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鞋和芦花鞋.TXT

 连云港海之阔 2018-08-17
    蒲鞋和芦花鞋 南通最有特色的是“蒲鞋”和“芦花鞋”,蒲鞋用蒲草编制;芦花鞋又称“毛靴儿”、“毛窝儿”,,外地很少有见。它用稻草“编”成比草鞋厚得多的鞋底,鞋帮以芦苇花搓成花条编织而成。黑芦花鞋属于粗货,比较便宜;用白芦花为原材料制作时,在鞋口前还要嵌以彩色布条,使之更加耐穿和美观。也有加上鸡毛或单纯用鸡毛作原料,或单独以绒布条编织的。这后两种多为僧尼所着。“毛靴儿”价廉物美,是南通城乡百姓普遍喜爱的冬令防寒保暖鞋。它是先民们在芦丛遍野的江海大地就地取材的一大创造。旧时,每年深秋初冬,总有很多人肩挑手提沿街叫卖,有的甚至大量收购装船往苏南出售。人们买回家后,在鞋口处缝以布条“沿口”,内垫棉絮,穿了确实从双脚一直暖到下肢。 贫苦农民下雨天外出既无橡胶“套鞋”,又无钉鞋,便将两块水车上面的旧“划儿板”(划,方言读“虾”的土音),在其前后的孔眼里穿上串子(麻)绳,扎在鞋底之上,代替雨鞋。由于“划儿”与地面的接触面较大,在乡间泥泞烂粘的小道上行走不易陷进。人们戏称其为“划儿鞋”。 人力车夫常用旧的车外胎剪成鞋底,前后各穿两个小孔,再用布带系在脚上作鞋,此谓“车胎剪”。不仅耐磨,而且阴雨天可以淌水,沾上污泥后往河里一汰便洗刷干净。 穿皮鞋者,则都是有头有脸之辈,还有洋学堂的师生。为了显示身份,他们将皮鞋擦得油光光的,有些人还特地在鞋底上打上一块“响钉”,走起路来,笃笃作响。有些青年军宫和纨绔子弟喜欢穿马裤马靴,一副“骑士”打扮。阔太太大小姐则以穿高跟鞋为时尚。 其时很少有人穿袜,乡间中青年男性大多赤脚,或赤脚草鞋,只有进城办事、探亲访友、相亲结婚之日,才用两块正方形的白布将双脚包裹起来再穿上鞋子,这就是旧时所谓的“包脚布”。老年人认为“寒从脚上起”,平时也都用青蓝布包脚。自从有了棉纱袜子以后,包脚布便很少有见了,只有推小车和抬杠棒的苦力仍然使用。此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初。 俗语说“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从前,妇女从小裹脚,用青蓝布剪裁长大长的窄布条,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裹脚。由于裹得又厚又紧,脚汗不易挥发,天长日久,不免酸臭难闻。在乡村,一些贫穷人家,因为要干活,女孩裹脚的不多,民间的说法是“朱洪武当皇帝,幸好娶了个大脚马娘娘”,又说“脚大江山稳”。农民不让自己的女儿裹脚,当然不是为了当娘娘,而只是为了将来干起活来方便一点。 从前,做官的人穿白布袜子。受官场影响,城镇乡村的士绅、财主、商店老板也纷纷仿效,穿起布袜子来。布袜子又称袜套,用粗布或细白布缝制,有长筒、短筒之分。20世纪30年代初,纱袜、洋袜风行。市面上有人专门代客摇织本纱袜子,除本色以外,还可织成彩色或花式,从而布袜消失。本纱袜子比起布袜子要美观得多,但牢度不行,很轻易磨破。有些妇女就在新袜未上脚以前,先用白布纳上袜底以加固牢度。旧时百货店里出售的洋袜,是用机纺棉纱织成的,比本纱袜子细密、平整。城市贫民买不起洋袜,就去纱庄买回一两支“洋纱”,然后请摇袜机户加工。还有人将织线布用剩的线加工成线袜。但袜子弹力不足,穿在脚上,袜筒会渐渐往下掉落,通常要用松紧带(俗称“蚂蝗带”)做成圆箍,套紧袜口。一般短筒袜配窄松紧带,高筒袜配宽松紧带。 总观南通民间服饰,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虽与其它汉民族地区的进化无大差异,但其善于就地取材,以质朴实用为时尚的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