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童年记忆,温暖的芦花蒲鞋【崇明生活网】

 黄建新图书馆 2017-02-11

 “三九四九,冻死猫狗”。记忆中,崇明的冬天就是这么冷。呼呼的西北风吹进了村庄,一阵雨一阵雪,冬天便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冬天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考验,寒冷是不言而语的,不光是手脚丫的冻疮,脸上的其它部位也像冻烂的柿子一样。可是小孩子在屋里是怎么也窝不住的,常常不顾大人的劝阻,跑出去疯玩。而那时,因为有了一双芦花蒲鞋而倍加温暖。






小的时候,种植的棉花还是公社集体所有的,因而家里分配到的棉花有限,有双新棉鞋是一种奢望,芦花蒲鞋就成了过冬最理想的保暖鞋,它接足了地气,给我们带来的是极为朴实的温暖。每到过年的时候,奶奶总会给我和姐姐新做一双崭新的芦花鞋。大年初一醒来,最开心的便是床头有一双毛茸茸的芦花蒲鞋,虽然看上去木醺醺,但它的保温性极好,脚往鞋里一伸,顿时从双脚一直热到全身。






芦花蒲鞋之所以如此暖和,是因为它使用了崇明土生土长的材料:稻草和芦花。稻草最好选用新收割、有韧性的糯稻草。采摘芦花一般都在农历八月半,采摘很有讲究,花开过头了,采下来绒毛就全部褪掉了,正要开的时候最适用,采下来之后,阳光里一晒,全部蓬起来了,而且绒毛一般不大掉。



冬天雨雪天气的时候,爷爷就会呆在屋里动手扎扫帚,奶奶也不闲着,做芦花蒲鞋是她最拿手的。打鞋需要三样工具:一个木榔头,一张长条凳和一个—“丁”字型的木质的蒲鞋耙头,横木为长方体,在其中一个长平面上等距离地镶有七根2寸左右高的齿;竖木的一端镶进横木的正中,另一端有个钩,打蒲鞋时用来勾住凳子。制作芦花鞋的工序比较简单,先用木榔头把稻草敲熟,然后用敲熟的稻草搓成长绳,作鞋底用,再把芦花搓进成稻绳,作为鞋面鞋帮,两者组合就是芦花蒲鞋了。但要做出高质量的芦花鞋,除了选择好的芦花,搓绳很关键。奶奶很有技巧,一缠一绕、一搓一捻,搓出的绳子光滑、结实、得劲。我蹲在奶奶的身边,将羽毛般轻盈的芦花捧在手心,一簇一簇地插在正在翻动的稻草中,然后看着她均匀地搓进绳子里。她的动作娴熟而麻利,稻草不停地上下翻动,绣上芦花的绳子像水一般从她手中流了出来。搓好芦花绳,就开始做鞋底了,鞋底由早先搓好的稻草绳来制作,将芦花绳与鞋底交织串起来,最后收口、修剪,一双芦花鞋就完工了。这时芦花鞋看上去还很毛糙,奶奶会对鞋子再加工一番,用旧棉毛衫剪下来的布沿着鞋口缝一圈,布里衬上棉絮,就不会刺脚背了,再垫上厚厚的老棉絮鞋垫,这时的芦花鞋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奶奶编制芦花鞋很费心思,一天顶多做一、两双。作为冬闲的副业,爷爷会把蒲鞋拿到堡镇的集市上去买,可以买到两、三毛钱这个不错的价格。


芦花蒲鞋有那么多温暖的记忆。没有风的冬日,老人们靠墙坐在长凳上,晒着太阳,聊家常、抽烟斗,脚上清一色是芦花蒲鞋,有的做工精致,有的粗陋无比,但穿在脚上无不暖白蓬生。有时热得把脚抽出来晒一下,竟然有氤氲的水蒸汽冒出来。还有调皮的小孩因为踏在装满炭火的烘缸上时间太久,把芦花鞋底烤得冒出了青烟,免不了大人一阵喝斥。除了保暖,穿芦花蒲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滑,在冻得硬梆梆的地面上,足够可以任意行走,只是鞋子的防水性很差,冷雨天是绝对无法出门的,沾上地面的水,鞋底就会渗进去。奶奶真会想办法,不知从哪儿搞来的柏油块,把鞋底放在溶化的柏油中浸一下,使它既防水侵又耐磨损,尽管鞋子会重很多份量。

现在,无论是崇明乡间,还是镇上集市,都已经觅不到芦花蒲鞋的身影了。常会惦记曾经穿过的芦花蒲鞋,那种深藏不露的温暖记忆总是那么挥之不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