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的经验 | 百草居

 蓦山溪5135 2017-02-11
古代医家对心悸病机有精确的论述,如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 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 所致。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 (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在本病的治疗上,邓老强调以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心悸, 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心脾相关论 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诸脏腑间 相互协调的作用,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其功能的失调可对气血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动力则在于宗气 所为。“荣气不能自动,心藉宗气之力以运之。”宗气的 充沛则赖于脾胃的功能正常。日:“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滓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若脾胃失调,运 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心脉滞涩不通,则胸闷、胸痛、憋气等症随之而起。心血的充盈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基础,但心血却又靠脾胃的供给。

日:“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唐容川也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 化而赤,是之谓血。”正常情况下,胃纳脾运,心血充盈, 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职,化源不足,血不养心,必致心脉不利,从而出现惊悸、怔忡以至胸痹、心痛等病证。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一升,则肝气随之而升发,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 谷精微转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 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可以随之肃降,心火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脾胃居于中央以运四旁。 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经脉上通于心。脾之支脉注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 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筋散于胸中,手太阳小肠经络抵胃属小肠,经络的连属是脾胃与心息息相关 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脾胃转输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升清降浊,与心相联系。脾胃健,则心之气血充盛,心火下交,肾水上升,气机顺畅

脾脏居于中央,其升降功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无不需要脾胃的配合。脾胃又为后天之本,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营养,因此。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心悸的发生。结合心悸患者的临床特点,脾胃 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是涉及到肝、肾两脏。“木赖土而荣”,脾胃气机不利,可致肝之疏泄失职,加重影响气血紊乱,临床上多见于心悸的早期;“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悸的后期。

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更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悸造成影响。 1.2 痰瘀相关邓老对数百例心悸病人作调查发现, 大多数患者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欠佳、舌 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的证候;或同 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郁痛或有压 迫感等痰浊的外候。故此,邓老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 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心悸以气 虚痰浊型多见。从病因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膏粱厚味在食品中 的比重不断增加,过嗜茶酒,肥甘无度之人随处可见。 但是膏粱之品消化不易;肥甘之物助湿生痰;过嗜茶酒 则水湿停蕴。随着冰箱冰柜的普及,各种冷饮凉食,已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品,然生冷寒凉之物, 刺激肠胃,困遏脾阳,过嗜之极易导致中土失踺,脾阳 不运。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律加快,饮食失 节,饥饱无常之人增多。然而“脾立信”,“食贵有节”,有节制、节律地进食,能使脾胃保持“更虚更实”的生理 状态。饮食自倍或过度饥饿及餐次餐时无规律,都能损 伤脾胃。使运化失司。脾胃损伤,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 化乏源,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心气不足则无力 推动血运。致脉道迟滞不畅,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而 不宁。气虚日久,可致心阳虚弱,阳虚则寒邪易乘;津 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使心血虚少,久则脉络瘀阻。 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 因蕴生 湿。湿浊弥漫,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心悸胸闷、气短乃 作,湿浊凝聚为痰,痰浊上犯,阻滞胸阳,闭涩心脉则心 悸胸痹疼痛乃生。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 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或年老体衰,脏气亏虚致脾胃 运化失司。

聚湿成痰,形成气虚痰浊,可见“心痛者,脉 不通”,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也是其主要的病 理机制。故此,邓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 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邓老还认为气 滞可导致血瘀,气虚亦可致瘀。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 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与 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

这就从另一角度提示我 们,治瘀可通过益气行血之法加以解决,寓通瘀于补气 之中。 2 治疗方法着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邓老认为,心阴心阳亏损内虚是心悸的内因,为 本,痰与瘀构成心悸的继发病因,为标。痰与瘀在辨证 上属实,故心悸是标实而本虚之证。痰瘀相关是心悸 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依据。心悸以本虚,心 虚为主,以全身之虚、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调为背 景。就心气虚而言,则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 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则有赖于 气与血对心的濡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 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故 邓老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

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 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除痰法在治心悸的过 程中,是一种通法,是针对标实而设的,通过除痰可以 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补法 与通法是治疗心悸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使用先 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 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心悸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 权衡而定。

2.1 冠心病心悸邓老认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为本虚 标实之证,以心阴心阳虚为本,以痰瘀闭阻为标,广东 地处南方潮湿之地,以心气(阳)虚兼痰者多见,气为血 帅,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失调。兼以痰瘀扰心。故心中 怵惕,导致早搏等心律失常。方药:温胆汤去生姜加党 参,药用:橘红6g,法半夏log,茯苓12g,甘草5g,枳壳 6g,竹茹lOg,党参24g,丹参12g。珍珠层粉lOg。功 能:益气安心,化痰行瘀。主治:心律失常属气虚痰瘀 者,证见:心悸动,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 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 滑或弦。 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半夏降逆化痰为君;竹茹化 痰除烦宁心为臣;橘红理气化痰、降逆消痞,茯苓健脾 渗湿,丹参活血化瘀,枳壳宽中又不破气伤正,珍珠层 粉安神宁心,共为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安 心、化痰行瘀之功。 · 759 · 气虚甚加黄芪、白术或吉林参;偏虚寒去竹茹加桂 枝或桂心;兼瘀加失笑散或三七末;心阴虚兼痰以生脉 散合温胆汤;兼瘀加红花或三七末之类;以上两类型兼 有高血压者,选加草决明、钩藤、牛膝或川I芎、赭石、杜 仲;兼高脂血症者,酌加草决明、山楂、何首乌、布楂叶 之属;若心阴阳虚兼瘀或痰者,酌情合并使用上述方剂 加减化裁;心梗合并心律失常者,多属痰瘀闭阻而兼 虚,当以治标为主,加养心安神之品随证加减。

2.2 风心病心悸邓老认为风心病以心之阳气(或兼 心阴)亏虚为本,血瘀、风、痰湿为标;心病为本,他脏 (脾肾肝肺)之病为标。慢性风心病以阴阳两虚和瘀者 多见,心之阴阳气血亏虚,瘀阻心脉,心失所养,故见悸 动不宁。治疗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更需要调理脾 胃,调脾护心,益气除痰祛瘀。方以炙甘草汤加减,药 用:炙甘草12g,党参15g,干地黄30g,桂枝9g,阿胶 6g,麦冬、胡麻仁各lOg,大枣5g,珍珠层粉、蒲黄、五灵 脂各lOg。功能:双补气血,养心安神,化瘀通脉。主 治:风心病阴阳俱虚夹瘀之心悸,证见:心悸动,体赢气 短,面色黧黑,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 虚大或结代。 炙甘草、党参、大枣益气以补 C,-脾.调脾护心,地 黄、麦冬、阿胶、胡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桂枝通阳复 脉,珍珠层粉养心安神,蒲黄、五灵脂化瘀通脉,共奏双 补气血,养心安神,化瘀通脉之功。

3 病案举例 雷某,女,40岁,1997年7月1 日入院。心慌心 跳,胸前区郁闷半月,5月1日因受凉感冒,头痛鼻塞. 自服康泰克等,上述症状消失,但仍有咽部不适。至半 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后始出现心慌心跳.胸前区郁闷不 适,EKG 示:“偶发室性早搏”,服用心血康、肌苷等.症 状未见缓解。3天后至空军总医院行动态心电图示: “频发单纯性早博”,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予抗病毒 口服液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求诊而收入 院。自述胸闷,心慌心跳,时作时止,疲倦乏力,眠差, 纳一般,二便调,舌淡黯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体格 检查:神清,疲倦,对答切题,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 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66次/分,律欠齐。可闻及早搏 2~ 3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理化检查:血常规、 ASO、ESR 均正常。彩色心脏BUS超声:各房室腔均 不大,各心瓣膜形态及活动尚可。左室心肌心尖部内膜 两处增厚,回声增强,有瘢痕形成,运动减弱。超声诊 断:心肌炎改变。ECT:静态心肌显像示,L-肌前壁病 变。既往史: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年,经治疗病情稳 定;有慢性咽喉炎史多年,经治常复发;有青霉素、链霉 素、海鲜等过敏史。平素工作劳累。 邓老查房。四诊合参。其临床特点为:患者中年妇 女,奔波劳累,神清,面色晦滞,准头欠光泽,疲倦乏力, 心悸胸闷时作时止,纳一般,眠差,口干。二便调,舌淡 黯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

诊断:中医:心悸(气阴两 虚,痰瘀内阻);西医:心肌炎,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 搏。 病机分析:患者体虚久病,加之工作劳累,耗伤心 脾气阴,致气阴虚损,心脉涩滞,心神失养;且气虚津血 运行乏力,变生痰瘀,阻滞心脉,加重心神失养.而发为 心悸。中气不足,清阳不振,无以上养,故面色晦滞,准 头欠光泽而口干;舌淡黯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皆气阴 两虚、痰瘀内阻之征象。 第一阶段:扶正祛邪,治以补益气阴、养心安神为 主,佐以祛瘀通脉,方以炙甘草汤加减,配合中成药宁 心宝、生脉液、滋心阴口服液、灯盏花索片(按制剂说明 剂量用药)治疗。药用:炙甘草30g,生地20g,麦冬 15g,阿胶(烊)9g,桂枝12g,党参30g,麻仁(打)20g,大 枣6枚,生姜9g。水煎服,日1剂,共服5天。 第二阶段:(1999年7月5 日)。经上述治疗,精 神好转,偶有心慌心跳胸闷,纳眠可,无口干,二便调, 舌淡黯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涩。查体:心率81次/分, 律欠齐,可闻早搏1~ 2次/分。

EKG 示:大致正常。 气阴已复,痰瘀渐显,治法以益气养阴,豁痰祛瘀通脉为法,原方去生姜,加法半夏、茯苓、丹参、桃仁,加强豁 痰祛瘀通脉之力,药用:炙甘草30g,生地20g,麦冬 15g,阿胶(烊)9g,桂枝12g,党参30g,麻仁(打)20g,大 枣6枚,法半夏12g,茯苓30g,丹参20g,桃仁12g。水 煎服,日1剂,共服4天。 第三阶段:(1999年7月9 日)。精神好,心慌心 跳胸闷偶作,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黯苔稍腻脉细 涩。心率78次/分,律欠齐,可闻及早搏1~2次/分, 上药养阴太过,痰瘀更明显,当改予益气踺脾涤痰祛瘀 通脉为主,药用:竹茹lOg,枳壳、橘红各6g,茯苓15g, 法半夏l0g,太子参30g,白术15g,田七末(冲)3g,火 麻仁(打)24g,炙甘草l0g,五爪龙30g,丹参20g。水 煎服。患者守方服20天,诸症消失,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脉细,心率80次/分,律齐,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仅见原发室早4次,出 院。 按 心肌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表现为,心慌心 跳,难以自止,伴胸闷。当属中医学之“心悸”范围。

“伤 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文 117条)。在中,炙甘草汤用以治气血不足、心阴阳虚之脉结代,心动悸证,与本例辨证相符,故加以援用。方中以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通经脉,利血气为主药,配人参大枣补益中气,化生气血,并配桂枝、生 姜辛甘通阳复脉。又配阿胶、生地、麦冬、麻仁以滋阴养血。使得阴阳得平,脉复而悸自止。但服药病未能痊愈,邓老认为乃因其除气阴虚外,当兼痰瘀之实邪, 且滋阴助痰有助邪之嫌,故阴复后,则将治法改为益气涤痰祛瘀为主。邓老认为广东省地处岭南,气候潮湿, 极易聚湿生痰,加之当今社会转型,工作生活习惯改变,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升高,日夜生活规律打破,且多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忧思多虑,事不从心,使气阴虚耗,或早衰,脏气亏虚,痰浊内蕴,闭塞脉络,气滞血瘀。故痰为瘀之初,瘀为痰之果,痰瘀交结,使病 情缠绵。

因此,痰是心疾之病理基础,而脾是生痰之 源,是心疾的关键环节。若脾胃健运,湿不聚,痰难成, 瘀不生,气血生化源源不绝,心脉充盈,气血流畅,心神自安。故邓老冶心疾重在益气健脾除痰,痰去瘀除。

用温胆汤加减,意在益气健脾涤痰祛瘀,使邪去,胸中 清阳得以正位,心神得养而神自安。从而获得良好疗效。但仍保留有炙甘草汤之意(太子参、火麻仁、炙甘 草),以助脉复,且防再伤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