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 国家动乱之根源

 FLX心有多大 2017-02-12

今君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党,其寡力者藉外权


鸣原堂团队作品

文:姜柄匡


本文之历史故事原由潇湘学子引用撰写题为【读《资治通鉴》告诉我们:长沙不适合建如此大规模的基督教主题公园!】,由于支持毛而被举报,此文已不能查阅,但是此文所引用之历史故事则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为鉴,应潇湘学子之邀,特作此文!



 

《资治通鉴》原文:

 

韩宣惠王欲两用公仲公叔为政,问于缪留对曰:“不可,用六卿而国分;齐简公陈成子阚止而见杀;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君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君之国危矣。

 

简单解读:


韩国的宣惠王准备同时重用公仲公叔为政,问缪留缪留说:当年晋国的分裂主要是因为重用六卿,六卿权势越来越大,最后演变成了韩魏赵三家分晋;齐简公同时重陈成子阚止而被杀害;犀首张仪而黄河以西的土地被秦国夺去。如果君王同时重用两位大臣,双方定会互相不服,处于优势的就会造成朝中群臣马首是瞻,处于劣势的就可能会往外借助势力,进一步恶化的话,在朝中树立党羽的就会因为权势过大而萌生骄傲,骄傲则君危,而借助外国力量的则很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国家,造成民众生活不安,内忧外患,上下不同心,外部力量如果乘虚而入,那么这个国家很有可能会灭亡。



历史启示


《资治通鉴》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团体,如果同时重用两人而没有主次,则会产生争夺而混乱。《周易-系辞》开篇便提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商君书-定分篇》也有类似道理提到要定名分,而《资治通鉴》开篇始于三家分晋,提出周天子自坏礼。


关于《商君书-定分篇》提到的定分,潇湘学子在前文未作具体解释,文章分享出去后,有读者说“听到《商君书》就觉得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我来介绍下定分的道理:一只野外的兔子,很多人去追捕,一旦某位猎人捉住了,其他猎人就会不在追捕了,因为已经归属于该猎人了;市场上那么多兔子,没见大家去追捕,其道理就告诉我们早定名分可安众人之心,这就是《商君书》里定分之道。


这告诉我们:有差别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权力面前更需要有差别,才能有效构建一个稳定的行政体系。或许与中国最早的周公建周朝的尊卑礼制有关吧,又或许是因为人类本性所注定的。



潇湘学子在前文中还引用了下面一则历史故事,现略作分析:


《资治通鉴》原文

 

卫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又爱泄姬,重如耳,而恐其因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妃以偶泄姬,曰:以是相参也

 

引用《资治通鉴》此段内容,似乎有点不适合在此文出现,因与前面道理有类似之处,故而引用。此段主要是一种权谋与驭人之术,在《资治通鉴》周纪有提到“权谋立而亡”。为什么“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里有句原话可以做解释:


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析,分也,离也。〕


这里也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不要用权谋与诈骗之术,人一旦被骗过一次就会一辈子防这你,试问您的权谋诈术还能有多大效果呢?能得到多大效益呢?相反坦诚之人,大家更愿意与之相处,进而能获得更多资源与帮助,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成功。



在此,不打算对国家动乱之众多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因为潇湘学子正在主持团队【携手共究王朝兴亡之大道(含链接)】之“战国七雄兴亡原因具体分析”,此文将针对战国时期七个主要国家兴亡涉及的众多因素作总结性分析,以期后面的系列探究活动。文章写得有点乱,主要是对潇湘学子上文引用的两段历史故事重新为大家解读,大家期待后面佳作奉上吧,嘿嘿!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与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