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 | 女游客被打怎么“火”的?丽江该反思什么?

 【点石成金】 2017-02-11

 政 法 领 域 舆 情  看 法 制 网 舆 情 


丽江

“女游客被打”

事件


1月24日,微博网民“@琳哒是我”爆料了自己2016年11月在云南丽江游玩被殴打致面部毁容的经历,并提出警方拒让其做伤情鉴定、未告知案件进展等质疑,当晚即引爆网络。

 

25日、27日,丽江警方先后两次发布官方通报予以回应,但因内容疏漏、不具针对性,导致舆情未能有效平息。

 

事发3个月后,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仍在发酵。2月9日晚间,丽江市古城区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目前,6名涉案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梳理舆情发酵过程,解析事件持续发酵的原因,点评警方应对得失,以供参考。



 为什么“”了?



事件自带热门新闻要素

事件发生在诸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丽江,地域本身就自带热度。而当事人又选择将发生于11月份的事件,在春节长假临近、丽江进入旅游旺季这一时间段曝光,“旅游被打”“女子毁容”“警方不作为”等热闻标签叠加,迅速引爆舆论。


尤其是已经去过或即将要去云南、丽江或其他热门景点旅游的网民群体,非常容易将自我代入,因移情效应和共情心理产生担忧,进而同情当事人遭遇,与其一同发泄对执法部门的不满。


当事人自述增强号召力

本案例中,当事人通过发微博、接受采访等途径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让大家看到其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后,再遭警方信息披露不足的不公正经历,招致舆论对“警方包庇当地人、不作为的观点产生认同,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号召力。


1月24日晚至25日上午,在诸多网民、网络大V及各类营销账号的“帮助”下,其在丽江被打毁容的微博话题成功占据微博热搜榜单第一名。


此后,无论是丽江警方的两次情况通报,还是微博网民“@追梦少女乔”呛声,当事人均通过微博予以回应、反击。


警方主动联系当事人,上门做法医初检等回应舆论和民意的行为,反被多数网民认为是“不闹不办理”,最终让“报警不如发微博”的抱怨变成“现实”,令警方陷入被动局面。


舆论搭车促舆情韧性延长

截至2月6日,距舆情爆发已近两周,虽然经历春节长假及宁波老虎咬人等社会热点新闻的冲击,但围绕女子丽江被殴毁容事件的讨论却并未消减。


这一方面与事件本身的性质及未有最终侦办结果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事件发生后诸多搭车舆情事件的曝光有关。


如1月25日有网民曝出演员张若昀及其父亲曾在丽江被围殴;1月26日,“@河北新闻哥”称石家庄小伙2015年在丽江面部被砍骨裂;2月2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发微博质疑丽江收古城维护费;2月4日又有网民微博爆料“游客在丽江一餐厅催饭遭殴打”;2月6日,网曝大理一客栈老板猥亵女客人事件。有关云南、丽江的负面频频曝出,地域形象受损严重。



 分析师释疑 


1. 为何在事发两个月后,当事人选择网络曝光?

——对当事人知情权重视不足

 

事发于2016年11月11日,“@琳哒是我”首次发帖时间在2017年1月23日,中间相隔两个多月,这说明当事人开始时并未质疑警方办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自身案件调查进展不知情,屡屡要求做伤情鉴定遭到拒绝,再加之打人者“不怕警察”的威胁,使得当事人本就因受到暴力伤害丧失的安全感再度受损,进而采取网络曝光的方式来寻求正义


如果丽江警方在事发后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满足当事人知情权,回应其不解之处,做好释法安抚工作,则可能不会发生网曝事件。这提示政法机关,对暴力事件受害人的创伤心理安抚工作和案情通报工作不容忽视。


2. 为何官方两次通报,舆论质疑声仍此起彼伏?

官方通报与舆论焦点割裂

 

舆情爆发后,丽江市政府、丽江公安机关均表达了高度重视的态度,并表示已组织纪检、法检等相关部门启动执法监督,但官方两次通报均未获得当事人认可,舆论对警方的质疑声音也此起彼伏。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通报内容存在疏漏、缺乏针对性,二次通报则缺乏细节。两次通报对事件起因、定性、调查进展、伤情鉴定等舆论关注焦点问题的回应未包含释法答疑内容,使得网民觉得事件前因后果及警方的作为始终如迷雾般看不清、道不明。


官方通报与舆论关注焦点的割裂,使得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当事人手中,有利于警方的理性评论也被认为是“洗地”行为,导致舆情持续发酵。


3. 如何防范后续舆情反复?

——及时公布案件后续进展

 

2月11日,丽江警方将对当事人进行伤情鉴定。鉴定结果直接决定案件定性、对犯罪嫌疑人需采取的法律手段等关键问题,可谓影响舆情走向的关键节点。


建议相关部门在做好实体处置工作的同时,重视并加强舆情监测工作,提前对可能引发次生舆情的风险点进行研判并制定处置预案。


而这一系列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积极主动向公众公布案件后续调查进展,并及时主动回应舆论疑点。


4. 如何维护丽江城市及官方形象?

——长期联动引导 消除舆论误解

 

丽江的城市形象、丽江政府部门尤其是警方的形象在此次事件中受损,若再有同类事件或涉丽江旅游业负面事件曝光,女子被殴毁容事件不可避免会被反复提及。


修复受损的形象还需当地各个职能单位共同努力恢复。对政法单位而言,除实体工作中增强对社会治安事件的处置力度外,还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资源进行长期引导,展示警方在维护城市安全、保障公众权利等方面的作为。



分析师:李倩

编辑:钟杏梅 李思明

法制网舆情中心

法治舆情服务权威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