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牌艺术 | 唐诗“乐章”话马勒

 leonduan 2017-02-11






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肖像铜章,持在手上,感觉沉着而光润。这枚铜章由法国造币局发行于1967年,直径120mm,发行量150枚,由巴黎造币厂青铜浇铸。


铜章正面,主图为古斯塔夫·马勒的侧面肖像。围绕肖像四周的文字是马勒的名字、生卒年与章的作者罗克的签名,文字用凸起和凹陷两种方式表现。


根据官方的注释可知,铜章背面构图的灵感来源于马勒的一首艺术歌曲《流浪少年之歌》:

爱人忧郁的蓝眼睛,

把我驱赶入无边的世界。


我在夜晚的宁静中走出,

在死寂中走过阴霾的荒野。


爱与悲伤,

与世界,

与梦幻!


Les deux yeux bleus de ma bien-aimée m'ont envoye de par le monde.  

Je suis sorti dans la nuit tranquille...

Amour et douleur,

et monde,

et rêve...


铜章的作者-菲利普·罗克(1924-  )是一位法国雕塑家和章牌师。他很年轻就成为了一名职业雕塑家,却一直对音乐保持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并始终从事着音乐方面的研习工作。这大概是他创作《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肖像铜章的主要原因此铜章也是他在巴黎造币厂出品的第一枚官方浇铸章。在此后若干年,他继续创作着一系列有关音乐家与戏剧内容的铜章作品。


铜章作者 让-菲利普·罗克




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邮票)


章主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对于中国的西乐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尤其让人难忘的是,他在暮年(其实并不老),谱写了以中国唐诗为灵感源泉的交响乐作品《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究其根源在于,德国诗人贝德格(Hans Bethge,1876-1946)于1907年出版了《中国笛》,这是一本以法文译本《唐朝诗集》为蓝本的仿作诗集,继而马勒读了贝德格的这一诗集,被中国诗歌传达的情感所打动,于是着手创作与此相关的交响乐作品。创作时,在每个乐章前都明确标示着音乐所取材的中国原诗词的作者,全曲六个乐章中,其中有四个乐章源于李白的诗意。因此对我们来说,聆听《大地之歌》要比听马勒其他的音乐更觉得亲切。


1. I.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愁世的饮酒歌》

2. II. Der Einsame Im Herbst

《寒秋孤影》

3. III. Von Der Jugend

《青春》

4. IV. Von Der Schonheit

《美女》

5. V. Der Trunkene Im Fruhling

《春日醉汉》

6. VI. Der Abschied

《送别》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乐章以古诗的歌词为基础,作者将诗分为三段,每段都用“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作为结尾......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I. Das Trinklied von Jammer der Erde Daniel Barenboim;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Siegfried Jerusalem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源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诗句描写了秋日的景象“花儿枯萎,叶落飘零”,它是一首孤独凄凉的情诗......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II. Der Einsame im Herbst Daniel Barenboim;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Waltraud Meier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第三乐章《青春》,源自李白的《客中行》。这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是整首交响曲在多灾多难的人生旅途中一首美好的插曲。乐曲的引子是长笛、双簧管演奏的流畅跳跃、轻松活泼的五声音阶旋律,表达了古香古色的中国情调......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III. Von der Jugend Daniel Barenboim;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Siegfried Jerusalem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第四乐章《美女》,源自李白的《采莲曲》。复三部曲式。乐曲在长笛平行三度活泼的颤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动机,小提琴高音区的演奏,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IV. Von der Sch?nheit Daniel Barenboim;Waltraud Meier;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第五乐章《春日醉汉》,源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复三部曲式,为了体现在梦幻一般的世界里,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态,乐曲一开始由木管乐器奏出满是装饰音的音型,运用了很不稳定的速度与调性,呈现一曲春意盎然的迷人旋律。中间部分小提琴一会儿活泼轻快,一会儿抒情抑郁......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V.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Daniel Barenboim;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Siegfried Jerusalem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第六乐章《送别》,源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双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乐曲在低沉压抑、阴森恐怖的大锣与低音声部长音和弦的背景上,引出双簧管反复吹奏的极度凄楚、痛苦的回音音调......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VI. Der Abschied Daniel Barenboim;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Waltraud Meier -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Song of the Earth]

《大地之歌》唱片封面

【资料-来自网络】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他是著名的歌剧指挥家,确立了歌剧表演的高标准。但他的音乐多年来却备受争议。马勒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执着于生死意义的追寻。他在犹太教的信仰氛围下长大,但后来又转向天主教。他的内心颇不平静,存在强烈的思想冲突,这常常体现在他高度主观化的音乐作品中。


马勒的推崇者认为他是才华未被承认的天才,他的音乐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认为《大地之歌》(1911年)是他的杰作,说它编曲技巧高超,很有感染力。反对者认为他的作品篇幅太长,感情太泛滥。他们举《第八“千人”交响曲》(1910年)为例,说这部作品包括两个合唱团、八个独唱声部和延长的管弦乐,太冗长花哨。


马勒生于波希米亚的卡利希特。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和维也纳大学就读,在布拉格、布达佩斯和汉堡担任歌剧指挥时迅速成名。1897-190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使维也纳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中心。马勒后来前往纽约,指挥大都会歌剧院(1908-11)和纽约爱乐乐团(1909-11)。他在创作第10交响曲时逝世。该曲最后由德里克·库克根据马勒的完整手稿编成管弦乐,1960年首次公演。



 

言归正传,《古斯塔夫·马勒》铜章的背面意境取自其作品《流浪少年之歌》。而此作品的产生原因在于马勒当时(1883/1884年)深陷情网,爱上女高音个唱歌乔安娜·里希特(Johanna Richter,1858-1943),尽管这段爱情最终夭折,但爱的激情促使音乐家创作了一系列的爱情诗歌,包括这首《流浪少年之歌》(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Songs of a Wayfarer),铜章的意境就是此诗歌第四章《爱人忧郁的蓝眼睛》(Die Zwel Bauen Augen)。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No. 4: Die Zwel Blauen Augen Christa Ludwig;Philharmonia Orchestra -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马勒是一个感情丰富、敏感脆弱的人。他时而沮丧忧郁、时而激情四射、时候悲观厌世、时而兴致盎然。


当一位叫爱尔玛(Alma Mahler (1879-1964)的聪慧漂亮的维也纳女孩儿见到马勒后,让马勒又一次燃情爱情之火。她既是一位爱好艺术、想成为作曲家的才女,又是一位艺术圈的名媛。在她写的的传记里面,讲述了她初恋,在马勒之前,因为她的继父是维也纳分离派组织的领导者,因此她与分离派的艺术家非常熟悉。少女时代就是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相恋。后来由于家庭的阻挠,爱情无疾而终。在克里姆特的画作《吻》成名后,已为人妻爱尔玛讲述自己对克里姆特付出的初吻,似乎暗示着自己是画中的那个女主角。


克里姆特的《吻》

马勒与爱尔玛婚后是相爱的,据传说,年长19岁的马勒给予爱尔玛的爱情更多的是柏拉图式的,这似乎让爱尔玛年轻的生命得不到燃烧的空间。在结婚几年后,她红杏出墙于比她还小4岁的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那位后来成就包豪斯学派的现代建筑大师。


知道真相后,痛苦的马勒依然将小鲜肉格罗皮乌斯叫到家里,三人面对面,要爱尔玛做出抉择。而当时的她心里很清楚,她内心根本无抉择可言,后来她在自己自传里写道:

“我根本不能想象没有他的日子......更别说是要和另外一个男人一起过一辈子......马勒是我生命的中心!”


马勒的一生都在探讨情感、人生和死亡,情感的如音符般的跳跃,人生的忽明忽暗、死亡的恐怖下的挣扎,也都蕴含在他作品的主题之中。无怪乎,一位听众在聆听他的音乐会之后言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这是马勒结局的谶言。


爱尔玛为马勒育二个女儿,在他们结婚9年后的1911年马勒去世。随后爱尔玛爱上了画家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1914年柯克西卡为他们的爱情创作了的《风中新娘》,画中描绘了他与爱尔玛缠绵。但他们的爱情最终也没有结果。


柯克西卡的《风中新娘》


1915年她正式改嫁给了前小三格罗皮乌斯,并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但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数年。1929年,她第三次婚姻对象是文学家及诗人魏费尔(Franz Werfel),比她小10岁。


马勒曾经给爱尔玛写过300多封信,但她只发表了159封,其中只有37封未做任何改动,而她写给马勒的信则大部分被她付之一炬。爱尔玛在回忆录中曾经写道:“我从不曾真正喜欢过马勒的音乐,从不曾真正对魏费尔写的东西感兴趣,但是柯克西卡却永远令我感动”;她在另一处用另一种语气写道:“突然彻底明白我爱马勒,他是我唯一的最爱。自从他去世之后,我一直在找一位比他更伟大的人做我的伴侣,但现在我终于明白,我永远无法找到这样的人”。


马勒给世人留下了他的音乐,也留下了一个并没有忘记他的女人;音乐在叙述作曲家的情感,这个情感经历极其丰富的女人也在叙述着对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对于情感,谁又能是说得清道得明的?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也大体如此吧。


爱人忧郁的蓝眼睛,

把我驱赶入无边的世界。


我在夜晚的宁静中走出,

在死寂中走过阴霾的荒野。


爱与悲伤,

与世界,

与梦幻!


爱尔玛,有克里姆特的画韵吗?


爱尔玛与马勒的两个女儿



爱尔玛、格罗皮乌斯和他们的女儿


晚年的爱尔玛手持马勒像


古斯塔夫·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


罗丹创作的《马勒肖像》



各国的马勒纪念邮票


梵蒂冈的马勒邮票


以色列的马勒邮票


奥地利的马勒邮票

多哥的马勒邮票


多哥的马勒邮票


 阿尔巴尼亚的马勒邮票

摩纳哥的马勒邮票


莫桑比克的马勒邮票

圣马力诺的马勒邮票


荷兰的马勒音乐节邮票






  往夕回眸 · 卿点悦读  



--------章牌艺术--------


圣-琼·佩斯在北京 | 吉斯蒙迪的《米开朗基罗与昼》| 樓寳善:雕刻師 Bernard Bouyon | 特莱姆瓦的主题 |雨果和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 三个半—司汤达章牌小史 | 樓寳善: 巴黎造币局的“中国人”THIéBAUD | 布沙东的“四季喷泉”浮雕|西卡尔的战争纪念碑|沙金的《奥威尔》|沙金的《博纳科夫》| 沙金的《马克吐温》|沙金的《文森特与提奥》| 又一枚《梵高》| 拉沃尔的《德加》| 拉沃尔的《藤田嗣治》| 沃尔蒂的裸体之美 | 德维涅的《母亲》系列 | 施瓦布的《母亲》|普吕多姆的《母亲》| 洛斯特的“动物园” | “小”先生的《野马》| “巴士”先生的《马》| 西蒙的画家《科林》|莱迪的《达芬奇》| 当热的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 贝茨纳的古典音乐大师《瓦格纳》| 加尔迪埃的《劳特累克》| 加尔迪埃的《甘地》|加尔迪埃的《艾吕雅》| 迪弗莱娜的《佛陀》| 迪弗莱娜的《卡帕多西亚》|布拉塞与毕加索 | 玛格丽特的《贝多芬》和《马》| 当热的“安培”铜章 | 当热的"名人堂"之拿破仑 | 当热的“克莱贝尔将军”铜章 | 当热的“布鲁塞医生”铜章 |当热的“夏多布里昂”铜章 | 雨果与《世纪传说》

--------尋兿之旅--------


仁義為友”銅墨盒随考 | “駿聲自製”銅墨盒之小難題 | 宴池啓南銅墨盒之臆考與佐證 |  樓寳善:我的繪畫觀 | 两幅浮世绘版画考 | 铜墨盒上的友谊 | 持申徒镇叹申徒 | 法源寺的铜镇尺 | 杂物堆中的大文豪泰戈尔 | 景德镇试验瓷厂的《背鹅童子》| 加尔贝的插画艺术 | 卡西米尔的版画成就 | 访艺术家楼宝善《国画油画铜版画 中国法国加拿大》| 陆征祥家族墓庐 | 纪念陈忠实先生|法文版《白鹿原》连环画

--------非洲艺术--------


楠普拉的木雕艺术 | 奎莱面具 | 卢巴人的木雕枕头 | 松耶人的蠡纹面具 | 卢巴人的“拨浪鼓” | 维多利亚湖畔的度假酒店 | 非洲木雕初探

彼此的记忆,就在指屏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