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绣】纹图记事 针线传情

 楚中元 2017-02-10


连南有流传千百年的瑶绣文化。过去近半个世纪里,它曾一度衰落,如今又显露复兴之象。努力让祖先留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是这一代“绣娘”们的重要使命。


每逢周二,68岁的“绣娘”沈佩英会穿梭在大麦山镇中心学校和九寨中心小学间,为坐在教室里的“书伢子”们教授瑶族刺绣基本知识。


刺绣之于瑶族人,是群体文化的灵魂所在。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瑶族人以歌舞和刺绣为载体,记录民族传说和历史大事。从族群起源,到经历劫难,再到生活点滴,瑶族人用五彩针线绣成图纹,装饰于衣帽裙带之上,或会意、或象形,通达世代。


它也是瑶族人传递情意的工具。生长于崇山峻岭中,绣山水树木、花鸟鱼兽成图,是瑶人对自然感恩的表达。“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的俗语,则是被称为“莎腰妹”的瑶族少女,与被称为“阿贵哥”的瑶族少男间传递爱情的表述。


连南瑶绣项目。



以绣代字
承载民族历史


瑶族细分之下,又有“排瑶”、“过山瑶”等不同群落。其中排瑶与其他群落的生活方式区别最明显,为定居耕作而非“迁徙游耕”,因聚居连排建房而得其称谓。


在中国,连南是唯一的一处排瑶聚居地。


隋唐时期,排瑶迁入连南。如今生活在连南的排瑶约9万人,过山瑶只有约3000人。


瑶族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服饰、歌舞等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在这个族群的生活中便显得尤为重要。按瑶族习惯,瑶家女子十岁开始学习制作挑花裙,到结婚之前,要将一生所需的挑花裙全部做好后存放在陪嫁的木箱内,供婚后终身使用。




排瑶绣


连南瑶族八排,各排民间刺绣工艺皆有不同特色。


其基本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而出现,有男女绣花头巾、绣花腰带、绣花裙等十多个品种。共通之处在于,工具材料皆是七号绣花针和棉、麻土布,且都不打稿描图、不使用模具,造型简练、概括,形体几何化。挑花刺绣纹样,通过叠加、去减等方法,变换出诸多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如鱼纹、牛角纹、松树纹、小鸟纹等。



耍歌堂里盛装的瑶族 


排瑶人用红、黄、蓝、绿线,在黑白底布上做文章,呈现五彩斑斓绣艺。“挑花”是排瑶妇女常用的一种传统手艺,有浓厚的山区气息和民族特色。人们用手工在靛蓝色布上挑制,反面挑花正面看。挑制时,利用绣花布的经纬纱线按图案隔一根或几根纱线插针,不能错乱。


盛装的瑶族妇女。


图案凭挑制者爱好和丰富想象力绣成,没有统一样式。瑶族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中,对自然苍生万物情义浓郁。挑花中的人物、花草、鱼虫、兽禽都来源于生活,包涵瑶族人崇尚纯朴和真实的思想。


挑制一套衣裙,所费精力巨大。由于都是利用工余时间制作,一位瑶族妇女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完成一套。因此,瑶族妇女非常珍惜挑花的背带和裙衣,一般只在节日喜庆时穿戴。


手工绣的小花袋。


过山瑶綉


不同于排瑶定居耕作的习俗,过山瑶“吃尽一山则地迁”,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因而也被称为“游耕族”。


旧时过山瑶时代居住山岭间,与外界交流很少,女孩子一般不上学,很小就学习挑花技巧。首先依照传统图案样式联系“数纱”“针法”等基本技巧,然后默记一些图案,掌握基本构成法则,天长日久熟能生巧。挑花没有束缚,自由想象。配置的花纹以精美著称,花边图案繁而不乱,别具神韵。



过山瑶盘王印



穿着民族服饰的瑶族小孩 


相比排瑶绣的粗犷豪放,过山瑶刺绣做工更精细。排瑶人唐学情如今是连南文化馆馆长,其形容过山瑶绣“精致得看起来像机绣”。“第一次看见过山瑶绣的时候,我真是不太相信这是手工做出来的。”唐学情说,排瑶绣布底以麻为主,绣成的图案线条比较粗,看起来有些类似十字绣,或许是两者差别的原因所在。


盛装的瑶族妇女。


大部分排瑶刺绣鲜艳明丽,过山瑶绣则显得多了几分朴实。其主要花纹师法自然,采用十字绣变换出各种物象形纹,花中套花,将服饰装扮得十分精美。树木纹是过山瑶绣娘的心爱,围裙、腰带常配连排树木纹。此外还有独特的菊花纹,其绣制以素色白线为主。


因年龄、家庭身份、社会角色的不同,过山瑶的服饰也有很大不同。以年龄而言,孩童服饰简单,色彩单调;青年中年服饰明快眼里,满身刺绣银饰佩挂,惹眼旖旎;老人服饰则平淡简朴。


头巾冠饰是过山瑶和排瑶区别较明显的部位。排瑶男子多缠鲜红色头巾;过山瑶男子则头围黑色头巾,巾两端绣有花纹。排瑶女子头饰相对简洁,插白鸡毛、雉羽、银饰等妆点;过山瑶女子多戴尖角小高帽,其里用硬纸和红布做成小三角帽,外套上几块至几十块印花头帕,按次第层叠成一块方帕显得高耸,之后再扎上银牌、珠链等,工艺繁复。

衣服的开襟,也是区分排瑶和过山瑶的重要方式。排瑶着衣多斜对襟,以腰带捆系。过山瑶则多为竖对襟,其上衣衣襟用白线绣出排扣,钉上小珠视为扣子。此外,过山瑶男女都喜欢围上绣花裙和绣花腰带,不同的是,女装围裙没有绣花口袋而男装有。



研发产业化以产促传承  

老一辈“绣娘”逐渐老去,对新生代“绣娘”的培训在近年随之开启。


“去年我们申报了主要针对瑶绣的人才启航项目,以瑶族年轻人为主进行培训,第一期培训了约50人。”唐学情说,培训结束后,连南县又在新生代“绣娘”中挑选出一批优秀人才,送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深造刺绣工艺。


如今,现在连南记录在案的绣娘在500人以上。对成年人的培训之外,连南也将瑶绣这项传统工艺开进了学校。2007年,连南民族高中将瑶族民间刺绣和瑶族长鼓舞开设进校本课程。此后数年间,瑶绣被拓展至各中小学,包括沈佩英、张树妹在内的一批“绣娘”,每周都会到住地附近学校,为孩子们教授刺绣技艺。


图文: 清远日报  连南旅游 唐 地

编辑:赵  敏   斤一

觉得不错,请点赞↓↓↓如果喜欢请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