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之歌》创作于1908年,是一部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曲。在此之前,马勒连续遭受了人生的挫折:先是大女儿玛丽亚夭折,紧接着,他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和指挥的职务,随即又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在重重打击下,马勒与妻子来到阿尔卑斯山下一个僻静的小村庄休养。此时,朋友赠予马勒一本由汉斯·贝特格根据唐诗改写的诗歌集——《中国之笛》,诗句中的意境与他的心境十分契合,使他感悟到天地的博大与生命的渺小脆弱,由此,《大地之歌》应运而生。 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 / 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这部作品包含了六个独立的乐章,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按照马勒交响曲的顺序,乐曲应该是 “第九交响曲”,但马勒认为这样的命名方式不吉祥(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完成第九号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定名为 “大地之歌”。 愁世的饮酒歌 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李白《悲歌行》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愁世的饮酒歌)第一乐章在古诗 “以酒浇愁” 的意境上,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乐章先以悲愤激动的引子,引出男高音独唱的主题部分;随后,小提琴与单簧管编织出充满对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当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时,旋律又第二次抒发了对生命的怀疑与绝望。 寒秋孤影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钱起《效古秋夜长》 第二乐章的音乐紧扣诗句中孤独凄凉的秋日景象,小提琴奏出的忧郁旋律贯穿全乐章,女中音则通过缓慢的曲调倾吐出内心的惆怅。随后,双簧管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心酸忧伤的旋律催人泪下。 青春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李白《宴陶家亭子》 Von Der Jugend (青春)第三乐章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引子通过长笛、双簧管演奏出五声音阶旋律,展现了古香古色的中国情调。男高音潇洒地唱出清新、喜悦的主题,刻画了一群青年文人谈笑风生、饮酒赋诗的场景。 美女 ![]()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采莲曲》 Von Der Schoenheit Dietrich Fischer-第四乐章中,女中音缠绵甜蜜的歌声与小提琴深沉含蓄的音调,细腻地刻画出采莲女的妩媚多情与她们的内心世界。随后,曼多林、钢片琴、铃鼓等配器的加入描绘出 “空断肠” 的情绪,仿佛痴情的少女正以若有所思的目光追随着少年远去。 春天的醉者 ![]()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Der Trunkene Im Fruehling Dietrich 第五乐章一开始通过木管乐器奏出的装饰音,打破了前一乐章结束时的寂静,呈现出一副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画卷。男高音有力的歌声与精妙的配器融合在一起,描绘出在梦幻般的世界里,借酒浇愁如醉如醒的人物神态。 永别 ![]()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Der Abschied (永别) 第六乐章的前半段中,女中音的歌声忧郁伤感,在小提琴、双簧管、木管等乐器低沉压抑的旋律衬托下,表达出面对 “告别” 时的愁情。乐章的后半部分感情变化的幅度很大,音乐中充满温暖与爱。最后,马勒以自己写的一段歌词,抒发出他对天地、对人生的眷恋之情。 虽然有学者认为,《大地之歌》中的歌词与乐曲不是真正的唐代风骨,其中的 “中国元素” 也只是浮于表面。但对于处在人生迷茫期的马勒来说,来自东方古国沉淀千年的诗歌中,恰好蕴含着他需要的感悟与哲理,而《大地之歌》也的确推动了西方对中国音乐研究的进程,预示着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即将到来。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