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大秦中兴的创业者孝公渠梁撒手人寰了。 其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 惠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 文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从谥号上来看,不论是个人品格还是执政风格,嬴驷都是一个优秀的国君。 但这样优秀的国君,却整死了秦国第一大功臣——商鞅。 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么说的。 起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时,制订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一次,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谁更高明?” 赵良坦言:
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大难临头了。 孝公一死,公子虔的门人就指控商君要谋反,便派官吏前去捕捉他。 商君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 商君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国。 秦国军队向商君进攻,将他抓住,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 多 · 说 · 一 · 些 · 司马公讳莫如深地讲述了商鞅之死,并没有对此进行评价。我猜想,作为臣子,他在通过此事教导皇帝时,内心应该是无比纠结的。 商鞅之死是历史规律,也有其政治必然性。毋宁说,商鞅不死,秦国崛起将功亏一篑。 但作为臣子,怎么能鼓励皇帝杀有功之臣呢?或者说,司马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商鞅呢? 根据前文,有人会说,商鞅曾经狠狠地得罪了嬴驷,他是被报复。 但通过嬴驷的生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一个开明的君主,怎么会因为私事而耽误国事呢?如果他是这样一个蠢材,大秦绝对会灭亡在他的手里。 因此,通过司马公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商鞅之死,有环境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 从环境原因上来说,当时的秦国,正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鞅的法度已经深入骨髓,而法家对秦国再没有贡献的潜力。 同时,当时的秦国急缺的是经济、外交方面的突破和进展。法家在这个领域并不专业。因此,秦国亟需一个相关领域的人才接替商鞅的位置。 但如果仅是这个环境原因,商鞅还不至于死。可以退休嘛。 问题就出在商鞅不愿意退休。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聪明一世的商鞅,却利令智昏,贪恋权力和富贵,不愿意将他打拼一生搏来的位高权重拱手让人。 一旦惠文王单方面终止合约,可能遭到商鞅极大的反弹。所以商鞅必须死。 那么问题就发展到,商鞅是个可以轻易杀掉的人么? 这个时候,商鞅就为惠文王提供了满意的答案:可以。 上到贵族,下到百姓,大多数人都痛恨商鞅的严苛法度。他们有的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有的亲人因触犯法度被杀。他们都盼着商鞅死呢! 而商鞅呢?随着功勋的积累,他也越发地骄横,俨然已经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霸,却还躺在功劳簿上,赞叹自己横溢的才华。 因此,摆在惠文王面前的,既有杀死商鞅的必要条件(秦国需要),又有杀死商鞅的充分条件(民心所向)。作为一个开明的君主,哪怕商鞅是他亲爹,也必须杀了。 因此,商鞅就这样断送了自己和一家老小的性命。 而这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商鞅死了,他的法度仍然被秦国大力执行。 正如莱布尼茨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秦国需要商鞅的法律,但惠文王时期的商鞅,早已不是孝公时期那个秦国需要的商鞅了。 秦国欢迎带来法律、提升国力的商鞅,也必须消灭尸位素餐、强霸权力的商鞅。 这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商鞅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能力多强功劳多大,如果不懂急流勇退,则会遭遇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