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间领主 1在山西永济市黄河边,耸立着一座三层楼,高台重檐,气势恢宏。 它就是鹳雀楼。 相传,它的建造者是北周宰相宇文护。说起宇文护,他可着实不简单。 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不在少数,但他却在短短三年内,接连杀死了西魏恭帝元廓、北周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三个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杀皇帝最多的人。 正是这样一位“屠龙高手”,却建造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名楼。个中原因,让人产生那么一丝感动。 原来,在北周和北齐的连年征战中,蒲州城(今永济市)处在前哨。当时,北齐为了争取和平,于公元557年,在太原羁押了宇文护的母亲和周武帝的姑母。对此,宇文护耿耿于怀,遂联合突厥,大举伐齐。齐武成帝非常害怕,就归还了周武帝的姑母,以换取短暂的和平。 然而,宇文护的母亲仍羁押在太原。齐武成帝让她写了封家书,并附上宇文护小时候穿的衣服,派人送给了宇文护。宇文护接到家书,万分悲痛,当即给母亲回了一封信,表示非常想念母亲。 随后,他就在蒲州城大兴土木,修建了可以“旁窥秦寨,俯视舜城”的鹳雀楼。一方面,可以做军事瞭望台,观察敌情;另一方,也可以凭栏远眺,寄托自己的思母之情。毕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正是前往太原的起始之处。 2就是这样一座寄托着宇文护思母之情的军事瞭望台,到了唐代,却成为众多诗人“华山论剑”之处。 该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也算巍峨壮观。 一天,“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登上鹳雀楼,凭栏远眺,不觉大发感慨,写下《登鹳雀楼》——
到了晚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马戴,在太原幕府期间,曾慕名登临鹳雀楼,留下五律《鹳雀楼晴望》一首——
到了唐宣宗时,大唐气数将尽,社会更加混乱、黑暗,矛盾重重。诗人吴融登上鹳雀楼,有感山河凋零,沧然写下《登鹳雀楼》——
3中唐大诗人殷尧藩,曾登临鹳雀楼,留诗《和赵相公登鹳雀楼》一首——
想必,诗人这天心情不错,登高远眺,不觉发出“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的诘问。与他相比,晚唐诗人张乔的心情就好不到哪儿去,且看他的《题河中鹳雀楼》——
又是“动悲歌”,又是“夕阳多”,最后一句“天涯归计欲如何”,同样是诘问,读来让人莫名悲叹。 同为晚唐诗人,且终生不第,落拓潦倒,司马扎这天来到鹳雀楼后,也写了一首同题诗《题河中鹳雀楼》——
也许是经历了坎坷,心境渐渐放开了,诗中的一丝豁达,若隐若现。 4在唐代,至少有数十位诗人游过鹳雀楼,且都留下了墨宝,这里俨然成了唐代诗人的“竞技场”。 不过,要说真正写得妙的,还要数李益、韩当和王之涣三位大家。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且看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
据《全唐文》记载,公元814年,元和诗人们在鹳雀楼集会,同题作诗,其中崔邠作了一首《登鹳雀楼》。李益并没有参加这次集会,但他后来读了崔邠的诗后,就记住了鹳雀楼。后来,他辗转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期间登临鹳雀楼,就写了此诗。诗中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 全诗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 再看韩当的《题鹳雀楼》——
这首小诗言简意赅,但笔力遒劲,气势雄浑,可谓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先后在鹳雀楼留下了不少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该诗虽只有20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深受大自然震撼,悟出的却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开拓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前两句写自然景色,一开口就缩万里于咫尺。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