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艺术·家 |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白墙黛瓦, 淡墨轻岚, 旧时寻常巷陌间, 绿水轻舟已惘然。 这是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 可惜当今中国城乡差距拉大, 为了改善居住与生活环境, 人们争相挤进大城市, 村庄民居自然年久失修、萧条没落。 场口镇东梓关 这个坐落在富春江边的古村落, 过去虽是富阳往杭州的水路必经之地, 如今却因陆路交通发达,水运萧条, 村庄没落,为谋生计, 年轻人相继“出走”, 更进一步加剧了村庄衰落的现实。 等到村民赚了钱, 陆续回村打算重建老宅, 村里却要统一规划安置, 不允许自行改动老宅。 这一“耽搁”就是近10年时间, 直到最近建筑设计师孟凡浩 在微博放出东梓关村的一组照片, 人们彻底被惊艳。 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 就这样如童话般走进了现实。 看似江南水乡的风貌 却又充满着现代气质, 这不禁让众多网友好奇发问: 这是别墅还是民宿? 建筑师的回答却令人震惊: 这既不是别墅,更不是民宿, 仅仅是农民的回迁安置房。 原来随着保护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推进,一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被确权回购收储,统一代建46户安置房。 村民只需补与原来住房的面积差,每平1376元。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他们找到了以37岁的设计师孟凡浩为首的建筑设计团队。 但这却让设计师犯了难, 之前一直以高端豪宅设计见长的团队, 如何应对一批农民回迁安置房? 为了搞清楚村民的诉求, 他们与村民开了3次座谈会, 发放调查问卷, 最后才得出要如何设计的结论。 “其实村民的眼光,也不是说房子有多漂亮,美学上有多好,它不是的。 第一,你这房子实惠,性价比高;第二个就是功能设置一定要符合他的生活方式,不能说你弄的又是咖啡厅,又是红酒吧,这跟他的生活就脱离了···” 在走访调研中,设计团队还发现:多数农民还保留着在院中洗衣服,用土灶做饭的生活方式。 团队因此决定用设计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建筑师的想法强加于使用者。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创造适合他们的饮食起居空间,比什么都重要! 从农民的真实需求出发,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采集信息, 再结合各户的年龄结构, 找出村民的共性需求, 最后遵循当地 “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进入”的习俗。 前院开敞, 内院静谧, 后院私密, 一个“公共-半公共-私密” 的空间序列由此确立。 同时还兼顾村民对自宅“独立性”的需求, 户与户之间完全独立, 不共用一堵墙, 间距在1.6—3.2米之间不等。 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后, 建筑师孟凡浩才考虑 如何让这古村既保留江南民居的神韵, 又体现出现代的美感和创意, 他第一个想到了画家吴冠中。 色调是白墙绿瓦, 中间有一些灰色系的砖, 都是老色调的基底给我们的感觉。 压顶的线条, 像极了吴冠中的画, 都很抽象, 没有具象的符号。 但你一看它就是江南的, 因为屋顶这种曲线、线条, 才能勾勒出江南的俊秀。 在虚实关系的营造上, 外墙以实面为主, 朝向院落的界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 既保证了采光需要, 又能形成内向感。 实墙上的方窗与延续进每家每户的木质感格栅,在虚实之间完成了对“外实内虚”这一传统建筑界面特质的现代转换。 为了唤醒村民的记忆,设计团队还特意在村落中心迁移了一幢老房子,作为乡村图书馆。 而且还在村口设计了一个公共敞开的村民活动中心,用于乡村展览及交流活动,希望未来这里出现动静皆有,老少皆宜,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成为整个村落的活力源。 从设计到竣工, 整整两年时间, 曲折艰辛, 失控中的坚持, 只有设计团队知道。 但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为崭新形象的东梓关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到周末,城里的人就会特意跑来,看这些村里的房子。 既有自然资源,又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新造的房子,让村里的人气慢慢火了。 就在不久前,在全国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名单中,场口镇东梓关村杭派民居还被评为二等优秀实例。 郁达夫曾言: 美丽乡村,设计先行。 用现代手法转换传统要素, 塑造传统民居的意境与神韵, 或许这不失为当下中国 乡村民居改造的美好之路。 图片、资料源自gad绿城设计、网络, 艺非凡编辑整理 50年匠心手工皂
艺 非 凡 | 极 致 生 活 方 式 发 现 者 |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艺非凡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点击一下,艺非凡招贤纳士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