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故事︱龙翔老底子为什么叫炉头,你知道吗?

 头戴菊花唱大戏 2017-02-12

龙翔街道新城镇航拍图


  不少桐乡人还习惯称龙翔街道为“炉头”,其实,说起炉头这个地名,大家自然会想起炉头的冶铸业。杭嘉湖地区多水,传说炉头这个地方,曾经柞树成林,故名“柞溪”。而“炉头”这个地名的由来,则与一个名叫沈东溪的人有关。

 

  炉头的冶铸业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铁匠沈东溪率七个儿子在炉头设冶坊。嘉靖丙辰年间,倭寇入侵,曾几次侵扰桐乡一带,并围困桐乡县城四十多天。沈东溪向守城官兵献计,在城头用铁汁浇泼攻城倭寇,致其大败,一时传为佳话。


 

  据说沈东溪信佛教,喜喝酒,爱弈棋,闲时常和县城凤鸣寺方丈对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屡屡侵扰桐乡一带,沈东溪便将柞溪的冶铸工场搬进桐乡县城,在凤鸣寺外面一方空地上设炉继续冶铸。嘉靖三十五年,倭寇攻占嘉兴并围住桐乡县城四十多天,其时浙江巡抚阮鹗正好到桐乡巡察,也被围在桐乡城中。因桐乡城中兵少,阮鹗和守将无法退敌,沈东溪却说他有退敌计策,阮鹗便带了礼物上门求计。


  沈东溪道:“现在城中守军不多,而守城的必备之物箭弩更是缺少,如果倭寇加紧攻城,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坚持的。”


  阮鹗道:“先生既然知道原因,想来必有退敌之策?”


  沈东溪道:“倭寇人多,每天天黑以后便攻城,我们可以收集全城的铁器,再在城头架起铁镬,将铁器熔成铁汁,等倭寇攻城之时,用铁汁浇泼!”


  阮鹗听了,认为此计可行,当即下令收集全城铁器,聚于城头,再架起铁镬,将铁器熔化成汁。天黑时,倭寇果然开始攻城,于是,冶工协助守城军士,居高临下,用铁汁浇泼,黑夜之中,但见火红的铁汁凌空泼下,闪闪点点,攻城的倭寇一旦被泼中,不死即伤。


  倭寇没想到被围了四十多天的桐乡县城竟然还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更搞不清楚这些凌空泼下的细小“火珠”是什么东西,眼见得伤亡惨重,只得狼狈溃退,桐乡县城得以保存。


  倭寇溃退后,浙江巡抚阮鹗手书“退寇全城”四字,制匾悬挂在沈东溪家大门上,又授沈东溪为百户,但沈东溪恳辞不受。


  沈东溪故世后,乡人把他的牌位供于皂林宗礼祠,后又移到县城忠义祠,当地百姓还尊称他为“飞火将军”。


  沈东溪的后人继承冶铸业,在柞溪开设沈冶昌冶坊,以铸铁镬驰名。四百多年来,因柞溪多化铁炉,所以也被称为“炉溪”,清人陈沄曾有《棹歌》吟道:“家住炉溪曲水前,铸金成斧旧相传。沿塘时有商船泊,夜半惊看火烛天。”后来此地便改称“炉头”,此名一直沿用到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炉头改为龙翔街道。


为小布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