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不完的画儿】毛焰的肖像绘画

 rong_nirvana 2017-02-11

【导读】42岁,毛焰已成为当代最重要,也是最难归类的艺术家之一。 近似于无限透明的灰、模糊得失去轮廓的人,明明是油画,却有着水墨的意境。毛焰本人,一如他的作品那样令人猜不透。虽已是“千万俱乐部”中的一员,却依然如苦行僧一样孤独地开拓着心灵的疆域。

毛焰,196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南京。毛焰无疑是中国当代最具天赋的画家之一。栗宪庭曾说:“毛焰的作品放在欧洲任何博物馆的大师作品前,都毫不逊色。”

在各地艺术家纷纷北上,各种前卫艺术、新潮观念层出不穷之时,毛焰却一直驻守南京,蜗居于郊区的画室,画画、教书。当装置、观念、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架上绘画时,毛焰却依然醉心于他的肖像画。有论者称,毛焰将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画出了中国水墨山水的意趣。

毛焰以画人物肖像画见长,起初主要采用传统风格,他曾按照实际大小为他的朋友以及南京艺术圈内人士绘制过全身像。之后尝试将他所关注的对象从主体转移到其形式和颜色上。为此他为一位名为托马斯的西方男性绘制肖像,他给“托马斯”附属了一种虚无的特性,并绘制了大量的作品。

与杨飞云一直画妻子相似,毛焰12年来一直在画托马斯—性感的托马斯、迷离的托马斯、空灵的托马斯……毛焰画托马斯就像在画情人。托马斯何许人也?上世纪90年代末,高大、稳重的卢森堡人托马斯到南京学汉语,他是毛焰一个英国朋友的朋友。1998年,他们在一个平常的饭局上认识了。1999年,毛焰开始创作油画和纸上绘画的《托马斯》系列。“我决定画他是在一念之间。我总是不断地拍托马斯,让他摆出各种别扭的姿势。”毛焰说托马斯身上没有任何附属的东西,能让他专心探索绘画语言。

就这样,艺术界的传奇出现了,一个男人用12年画另一个男人。毛焰不仅画了托马斯12年,还拍了托马斯12年,每年不间断,每次托马斯都非常配合。“最早是一卷一卷的胶卷。后来用数码,没节制、反复拍,我能画出的只是拍出的一小部分。”毛焰说。

整整12年,毛焰画到连托马斯眼皮下的痣都画得特别清楚。他反复让托马斯呈现不同形态,抽离了背景,模糊了时空,人物同灰色的背景融合在一起,仿佛置身于梦境中,难以捕捉的灰色调造成了虚无缥缈、迷离不定的效果。栗宪庭认为:“毛焰作品的精彩之处是他独特的笔触,塑造对象尤其是脸部所用的明暗斑驳的技巧,给人一种神经质的敏感和紧张感,仿佛每一个小笔触都是一个神经末梢,在一明一暗的斑驳中流露出不安、疑虑。”毛焰透过富于个性的形象塑造与动态捕捉,来传达某种被记忆中的片刻所吸引的浅层氛围,并发展出淡化人物形象特性,从而专注于艺术的自我语言。可以说,毛焰的艺术体现了一个时代悠远而真实的整体面貌。

最终,托马斯的稳定形象使毛焰获得了一个不断深化绘画方式的途径。托马斯的沉静形象在情绪上是一种温度很低的形象,毛焰在选择托马斯的照片时,过筛子一样选择其中最少表现力、情绪上似有似无的状态,以达到最自然、最不经意、最少画外音的呈现效果。他探讨的不是“肖像”的意义,而是“肖像画”的意义,是借用人物的轮廓和动作来完成线条、颜色、构图的实体化,是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探讨深幽微妙的人类精神世界。说到底,单纯的绘画不过是一个世界的再现方式,在这一点上,毛焰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开创,而在于最准确的、不受时代杂音影响的传承。

毛焰曾说:“快是艺术的敌人。”而毛焰也是这句箴言的身体力行者。完成一件作品常常要耗费他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长达几年。有时,他会一遍遍地画一幅画,在过程中逐步放弃一些过于刻意的东西,让作品渐渐趋于平静和自然。有时,他宁可把未完成的作品拿去展览,展览之后再拿回画室继续修改。反复描摹同一件事物,让毛焰有了一种近似修行的体验。他对自我的“过度表达”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说:“绘画是表达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完全个人的东西,不是个性,而是不停地对照、判断和体验。所以我后来画人,就不太刻意去表达个人性,过于刻意的表达只能变得很狭隘。”




感谢您的阅读!

如果文章能打动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