源之一是——预制


如果把一个预制问题推到极限,能干什么事呢?

我们的答案是除了预制家具,还可以预制房子。


这是一个“微筑”系列的实施项目,项目出发点是研究建筑与人体的最小关系。



十字形的空间原型,基本尺度是一个长宽为2.4米,深度为2.1米的微小居住空间,在这里面人们可以完成坐、卧、立等一些基本的姿势和动作。

当转换不同的角度时,空间的使用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单元联接在一起可以变成一套住宅。



采用类似俄罗斯方块的搭建方式可以形成一个小社区,甚至大社区。



微筑采用的是一种复合材料,内芯用的是聚氨酯,支撑的肋和表面覆盖层是玻璃钢,其形成空间结构,为微筑提供强度。玻璃钢是一种具有多样性能的复合材料。轻质高强,没有冷桥,加入不同的化学原料,还可以改变其特性,比如强度,耐久性,耐火性等等。同时,玻璃钢可以一次性浇筑成型,这就为整体预制提供了基础。


整个浇筑的过程:搭好模具之后铺上玻璃纤维网格布,再码好聚氨酯模块。

对模具进行密封处理。左图是工人在密封,右图是在抽取空气的同时灌入树脂,使得模具内部紧致密实。


如果准备工作做好,只需要二十分钟的浇筑时间,相当于二十分钟可以生产一座房子。


拼合之后形成了最终的“微筑”建筑



室内可以有不同的使用功能,书房、卫生间、卧室等等,不奢侈但是很舒适。



微筑采用是玻璃纤维复合结构,与传统建材相比非常轻,它的尺寸经过设计后和一般的集装箱相近,运输也没有问题,所以这个房子就变成了可以在野外使用的临时性建筑,适合不同的功能,比如野奢酒店,车站机场休息间,或农业旅游观景别墅等等。


迷宫吊项目给我们提供的概念思想资源之二是——

吊的极致是什么?


我们答案是:既然它可以吊家具,也应该可以吊建筑。


这是被北京人戏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西直门立交桥。其复杂程度会使很多司机迷路。


有人可能气愤的想把它扭成一团死疙瘩。


还有人可能想干脆将它炸掉。


作为建筑师,我们希望更有建设性的看待西直门立交。我发现立交桥本身具有空间性,有潜在的成为建筑的可能,由此工作室进行了一个关于立交城的研究项目。


立交桥把城市割裂开,人们步行通过会很麻烦,同时浪费大量空间和占用大量的空地。我们希望转换其消极性,更积极的加以利用。

工作的出发点是把西直门立交桥先平面化,将基本的道路路径提取出来,成为城市空间的原型,同时立交桥本身具有结构性,提供了这个虚拟城市存在的可能性。


抽象提取出来的各种可能的路径。


彼此互相组合形成空间原型。


我们把其中相对合理和有意思的路径组合成一个立交桥城的道路体系。


桥面走车,建筑悬吊在其下方,人们进入建筑的方式不再是从地面往上,而是从桥面往下。再置入结构,楼梯,路灯等各个组成部分。


最后形成一个比迷宫吊还迷宫的立交城。



由于悬吊盒子的尺寸多样以及组合方式的可变性,立交城建筑可转变为多种功能,可以作为美术馆、剧场、篮球场,也可以是住宅、公寓、商场等等,于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生活场景,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城。



观筑.微课堂往期热文推荐(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开工福利:观筑.微课堂24位资深建筑师干货分享特辑

◆ 覃力 | 中、日建筑空间组织异同

◆ 游走中西,设计也有升级版

◆ 不谈功能,我们说说行为吧……

◆ 【专业分享帖】听听胡铮怎么讲: 建筑学专业内涵—造境实践(I)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客服号]


Who Are We?



走进观筑


带上你的态度

展示属于你的思想维度


我在,等你!

欢迎交流,微信留言或致信guanzhusz@atuchina.com我们期待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