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商鞅,又名卫鞅、公孙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可以说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其于公元前359年在秦国推行的商鞅变法更是被视为一次成功的改革,使秦国通过二十年的时间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秦国在一百多年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次变法:在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方式、度量衡制度、民风民俗等,制定并推行了严酷的法律;在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在军事上,秦国开始尝试对外开疆拓土,积极参与到与中原各国的军事互动,商鞅更是亲自率领军队收复了河西之地。商鞅可以说为秦国的强大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但其个人和家族的结局却很凄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王即位,商鞅被诬陷谋反,在举兵抵抗时被杀;后尸身被带回咸阳,在首都车裂示众,其全家也被灭族。然而,商鞅虽落下了凄惨的结局,但其所立的新法却并未废除,仍然被推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商鞅这位著名人物的得失概括为16个字:“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案例】 赵良在商鞅被杀五个月前对商鞅进言笼络人心和隐退,未被采纳 资治通鉴原文(第二卷,周记二):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译文:当初,商鞅在秦国做相国时,制定法律极为严酷,曾经亲临渭河处决犯人七百余人(因在农忙期间私斗),整个渭河的水都被染红了。他做了十年的秦国相国,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恨。有一次,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和之前秦穆公时代的著名相国五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呢?”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说出我的心里话,但是不要被治罪,可以吗?”商鞅说:“答应你。” 赵良说:“五大夫百里奚,原来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一个卑微的放牛郎,提拔为万人之上的相国,在秦国无人可及。他在秦国执政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带兵去拯救楚国。他做相国的时候,劳累了也不乘车,天热了也不打伞。他在秦国出行的时候,没有很庞大的车队,也没有武装森严的守卫部队护卫。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伤心的流泪,小孩不在唱歌,连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米的曲子,以遵守葬礼。现在再看您,您当初依靠结交主上宠幸的大臣景监为进身之途;等到执政以后,就凌辱践踏贵族、残害百姓。公子虔因反对变法被挖掉鼻梁已经有八年没出门了(公子虔是秦献公的儿子,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和心腹)。您又杀了祝欢,给公孙贾处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这几件事,可算不上得人心。您每次出行,后面尾随大批车辆甲士,很多身强力壮的卫士层层护卫,持矛挥戟的武士在旁边来回穿行。这些护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对不会出行。《尚书》说:'依靠仁德的人昌盛,依靠暴力的人灭亡。’这几样事情,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现在所处的危险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您还在贪恋繁华的地方和富裕,在秦国独断专行,积攒百姓的怨恨。一旦现在的秦孝公有什么三长两短,秦国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 【思考】 商鞅的能力不可谓不强,但下场却不能够再凄惨;干事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问题的方法。 商鞅为秦国立下了卓越功绩,但最终却被新君王处以了极刑;他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权贵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得罪了太子,这个太子后来继承了王位),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严格的法律和残酷的执法过程,同样激怒了很多百姓,导致在被诬陷谋反时无法得到群众的拥护(因百姓农忙时节私斗,从重处罚杀了七百多人;百姓原来说变法不好,后来见到效果以后又说变法好,商鞅认为这些人是前后不一的小人,把他们全都流放等)。最终商鞅在被诬陷谋反之初想逃走时,无人敢收留和帮助他,无奈被迫招募门人起兵,最终被杀。 在工作中,我们无疑需要商鞅的变法精神,有魄力、干实事,推动公司和组织走向更好;但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规避商鞅简单、粗暴、严苛的短板,千万不能以干事为理由失去人心,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
|
来自: mynoteboo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