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八卦体质

 壹团和气养形神 2022-05-13

        在中国文化中,易经“八卦”与“阴阳五行”一样都是用来推演世界时空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其每一卦代表一定的事物。比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学过《易经》和《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三画卦的八经卦卦名卦象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其中,离卦的卦象(☲)上面是阳爻“—”,中间是阴爻"--",下面是阳爻“—”,代表南方,代表火,对应人体的心脏。

        坎卦的卦象(☵)上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下面是阴爻"--"。代表北方,代表水,对应人体的肾脏。
        通常人们总是讲“离中虚,坎中满”,表面上看是对卦象符号的一种描述,离卦卦象(☲)为两阳爻中间一阴爻"--",坎卦卦象(☵)为两阴爻中间一阳爻“—”,于是便有了这一“虚”一“满”。     

        医易不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离中虚,坎中满”,卦象中还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内容。心脏(离卦☲,代表火,代表心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养生先养心,就是要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焦躁,做人追求为人谦虚,虚怀若谷、清心寡欲、恬淡虚无、致虚守静。这就正好应了“离中虚”的说法;肾脏(坎卦☵,代表水,代表肾脏)主纳精气、元气。生命力是否旺盛与肾脏有着直接的关系,养生养好肾脏就是要让肾脏充实、充盈,勿妄劳作。这也正好应了“坎中满”的说法。

        然而, 今时之人不然也,身边常见离中满(心中满),坎中虚(肾中虚)之人:他们欲壑难填,妄自尊大 ,以妄为常;他们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自己肾气虚亏却混然不知。

      《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易经讲,阴阳是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的规律。阳“—”代表:天、日、昼、男、生、动、外、升、开、刚、热、亮、山、晴、大、轻……阳代表的事物,具有积极、进取、刚健、向上的特征。阴"--"代表:地、月、夜、女、死、静、内、降、合、柔、冷、暗、谷、阴、小、重……阴代表的事物,具有消极、退守、柔顺、向下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知道:阴阳无处不在,世间一切事物,一切属性、一切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表示;阴阳一定是成对出现,相对而言的,脱离了关系、语境,阴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一件事物,在此种语境、关系中可能属于阳,但换了语境、换了关系它又可能属于阴。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

        中医上讲,“气”、“腑”属阳;“血,津,液”、“脏”属阴。假如我们结合中医学,套用易经八卦来解读人体体质学,则对身体健康会有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认识。倘若平时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明晰,那我们完全可以做自己最好的医生。因此,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一一八卦体质。

        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3月26日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指出:目前,最权威的中医基本体质分型为9种,包括一种平和体质和八种偏颇体质。一种平和的,是属于阴阳平衡的健康体质,另外八种: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特禀,还有一个气郁体质,加起来一共是九种体质。这八种偏颇的体质与易经八卦相对应,分别为:

  一、乾卦(☰)体质之阴虚体质

  二、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

  三、震卦(☳)体质之气郁体质

  四、巽卦(☴)体质之特禀体质

  五、坎卦(☵)体质之痰湿体质

  六、离卦(☲)体质之湿热体质

  七、艮卦(☶)体质之气虚体质

  八、兑卦(☱)体质之血淤体质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易经八卦认识不同体质吧!

        一、乾卦(☰)体质之阴虚体质

      从乾卦卦象“☰”来看,三爻都是阳爻“—”,属性纯阳,缺阴。因此,乾卦体质即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是指津液不足,阴虚火旺导致阳亢。人体一般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睛干涩等干燥综合症;舌红苔少或无苔;口干舌燥、易生口疮;五心燥热、脸颊发红;晚上失眠,盗汗;便秘,尿少色黄;易掉头发等。人体心理一般表现为急躁,烦躁,心慌,心悸,易怒。

        这种导致阴虚体质的阴虚证可见于人体各个脏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肺阴虚证 (皮肤干燥,咽干口燥):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2、心阴虚证 (常见口舌生疮,舌红苔少,咽干,失眠,盗汗,急躁,烦躁):心阴虚是指心阴亏虚,不能濡养本脏,以致心主血脉、神明等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导致全身阴血不足,心阴虚损。

      3、胃阴虚证(口唇比较干燥,经常会感觉口渴,饥不欲食,喜欢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4、脾阴虚证 (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调。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是脾脏阴液不足,濡养失职,运化无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温热病后,阴液耗伤,或素体阴虚,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阴津,或过食辛辣之品,或误服辛温之剂所致。

      5、肝阴虚证 (眼睛干涩;面部烘热,胁肋隐痛,失眠多梦,多掉头发):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6、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头顶白头发,记忆力下降):肾脏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于濡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而痛;脑为髓海,肾阴不足,则髓海失充,故头晕耳鸣;阴虚则生内热,肾阴亏损,虚热内蒸,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为阴虚内热之征。妇女肾阴亏虚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阴虚证治以滋阴为主,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证,对于不同阴虚证应辩证诊治并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1.肺阴虚证 治则:滋阴润肺。主方:百合固金汤。 2.心阴虚证 治则:滋补心阴,清心安神。主方:天王补心丹。 3.胃阴虚证 治则:滋养胃阴,兼清胃热。主方:加减玉女煎 。4.脾阴虚证 治则:健脾养阴。主方:脾约麻仁丸加减。 5.肝阴虚证 治则:补滋养肝阴。主方:一贯煎。6.肾阴虚证 治则:滋补肾阴。主方: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阴虚证在临床表现上是交错相伴,且复杂多变的。总之,阴虚则内热,我们整体改善思路主要就是滋阴降火,养阴护阴。对于出现了阴虚体质的人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①少吃煎烤烹炸的食品。

      ②少食葵花籽,辣椒,韭菜、羊肉、狗肉;多食鸭肉,绿豆,梨,百合、山药,冬瓜。

      ③晚饭尽量少食
      ④晚上22:00前休息(静为阴,睡觉补阳滋阴)


[按语]

        阴虚体质者,做事有劲,但总不能长久,适合从事管理工作。女性更容易阴虚,尤其是好胜心比较强的女人。


      二、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

      从坤卦卦象“☷”来看,三爻都是阳爻"--",属性纯阴,缺阳。因此,坤卦体质即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人体一般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且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食欲不振;性格内向,不喜欢动,喜欢安静。阳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以及乱用清热解毒,苦寒之药,抗生素等而致阳气损伤。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痹症,关节炎,哮喘,慢性肠炎,男子阳痿,女子痛经。

      这种导致阳虚体质的阳虚证可见于人体各个脏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须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倦怠、不爱动,喜欢安静)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等。

      2.肺阳虚(手脚冰冷,口干不渴、易患感冒)又称肺气虚寒证,是指阳气亏虚,肺失温煦,肺阳不足,气虚卫外不固而出现的证候。多由内伤久咳、久哮、肺气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吐涎沫,质清稀而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干不渴,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紧。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或合并慢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治则:温肺益气,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主方:胡桃人参汤等。

        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下肢自汗,迫阳气上浮为耳聋。治则:燥湿化痰。主方:理饮汤、回阳升陷汤。

        肺阳虚容易导致脾气虚,大肠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便秘,主要的症状就是感觉到有便意,但是很难正常地排出到体外。治则:健脾益气。主方: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进行加减。

      3.脾阳虚证(肠鸣、小腹寒、泄泻)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4.胃阳虚证(喜热饮、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不消化,说话没力气)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脸色苍白,口臭,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者过用苦寒,或脾胃虚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常见症状有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痞满,口淡不渴等,胃阳虚要忌食生冷食物,多食用温补容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调补,如小米汤,炖鸡汤。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小建中汤等。

      积食选用保和丸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同时伴有口臭、恶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明显实热证患者及有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等阴虚患者不适用该药。

      5.肝阳虚证(胁肋隐痛、指甲不荣、眼花视物、不明粗糙无华、意志消沉、多疑善虑)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两肋不适、面色发青、脚趾甲钝、受威胁肿胀。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阳虚,疏泄无力,水液内停可见水肿、臌胀;血行不畅可致男子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可致妇女月经不调,经迟,崩漏。肝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木不疏土,胆汁排出不畅,则出现纳呆、便溏、黄疸。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肝阳虚,则见意志消沉、多疑善虑。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阳虚,肝血不温,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即为当归四逆汤所治证)。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筋失其温养,则其人动作迟缓,不耐劳作,膝胫酸软,不为休息所减,或见爪甲不荣,粗糙无华。肝开窍于目,肝阳气不升,气血不能上布于目,则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肝阳虚证,每易兼他脏症状,如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心失温煦、肾阳不足,则又当细辨。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应该多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忌寒凉刺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治则:疏肝理气。主方: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等。

      6.肾阳虚证(畏寒怕冷、尿频、阳痿)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治则:温补肾阳。主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补阳必补阴,同时增加六味地黄丸)。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浮肿、尿少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收涩固精。由于阴阳互根,“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温阳的同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常加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

      阳虚证在临床表现上是交错相伴,且复杂多变的。因此, 阳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益气温阳散寒。因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化生之源,尤应益脾肾之气、温脾肾之阳。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阳虚体质,防止发病。对于出现了阴虚体质的人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 ,饮食上要多吃些令身体温暖的食物:粮食类的面粉、高粱、糯米等;肉类的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鸡等;鱼类的草鱼、鲫鱼等;菜类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生姜等;坚果类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水果类的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核桃、桔子、樱桃等。也要适当吃些熟萝卜、白菜、芹菜、青菜,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单独吃青菜的时候需要用些热性的调料,如:生姜、大蒜、胡椒等。黄芪、枸杞可以作为炖菜煲汤的配料。身体虚弱的老人可以用虫草、人参少量多次补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处方”,“朝食三片姜,赛过人参汤”。

      2,不要熬夜,晚上阳气要进入各脏腑中休息补阳,熬夜会透支阳气而伤阳致虚。

      3,避免受风寒湿邪,《黄帝内经》讲“无厌于日”,人需要微微发汗,阳气生发。夏季如果人常处在空调房里不出汗,阳气生发不出来,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阳生阴长,相互依存。冬季养阳,“阳杀阴藏”,互根互用,减少运动,汗多伤阳,晚上温水泡脚;脚下更需要穿暖和些;“脚下一份见凉,头顶一层霜”,脚下若不护暖,寒气会从涌泉穴进入则伤肾,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

      4,“动则生阳”,养阳气,就是使气血流动通畅。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如选择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活动。

        5,常用艾条灸命门、关元、中脘(腹胀证)、足三里,天枢穴(大便糖稀)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冬季可以灸督脉。

[按语]

      有些人发胖就是由于脾阳虚引起的;多次减肥,多次反弹也容易造成阳虚体质。

      三、震卦(☳)之气郁体质

      《易经》中震卦代表雷。从卦象“☳”来看,“震仰盂”,两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其第一层含义,轻清之气“—”向外扩散,重浊之物"--"向内凝聚,这就犹如人体被重浊之物笼罩着,压抑着。第二层含义,清轻之气向外,重浊之物向内,二者发生碰撞,因碰撞而产生闪电和雷鸣,这也意味着乌云密布之后的雷雨交加,万物被阴雨天气弥漫着,笼罩着,终日不见阳光。取类比象,类似人体被一层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令人透不过气的阴寒之邪包裹着,气机被遮蔽。这就是我们要谈的震卦体质,即气郁体质。

      人体气郁临床一般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行为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差,没精打采,供气量较窄小;嘴唇颜色黯淡,面色苍暗或萎黄、舌淡、舌边红、苔白、脉弦;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伤心,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不时长吁短叹);体形一般多瘦,情感脆弱,不爱说话且不平稳,身体症状表现,如呃逆,腹部胀满、两胁胀痛、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腹痛泄泻、烦躁多梦、夜寐欠安等。

      气郁体质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处于这种体质状态者,多见于中青年,以女性多见,性格多孤僻内向,易多愁善感,气量较狭小。气郁体质者的发病以肝为主,气机不畅。

      气郁引起的常见疾病:消化性溃疡、神经官能症、失眠、躁郁症、更年期综合征、郁病(西医称抑郁症)、百合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梅核气(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物感,无疼痛,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碍饮食,时轻时重,咽异物感可以是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在做吞咽动作或吞咽唾液时尤为明显,但不影响进食。)等。现代研究此类体质易生肿瘤。调理治疗宜调畅情志,疏通气机。

      气郁总体特征是气机瘀滞,神情抑郁,忧虑脆弱。那么,气郁是怎样形成的呢?答案也无外乎心理和生理。

      从生理上讲,气郁产生的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熬夜(也有可能是情志造成失 眠)。

2.机体发病以肝为主,肝气郁结兼及心、胃、大肠、小肠。易伤情志及饮食,易产生气机不畅。

3.气血亏损(尤其是产后的妇女)

4.突发的精神刺激,如失恋,情感受挫、亲入去世、暴受惊恐等。

        从心理上讲,气郁之人也许平时对自己或者对别人要求苛刻,亦或者因为追求太多、太高不可能实现的完美,未能顺心如意,在不开心,郁闷之余气机就有可能不顺畅,久而久之便产生心结;还有一些人长期因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思虑过度,忧虑重重,忧则气结。心理因素影响机体,进而会改变体质,长期情志不畅(情志在肝),肝气不舒,便会形成气血瘀滞。

        忧思过重,七情所伤。一面是心理影响生理,反过来另一面生理同样也会影响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医认为人的心情不好和肝有关系,比如说肝功能下降了,他就抑郁,叫肝郁。所以肝和调畅情绪有关系。一般认为,肝气不舒人会抑郁,反过来,心情抑郁也会加重肝气不舒。

      现实生活中气郁更多归于情欲不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气郁体质绝不是一蹴而成的。不能说人一旦有气郁就是气郁体质。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在一味追逐名利、权利、财富、……以及长期处在一些无谓的相互攀比中,造成人们心态的浮躁。

      生命过程中,每个人可能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良的情绪产生,或重或轻。一时产生闷闷不乐的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假如我们一开始就关注自己,警惕并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积累……那我们自然就会远离气郁体质。

        因此,每当我们遇到事与愿违心气不顺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团体活动,迫使自己从不顺心的事件阴霾中走出来。其间,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在现实中学会读懂自己、善待自己、在认可接受自己和与现实的过程中控制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情志。

        提及气郁体质让我们总是联系到抑郁症。 西医常常把气郁病症定名为抑郁症,认为抑郁症就是心理疾病。中医则反对给患者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认为这样一来就会直接给人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在临床上表明,乱用西药治疗所谓的抑郁症更容易导致其它疾病产生,比如帕金森,心脏病,甚至自杀症。抑郁症在中医里面,归到郁病,叫郁症。中医通常治疗疾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会根据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和参,判断出患者的症型是哪一种,然后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任何“心理问题”也都有其生理基础。郁症主要病理机制是由肝气瘀滞、肝气不舒为基础导致的,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柴胡疏肝散,可以疏肝和胃,理气解郁。倘若气机不畅,进而会影响到痰火食湿在体内,出现瘀滞的状态,郁证在中医也分实证和虚证。

        实证,气机不畅、肝气瘀滞(心情抑郁,两胁胀满,胸膈满闷,爱长叹气,咽部有异物感)会引起湿瘀,要用健脾化湿的药物治疗,采用逍遥散,或者是半夏厚补汤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气机不畅也会引起痰瘀,用温胆汤治疗;还有些气机不畅也会引起食积称为食瘀症状(胸闷,腹胀腹满),经常用保和丸帮助消化来治疗;气机不畅也会化火,用降火的药物治疗,这是实证。

        经常气机瘀滞导致人体经络不通也会出现虚证,比如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烦乱不宁,悲忧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呵欠多,严重甚至会言语失常。),用甘麦大枣汤来治疗;心脾两虚证(手脚冰凉,倦怠、不爱动,喜欢安静),用归脾汤可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心肾阴虚证(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盗汗,头昏耳鸣,心情急躁,烦躁。),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治疗。

        如果厌烦药剂麻烦,一般来讲我们临床常用的有一些中成药,比如说舒肝解郁胶囊、加味逍遥散这些效果也是不错的。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八段锦引导术等辅助疗法,对郁症治疗有很好效果。治疗指导思想就是疏肝解郁,行气通络。因此,气郁体质的调理应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为主,常选用行气药物除了如逍遥散、丹栀逍遥散、木香顺气丸、柴胡疏肝散等之外,还可通过食疗来调整气郁体质。

        假如发现自己出现了气郁或者气郁体质的症状,我们也不用紧张害怕。只要我们意识层面有预防,积极应对,生活起居层面 维持室内空气光亮,防止压抑感,多选择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以报名参加团体活动。由于气郁在先、郁滞为本,故疏通气机为治疗原则。常选食疗之品以调整体质,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比如“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冬瓜150克,慢火炖30分钟,调味饮用。健脾益气,利尿。生活中可以改善气郁体质食物的有小麦,高粱,香菜,黄花菜,洋葱,葱,姜,蒜,海带,海藻,金桔,山楂,玫瑰花等。

        人有三宝“精、气、神”。“神前不思睡、气前不思食,精前不思欲”也可以是我们普通人的追求。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欲望。人生追求梦想与上进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若是一味高标准要求事事完美则是不遵循现实的蒙昧行为。“世事九难全”,我们要在逆境中,不顺中学会知足常乐;要在迷途中领悟、认可并接受独一无二的自己。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放过自己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按语]

      中医讲,心与小肠互为表里,保持小腹部温热是至关重要的!气郁体质者可以经常艾灸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早晚温水泡脚。另外,气郁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选用一些红颜色的用品以鼓舞心气。


      五、坎卦(☵)之痰湿体质

    《易经》中坎卦“☵”象征水,因气而产生水。水向低处流,造成土地下陷。这种特征在体质对应上,也正好是以水湿困土(脾脏)形成的痰湿体质。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坎卦体质之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者一般症状:晨困,在晚上睡眠充足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九、十点还犯困、想睡回笼觉(巳时,正好是足太阴脾经的循行时间);口黏,痰多总想吐;舌体胖大,舌苔水滑或厚腻;身体沉重,慵懒无力、心意疲乏、精神难聚(脾胃不足,身上湿气困脾土);胸闷、肚胀、腹部肥满松软、渴不欲饮;平时多汗且黏、面目皮肤油脂较多;大便不成形、稀稀拉拉,便溏;眼泡肿,眼皮下垂;发根油腻,瘙痒,额头油光可见;运动少;平时饮食上多以甜,奶油、油炸、肥肉,油腻为主。心理特征,性格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痰湿体质主要与脾虚相关。人在35岁以后,随着运动量和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再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易发胖,会出现大腹便便,肌肉比较松弛的,这种胖属于虚胖,而虚胖就属于一种病症。从面色来看,痰湿体质的人面色没有光泽,发白发暗,有一部分人属于油性的体质,虽然没有光泽,但是分泌的油脂也会显得脸上有油光。这多数都是脾胃运化功能衰弱导致的营养堆积津液不能正化,产生“湿,瘀,痰”堆积。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因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例如,肺以清肃下降为顺,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胃气宜降则和,痰饮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出现疲软,会有腹胀,腹满,也会有呕吐的现象。“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身体里的水湿积聚过多就会变成饮,饮聚集久了,慢慢会变成痰。痰和还没来得及凝结成痰的水湿聚在一起,就形成痰湿。

      痰湿会随着气血到处流窜,停留在不同部位,可表现出不同的疾 病或症状。比如,脂肪瘤就是痰湿造成脂肪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脾虚时食欲不振,就连喝下水的都化不了,一走路水在腹中都能发出声响。喝入的水和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吸收转化成津液,就变成中医讲的水湿。水湿的人身上总有味道,睡过的房间也潮闷,因为废水排不出去人体自我感觉也沉闷

        通常食五谷蔬菜容易吸收,如若整天大鱼大肉,多油腻甜食,肥甘厚腻,头发易脱落。脾气运化功能出现障碍,不能水谷精微,反而痰湿内蕴,湿气重浊导致气上下运行不畅,代谢不利,易造成痰湿堆积。甚至造成脾气下降,眼泡肿,眼皮下垂。脾虚者出汗两级分化比较明显,要不就是明显的无汗,要不就是出汗过多,通常吃饭走路都比别人出汗多。痰湿体质患者长期小便浑浊气泡沫。

        痰湿体质与遗传有着关系,如果父亲或者是母亲有着向心性肥胖,孩子们就要尤其小心,在平时饮食运动方面就要小心,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后天失养,脾胃功能不好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痰湿应该排出体外,却因为暴饮暴食或者是饮食不规律引起的体内积聚,伤害了脾胃的运转功能,导致很多东西排不出去,造成痰湿体质。

      我们体内水的运化过程就像“烧开水”,水烧开后变为水蒸气,能通行于身体上下、表里,起到滋润身体的作用,但是如果水没有烧开,就无法被身体利用,聚集在身体里成为“湿”。湿属阴,会耗损阳气,造成机体阴阳失衡。

      再加上湿具有缓滞、黏腻的特点,使得机体气机不畅,处处羁绊。 就像逆水行舟,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气来划船,但因为有水流的阻挡,所以前行 缓慢。湿性属阴,身体湿气重,会耗损溫暖身体的阳气,使人变得怕冷。痰湿者通常脚是凉的。

      一般痰湿体质常见于肥胖的人群。这类人患消渴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痰湿体质的如若选用中药治疗,可以辩证论治,在“四君子汤” 基础上采用“六君子汤”等。  膳食上可以采用化痰去湿的“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冬瓜150克,慢火煲汤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

      从脾虚→生湿→气滞→生痰的过程,体内的阳气也是由盛到衰,邪气从弱到强。临床上更复杂。全方位调整体质,改变生活习惯,首先是饮食问题。

        第一、不要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以免增加脾胃的负担,加重痰湿。食而不化便会生痰,饮食需要清淡,粗茶淡饭最好(现代人基本都是营养过剩),晚饭尽量少食;平时少食肥肉,牛奶,绿茶,枇杷,李子,柿子,海参,甲鱼以及甜腻油黏的食物。可以多食扁豆,薏仁米,茯苓饼,葱,姜,蒜,海藻,海带,海蜇,紫菜,橄榄,竹笋,冬瓜,萝卜,金桔,芥末,山药。

        第二、取消甜食,甜点,少食零食。少量食糖本身补脾,吃多了则会伤脾。物无美恶,过之为灾。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糖是指蔗糖,麦芽糖,而绝非是蛋糕甜点中添加的白砂糖(基本都是人工合成)!

        第三、平时饮水要小口喝温水,少饮多次(大口喝水会加重脾负担),忌饮冰镇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

        第四、要保持居室要朝阳干燥,空气流通,衣着应该宽松透气,多进行户外的活动,可以做桑拿,汗蒸,打开腠理来帮助这个湿邪的外出。

        第五、脾主思,过度思维活动会加重脾胃负担,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就不要看电视,看手机。现代人更需要专心吃饭,减少应酬。

[按语]

        脾胃虚寒的人禁食牛奶及奶制品!痰湿体质者选择艾灸的主要位置有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一般来说,每个穴位在10到15分钟最佳,并且艾灸的时候要感到温热最好。

       六、离卦(☲)之湿热体质

      《易经》中离卦“☲”象征火,火必须依附物体。这种特征在体质对应上,犹如身体有热,而这种热是依附于湿之上。这便形成的湿热体质。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离卦体质即湿热体质。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生冷,油腻、甜食,饮酒过度,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纳浊为内湿;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是由于气候或环境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住屋内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也很常见。若湿较多,头部总感觉有东西裹着;若热较多,身体肿胀。湿与热缠绵,人会焦躁不安,易怒。

        湿热体质者常常表现为,肢体沉重、脉数;面部油腻、多痤疮粉刺、背部臀部起小疥子;口干口苦、满嘴口气,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眼睛红赤;头发油腻、脱发;心烦懈怠、急躁易怒;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人小便黄、阴囊潮湿;女人面黄、白带多黄。

      有人平时不长痘,吃辣或火锅后就长痘,还会在头发里,后背上长痘,这都是身体有湿热基础的表现。

        湿热体质形成原因很多:①先天性②嗜烟酒,尤其酒是湿热的重要原因③经常熬夜,耗伤人体津液,水不足,火偏亢,一旦夹了湿,便形成闷烘烘的湿热。④滋补不当,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滋补过度会催生或者加重湿热体质。⑤肝郁气滞,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⑥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等,如南方一些城市。

        湿热体质容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湿疹、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汗疱疹(汗疱疹一般比较容易出现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部位,可以表现为手足部出现水泡,被认为是由于流汗等因素导致的,因此被称为汗疱疹。),湿癣、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易患胆囊炎,黄疸、火热症、痈疮和疖肿等病症;湿气下循,可致男子前列腺发炎,妇女阴道炎等妇科疾病。。

        湿热季节助长湿热体质,梅雨季节时期(6~7月份),人浑身软绵绵,懒洋洋,身体笨重,无精打采,舌苔厚腻,没胃口,关节有时微微酸痛,同时伴有低烧。从天人相应来讲,这时候湿热体质者则表现为易出汗,口渴,喜说话。

        那么,我们上次谈到的坎卦体质之痰湿体质和今天聊的离卦体质即湿热体质又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呢?

      湿热和痰湿是两种体质,湿热是痰湿加上内热,所以湿热体质相当于是两种病邪的混合体质,而痰湿体质相对较为单一。不过两种体质的调理上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需要去痰湿。

      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有不同的地方,表现为这个“热”字。比如说湿热体质的人,体型有的偏胖,有的偏瘦,皮肤爱出油,但是同时爱长痘,总是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会偏燥,有这种热象。痰湿的病人容易皮肤出油,而湿热仅是皮肤泛黄。痰湿体质者一般较舌苔白厚,容易困顿、喜欢睡觉,喜好饮酒,不爱运动。湿热体质者容易生痤疮,舌质偏红或者是黄腻,有口干口苦、身体困顿、小便短赤等表现,性格不像痰湿体质一样温和,而是比较急躁易怒的。湿热者常表现为身体沉重,在午后发热明显,即使出大量的汗,也不能缓解这种燥热的感觉。假如自己难以辨别的,最好请中医辨证诊断,及时调理。

      痰湿和湿热的诱发因素也有所不同。造成湿热体质的原因也是非常多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主要分为四大方面: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失健、情志因素,所以说湿热体质的人,要着重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调理。痰湿体质发生多由各种病因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痰湿内蕴,留滞脏腑,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常见的病因有:寒湿侵袭、饮食不节、先天禀赋、年老久病、缺乏运动等。

        不管是痰湿体质还是湿热体质,对我们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希望有这些症状表现的朋友们,要多多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痰湿体质的如若选用中药治疗,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辩证论治。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若是湿重,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等;若是热重,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等;若是湿热并重,则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为主,选用甘露消毒饮,主治温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疲倦,胸闷腹胀,四肢酸痛,眼睛发黄,口渴,小便短赤,腹泻,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脉濡数或滑数。

        膳食上可以采用利湿清热的“泥鳅炖豆腐”或者“凉拌马齿苋”(即蚂蚁菜100克,酱油,麻油拌食。)

      湿热体质者饮食宜忌如下:

1.宜食祛湿食物

如薏仁、莲子、茯苓、绿豆、冬 瓜、丝瓜、赤小豆、西瓜、葫芦、黄瓜、西瓜、白菜、芹菜、莲藕、空心菜,卷心菜、绿茶、花茶等。

2.忌食食物

羊肉,狗肉,甜食、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辣椒、八角、葱,花椒等)、酒、肥甘厚味(如饴糖,肥鱼大肉,火锅、烧烤,烹炸)。

[按语]

        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七、  艮卦(☶)体质之气虚体质

    《易经》中艮卦“☶”象征山。大家都知道从山脚下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在缺氧状态下人会开始感觉呼吸有点困难,甚至上气不接下气。因此我们借其此特性称艮卦体质就为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化生不足时,易出现气虚表现。气虚体质总体特征:发无光泽,皮肤苍白,没有血色;声音低,记忆差,易自汗,气短懒言,易累,疲乏;经常感冒;舌大,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身体凉,血淤,面色暗。形体特征:形体消瘦或偏胖;肌肉松软不实。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且病后康复缓慢。平素抵抗力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生活中有的人平时不爱运动,稍微运动就出汗(出冷汗),和别人爬同样层数的楼,只有自己气喘吁吁的。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就属于气虚体质,讲话的声音低弱,老是感到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气不够用,容易出汗,只要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就容易累,防御能力下降,所以容易感冒,反复感冒。 很多小孩反复感冒,被称作复感儿,这和气虚体质有关。

        气虚体质和我们之前聊的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从临床症状上来说有相似之处,比如说这两类人都会出现一些精神倦怠,手脚乏力,如果说是气虚为主的话,那么也可能会伴随有一些虚汗,气短,如果说属于是阳虚的话,那么会有一些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在此我们应予以辩证区分。

        阳虚主要是指机体内阳气亏损,机体的温养、推动,蒸腾和气化功能的减弱而造成的虚寒证候。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喜喝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面色苍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口服中药汤剂全面调理,能够起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的功效。

        而气虚是指体内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和气化功能的减退,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的减退,形成的虚弱证候,临床上主要以气短语音低,少气懒言,身体乏力,肢体怠倦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用归脾汤加减能够起到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功效,若是出现中气下陷,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当然气虚和阳虚也可能同时出现,因此气虚时也怕冷。

        人在生病时偶尔也会出现气虚的症状,但一般情况下待病好了之后气虚症状就没有了。

        气虚体质多因先天禀赋(元气)不足,再加后天之气失养造成的。长期饮食失调,情志失调,过度劳累,久病,久卧伤气,长期卧床导致脾胃不好(脾主四肢)。年老体弱,运化能力差,引起心、肺、脾、肾功能损伤,因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因此气虚体质易导致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减退,体内气的化生不足,机体防御外邪,护卫肌表,维护内脏位置功能减退的病证发生。

      五脏气虚在临床上均可见,以心肺脾肾常见,除上述气虚证常见临床表现外,同时并见心、肺、脾、肾气虚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症状辨证施治:

1.心气虚证

证候:心悸,胸闷,舌质淡,脉虚结代。治则:益气养心。主方:养心汤、七福饮。

2.肺气虚证

证候:咳嗽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盛,痰液清稀,平素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益肺气。主方:补肺汤、玉屏风散(气虚体质预防感冒的专方,主要是扶正祛邪。)

3.脾胃气虚证

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4.肾气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女性白带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则:益气补肾。主方:肾气丸、大补元煎。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自汗多加黄芪、五味子、牡蛎、麻黄根益气固摄;气短甚者加补肾纳气之品,如:补肾脂、胡桃肉、熟地、五味子、蛤蚧。气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补气益气。

        治疗以补气养气为总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选用补脏腑之气方药。根据气血同源理论,适当加用补血药。取“血为气母”之意,血能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适当加用补血药如熟地、生地、白芍、枸杞、大枣;取“气能行血”,“气能生血”之意,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气虚则血虚,故适当加补血活血药,如:当归、川芎。因“脏腑互关”,临床上可出现多脏气虚表现,气虚以肺、脾为主,久则影响心、肾。

        气虚体质的人平素宜采用饮食调理,多吃补气益气健脾、易消化、性平味甘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大枣、豇豆、黄豆、白扁豆、蚕豆、鸡肉、鹅肉、鸽肉、香菇、猴头菇、蘑菇、山药、胡萝卜、土豆、红薯、鹌鹑、羊心、羊肚,莲子、桂圆、蜂蜜、虾、人参、栗子、薏苡仁、芡实、黄芪、党参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荞麦、空心菜、生萝卜,柚子,肝等。忌食生冷性凉、油腻厚味等耗伤脾胃的食物,如:西瓜、香瓜、水梨、香蕉、黄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笋、蚌类等。

        养生推荐:山药汁。山药、黄芪都是补气的中药,可以将山药榨汁喝,或煎水喝。另外可多吃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黄豆、白扁豆等;或者“补中益气汤”。

        在膳食改善方面,还有“黄芪童子鸡”和“山药粥”。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黄芪童子鸡:取童子鸡1只洗净,用纱布袋包好生黄芪9克,取一根细线,一端扎紧纱布袋口,置于锅内,另一端则绑在锅柄上。在锅中加姜、葱及适量水煮汤,待童子鸡煮熟后,拿出黄芪包。加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可益气补虚。

        山药粥:将山药30克和粳米100克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此粥具有补中益气、益肺固精、强身健体的作用。 推荐药材:茯苓、太子参、生黄芪、山药、党参、甘草、大枣、桂圆肉、白术、莲子、黄精等。

      气虚体质易出现肌肉松软,倦怠乏力,不喜运动,抵抗力弱,因此生活方面要做到起居有规律,夏季午间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不能熬夜。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谨避风寒之邪。“劳则气耗”,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运动锻炼宜采用低强度、宜柔缓,多次数方式,不适合激烈、大负荷,长时间,出大汗的运动,以免耗伤正气。以柔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为主;忌用猛力或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按语]

        “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平时可按摩或艾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同身寸),距胫骨前沿一横指处),能健脾益气,强身健体。

      减肥也可能造成气虚。正气受损,免疫力功能下降。春天流感多发,正虚外感,易中招,应升阳固表。

       八、兑卦(☱)体质之血淤体质

    《易经》中兑卦“☱”象征泽,有水的沼泽地。大家知道,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一般而论, 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像是血液独自在一处形成的“沼泽地”。因此我们借其此特性称兑卦体质就为血淤体质。

      血淤体质的主要征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其临床表现为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在人体表面自然形成的轻微的瘀血通常不痛不痒)

      血淤体质的特征:体表无缘无故出现淤青;头发容易脱落;面色灰暗,像没洗干净似的,脸上长雀斑;舌质青紫,舌上有紫色瘀点,瘀斑,症状轻的人时有时无,重者常有,并且不褪不散;口唇颜色发暗,尤以唇缘为明显;眼眶暗黑,上下眼睑也呈紫黑色(眼睛易生黑眼圈),眼白多血丝;舌下经脉曲张,严重者不呈两条9条状,而成片状;刷牙牙龈出血;皮肤灰暗没有光泽,肤质粗糙,有皮屑,干燥,甚者如鱼鳞;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头、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时时发作;失眠;妇女月经有血块,常有痛经、闭经现象;心里特征烦躁,急躁,健忘。血瘀体质对外界不耐受寒邪。

      血淤体质的人因为血液得不到更新,新陈代谢慢,因此面相比同龄人显老;若血瘀气虚,大脑得不到血气的滋养,人则多健忘。例如,脸上长痤疮过后暗疤印很难消失。再例如,身体皮肤无缘无故出现瘀青,过几天又消失了,来无踪去无影,或者皮肤出现褐色如鳞状,临床上称为肌肤甲错。此种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身上某部位有固定的疼痛,刺痛,比如:胁肋刺疼,是瘀血所致(若是胀痛,则为气郁所致。)。还有就是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

      瘀血可以是脉上出血,也可以是气虚,气滞,寒凝,血热等原因所致。 血淤体质者的病因主要与气血淤滞有关。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常由病久气虚,久病入络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气是血液循环的动力,黄芪补气就是补动力。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脉者,血之府。溢出脉外的血称为“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身体闪挫或受到撞击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瘀”。情志久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闷、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包括肿瘤),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气血一旦淤滞,既可能化寒,也可能化热,甚至痰淤相杂为患。“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血瘀体质者平时更应该保暖身体。因此在“春捂秋冻”中,“秋冻”对血淤体质的人就不适合。血过热也不行,过犹不及容易产生“离经之血”而瘀。

      我们知道水因为氮,磷含量过多造成水富营养化,产生水藻,从而破坏水质环境。取类比象,人体血液如同一个水环境,当营养富极过剩,血管内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如同盐澡类物质一样大量繁殖,形成循环内脂潮,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且氧气不足,便形成不良的瘀血环境。血液粘稠可致冠心病,高血压。

      中医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将血管里的这类“藻类植物”瘀血一点一点化掉,防止其进一步聚集成灾,再以益气提高血流速度来改善富营养化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病从口入,只有通过少食多餐,清淡为主,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大便顺畅,心态平和等才能远离血液富营养化。

      当然,血淤也可以成为其它疾病致病病因素。体内瘀血,血管流通不畅,血压升高,血管脆性增大,甚而会引起脑溢血,脑梗发生。 临床上发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梗,脑出血以及女性的乳腺癌,子宫癌也常常因气滞血瘀所致。一般体内痰湿和瘀血并存最容易形成肿瘤。

      血淤体质者养生根本之法在于活血化淤,同时也要益气。最好能注意调整自身气血,吃一些活血类型的食物或补药,多做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运动。

      在精神调养上,血淤体质之人需要调整自身心理状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血液流通,有利于血淤体质的改善。反之,此种体质者若陷入苦闷、忧郁情绪中则会加重血淤倾向。保持心情的舒适顺畅对血淤体质者的身体益处十分重要。女子血淤多因伤了肝,可以选用逍遥丸,活血化瘀(性热,不宜久用)

      在饮食调养上,适宜血淤体质者食用的食物有赤小豆、绿豆、黑豆、黄豆,莲藕、芹菜、黄瓜、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菇、木耳、海带、葛根、魔芋、金针菇、猪心、菠萝、橘仁、山楂、菱角、余甘子、刺梨,桂花,红茶葡萄酒,黄酒等等。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能起到活血祛淤的作用。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也不错,肉类煲汤亦可以多吃。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应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上,宜用行气、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如黄芪(易上火),西洋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既活血又补血)、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性燥,不能久用。)、银杏叶等行气药;如地黄、丹参、红花、鸡内金、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活血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养方有复元活血汤、血府逐淤汤等。

[血府逐淤汤]

主要成分:红花、桃仁、当归、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枳实、桔梗、牛膝、甘草。

养生功效:血府逐淤汤是治疗血淤症的基础方。气虚血淤者,可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寒凝血淤者,可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络。淤热互结者,可用核桃承气汤以活血化淤、通下淤热。淤在膈下,可用膈下逐淤汤。淤在头面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少腹血淤者,可用少腹逐淤汤。淤血身痛者,可用身痛逐淤汤。

      从膳食上也可进行调理改善。

[山楂红糖包]

原料:山楂1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将山楂与红糖研磨成馅,做成面粉包子,蒸熟即可。

养生功效:山楂,可以软化血管,消食健胃。有利于化饮食,消肉积、痰饮、痞满、吞酸,行结气,化淤血。

禁忌:山楂红糖包虽然对于血淤体质的人来说是种不错的选择,但胃酸过高者不宜食用,尤其是老年患者。

[鲜藕炒木耳]

原料:鲜藕片250克,黑木耳10克。

制作方法:鲜藕洗净连节切片,稍微炒一下;用温水将黑木耳泡软,放入少许调料,略微翻炒即可。

养生功效:这道菜制作简便,并具有补脾开胃,益气补虚,止血,散淤和血的功效,对气血亏虚、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产后调养等均有益处。

      最后, 血淤体质者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做一些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比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等均可。总体来说,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按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血淤体质。

      运动是指“运”和“动”,其“动”是指身体四肢的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运动,比如做操,跑步等;而“运”是指体内进行运气,深呼吸,气运丹田,通过“气”来活动锻炼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因此,从整体性上讲,中国传统太极拳,形意拳,八段锦等才能被称之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运动。

作者:在路上_6b9c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