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时,老师说,“带了他”要是小于零,本题作业“无解”。 关于《红楼梦》八十回后文,很多问题,经过上百年的猜解,总有一部分能猜对一些,比如最典型的,妙玉结局、遭到抄家、甚至早期还有人猜到了薛宝钗嫁给贾雨村。 但是,有些问题,就是“无解”的。 比如大家都猜宝玉会做和尚,小说里也出现两次伏笔,大家都很熟悉下面两个段子:
【文本1】那林黛玉本不曾哭,听见宝玉来,由不得伤了心,止不住滚下泪来。宝玉笑着走近床来,道:“妹妹身上可大好了?”林黛玉只顾拭泪,并不答应。宝玉因便挨在床沿上坐了,一面笑道:“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倒象是咱们又拌了嘴的似的。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不如这会子,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林黛玉心里原是再不理宝玉的,这会子见宝玉说别叫人知道他们拌了嘴就生分了似的这一句话,又可见得比人原亲近,因又掌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红楼梦》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这里贾宝玉明确说了,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这伏笔共识,基本没有疑问。 【文本2】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宝玉道:“你何苦来替他招骂名儿。饶这么着,还有人说闲话,还搁的住你来说他。”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得,知道是他点前儿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石头记》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吴祖本的宝玉出家情节其实也不离奇,却恰恰甩开程高本n条大街。 大致讲到,宝玉终于决定出家,不料,正如前八十回作者对佛门丑恶揭露一样,宝玉经历的和尚生活,就是坑蒙拐骗,盗窃奸淫,这与他理想中佛门清净相去甚远,所以,趁着机会逃出寺庙,这是他“第一次”做了和尚,也真正感悟了一些地方僧侣的本质。然而离开寺庙,宝玉纨绔子弟出身,不谙稼穑,不懂经营,在复杂的社会中,没有生存的空间。尽管后来有人接济与帮助,但终不能养活自己。因此他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就是灵机一动,穿着僧袍到处“化缘”糊弄。这才是他“第二次”做了和尚。 当然这是一个假和尚,纯粹是为骗些汤食苟延残喘。然而作者继续深化主题,把明末清初,清人为清理“龙脉”,对那些逃遁在寺庙道观的朱家人斩尽杀绝事件引入作品,营造了各种来路不明和尚都被残酷处决的氛围,这样,贾宝玉目睹危险,自己连和尚都是假的,就更不能说清身世,为了不至于被无辜杀害,他从此连假和尚都做不得, 这样也使得做这顺利成章把宝玉逼到街头,“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然而出人意料,作者在宝玉流浪中,把小说的主题高度以意外方式再次拉高——在戎羌统治的国度,读书从仕,那是给戎羌卖命,农耕商贾,要给戎羌赋敛,只要在社会中有一个像样的角色,都是为戎羌直接或间接服务,如果不能把鞑虏 吴祖本的构思,就是宝玉出家又逃出,再做一次假和尚,照应了前文伏笔,然而这样看去简单的情节,如果不是原著作者构思,作者以外任何读者对这样结局都是无解的,这也是吴祖本无法作假的一个线索。 吴祖本不是空穴来风,不管怎样心情,还是建议网友耐心读一遍,尤其只相信前八十回的读者,更要用心读一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