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坛趣话(一)|甲骨文入印第一人在天津

 lwg6451 2017-02-11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汉字。商朝时它是用于记录占卜活动的,所以也称作卜辞,又称作殷契,因为它是商朝人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当时的人凡朝中大事,必先占卜以请示神灵。把要占卜的事情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骨背面挖一个不透的窟窿,用烧红的木炭炙烤。根据正面裂纹的走向,来判断事情可行与否。事后将结果也刻在原甲骨上存档。这些甲骨残片即是当时的“档案”。19世纪末被世人发现。传说有两种:

印坛趣话(一)|甲骨文入印第一人在天津

一种是说19世纪末,被北京王懿荣买药时发现的,在购回的中药龙骨上,发现上面刻有类似文字的东西,与好友刘鹗(古文字学家、《老残游记》作者)一起认定,所刻确是古文字。此说最早见于民国初年天津出版的《华北新闻》附刊上,广为流传。

另一说则来自天津王襄为《孟广慧殷契集》作序中所述:1899年,山东潍县古玩商范寿轩携河南安阳新出土的甲骨来天津求售。王襄得信,邀孟广慧一同往观。二人看后,一致认定为三古法书。因这些东西前所未见,古玩商要价颇高。王襄望而却步,只拣其中小片买了一些。孟广慧不舍,将他叔叔寄来用于赴湖北考察的巨款,买下这批甲骨中的精品数十片,后拓印成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批甲骨辗转至天津博物馆收藏,其中“月有蚀”“五百宰”等,都是传世孤品。“五百宰”骨片记述了商朝征伐北方少数民族一战中,杀死战俘五百余人的史实;“月有蚀”骨片中则记载了我国古代的月食奇观,比西方发现月食早了千余年。

印坛趣话(一)|甲骨文入印第一人在天津

王襄的弟弟王钊(字雪民)是民国时天津著名篆刻家,自从见到其兄所购的甲骨后,思变之心顿生。忽然对甲骨文产生了兴趣,首次尝试将之引入印章及边款中,成为我国印坛第一位用甲骨文治印、刻款的篆刻家,身后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印章和款识。

印坛趣话(一)|甲骨文入印第一人在天津

传世的甲骨文字数颇少,雪民先生能以之刻款而游刃有余,足见其古文字学功力之深,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他的弟子遍及津门:周与九、孙秉箴、朱寿松、齐治源、杨鲁安等皆有建树。其子王强儒治印也有乃父遗风。

关注“忆津阁”微信公众号(上图),回复“我要试用”就能获得妙众堂黑豆茸试用装(20g),天津地区可以自取,天津以及外地看官需要邮寄的需自付邮费。赶紧关注哦!就这么简单!!

印坛趣话(一)|甲骨文入印第一人在天津

你还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加入黑豆茸试用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