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课堂是拼凑教参和名师的课堂吗? 你的成长是疲倦的重复和盲目的付出吗? 你的教育是蕴含情感与思想的“人”的教育吗? 这些问题看似很大,但其实正是困扰许多教师的根源。 今天,小编请来一位老朋友,特级教师肖培东,和你聊聊教师成长路上的那些事儿! 好老师寒假训练营,导师肖培东足足讲了一个小时:融,是最好的教学悟性。听男神肖培东,跟你娓娓道来,他的成长感悟以及他想对教师们说的那些真心话~ 小编做了些精华摘录,如果你觉得还不够解渴,可以看文末扫码听全部哟!
各位老师好,在很多场合,我听新教师上课,在他们的课堂里,常常会遇到许多熟悉的朋友。
比如说他的课堂导语是某一位名师最常用的,比如说他设计的某个问题是在一个经典案例里的,比如说课堂活动是另外一位名师的文章中提到的。 我会在他的课堂里与许多老朋友邂逅,甚至我还发现,他的过渡语,他的讲解词,和某一位大家那么相似。 我感觉他的课就像是一幅七巧板,拼凑了许多亮丽的色彩。可是一只蜜蜂,再怎么辛勤地飞舞在花丛中,最后总是要有自己的芳香的。
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上,一定要带上一个融字。 融,是一门学问。最初,我是融在一种勤奋里,我刚教书的时候很少阅读,很少思考,只是用形体的疲倦和急速的飞奔来证实自己对教学的一种优良的态度。 我总觉得我会教书,能够把学生的语文成绩提上去,我应该就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
我每日早出晚归,把几乎所有时间都融在机械的重复里,融进了相对稳定的步骤中,融在学生需要的分数里,这种勤奋让我收获了学生与家长的盛赞。
特级教师吴非说过一句话,一所学校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勤奋的工作。这句话很刺耳,也很锐利。当初听到的时候觉得不是个味儿,但现在回想,觉得其中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做教育的人,缺什么都不能缺少思想。而那段时间的我,就在偶尔上公开课的时候,四处去寻找名师的课堂设计,来装点我的课堂。
2000年的秋天,在浙江丽水,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叫胡同文化。教参上告诉我,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因为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胡同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那本白皮书的教参,他就明明白白地写了这些话,于是,我就抓住教参上提供的这点内容,引导学生去体会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还很是鄙夷了一回北京人所谓的“忍”的生存法则。
这堂课获得了一片掌声,我也依旧轻飘飘的快乐着,可没多久,我就读到了一位先生关于胡同文化的文章,他说,汪曾祺先生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对胡同文化,他有一种依恋,一种感伤,一种怀念,还有一种无可奈何,而很多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的文体忽略了。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对北京胡同这本摄影集所写的序言,这本摄影集的名字就叫做北京胡同。 为什么这个序言要这么写,他是在批评和批判北京胡同的文化吗?这一行字,在那本杂志上不大,却那么显赫地晃动在我眼前,我非常羞愧,我第一次发觉,我的阅读是如此的肤浅。 想不想知道为啥肖老师的课好评如潮? 我们不妨先来试听一下他的讲课片段 想知道更多干货,扫二维码看完整的微课直播! 文章摘录自肖培东微课 寒假里, 你在美美地睡懒觉; 悠闲地喝茶聊天; 想着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可是,你不知道, 有些人每天收获满满; 享受着名师们带来的头脑风暴; 在群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成长。
比如,肖培东老师的直播课,一个小时的高强度头脑风暴,从他的成长往事说到想对教师们说的那些话儿! 来来来,晒一个听课老师的几张笔记就知道了! 怎么,心痒痒的? 不想这个假期太平庸,就快来加入我们吧! 1月18号~1月23号连续6天 每天1位名师1堂线上直播 每晚1个小时的成长课程 让你的这个寒假充实而有趣 |
|
来自: 326wusuowei > 《要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