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统一理论(上)__陈晓云

 私有资料 2017-02-12

大统一理论(上)

(2009-03-31 21:30:05)

                                       内容简介

      

      本文章指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错误并提出新的观点;点明量子理论的2个错误(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则)。然后,提出自己的时空观以及我所理解的相对论(我提出新的相对论)。接着提出统一场理论,也就是说宇宙中电磁作用力`引力`强作用力(使原子核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原子在放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其实都属于磁场作用力,即任何磁性物体两两之间彼此通过大量矢量的磁子交流互换而产生的作用力,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交互磁场作用力。交互磁场力指任何两个彼此独立磁场的物体在相应的一定距离之间通过大量矢量的磁子交流互换而产生的作用力(做个形象生动比喻,交互磁场力就像两个独立国家的关系一样),可以表现为引力`斥力或使物体旋转等性质,例如太阳和地球,磁铁之间,分子之间,或电子和原子核等等,某一情况表现为物体旋转,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在外力作用下表现为相对静止。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F=GMm/r^2和库仑定律F=KQ1Q2/r^2的公式相似,其实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都属于交互磁场作用力,道理相似,只不过万有引力定律是面对普通物体(比如石头之类没有什么磁性的物体);而库仑定律是面对特殊物体(比如磁铁`电子或质子之类特殊物质),磁铁和磁铁之间的引力或斥力根本不能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那是很明显的事情! 交互磁场作用力可以合理解释行星绕太阳或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等情况,还合理解释了为什么陨石坑几乎都在月球背面的情况以及小行星带里那些众多小行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原因。其实,交互磁场作用力可以合理解释的现象还有非常多,比如物体的压缩(斥力)或伸缩(引力)以及磁铁的情况等等。

      第二类是向心理想磁场作用力。向心理想磁场作用力指一个相对非常大的物体和在该物体的向心理想磁场内的另一个相对非常小的物体之间通过大量矢量的磁子交流互换而产生的作用力(做个形象生动比喻,向心理想磁场力就像大国与其势力范围内附属国关系相似),在大的天体上称为重力,可以合理解释地球`火星和太阳等不小的天体以及水珠等等为什么会呈现球形,并可以合理解释地球的板块移动以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最后,本人提出由经典物理`我所理解的相对论(我提出新的相对论)和统一场理论以及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另说明,不是现今人们认识的狭隘动能)构成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是指不管是宏观,普通,还是微观都适用的理论,而4种作用力肯定都是统一的,再着整个宇宙存在能以任意一点为原点并且X轴正方向可以指向任意方向的绝对静止的空间坐标系,任何相对坐标系中的空间位置都可以根据前者进行测量(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三维的绝对空间并且万物在其中演化);而且整个宇宙存在唯一一个绝对的时间坐标系,任何其他坐标系中的时刻都可以根据前者进行测量(绝对时间)。

  
                               目录
               内容简介……………………………………………(0)
                 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错误…………………… (1)
(一) 狭义相对论的错误…………………… (1)
(二) 广义相对论的错误…………………… (9)
                 二`量子理论的2个错误…………………………… (16)
(一) 量子理论的第一个错误-波粒二象性………(16)
(二) 量子理论的第二个错误-测不准原理………(17)
                 三`时间  …………………………………………………(17)
                 四`空间………………………………………………… (22)
(一) 绝对空间……………………………………  (22)
(二) 相对空间…………………………………… (23)
               五`我所理解的相对论…………………………………… (24)
                 六`统一场理论 …………………………………………… (26)
                  七`大统一理论………………………………………… (32)
                  八`稳态宇宙……………………………………………  (33)
                  后记……………………………………………………    (33)


                                  大统一理论
 
                       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错误
 
                      (一)狭义相对论的错误
 
     为什么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我们先来做两个简单的实验,假设有A`B`C三个精确时钟(指地面正常情况下),A受磁场影响非常小,B受磁场影响比较大,C受磁场影响非常大,那么第一个实验是把A`B`C并列放在桌子上,然后分别拿来一个同样拇指大小的磁铁靠近它们,当然也可以拿其中一个拇指大小的磁铁分别靠近它们,得到结论是A没有受多大影响,B慢了下来,C停止了;第二个实验是把A`B`C并列放在飞机里某个平整的地方,并固定下来,然后飞机带着它们飞行,若能匀速最好,飞得越快越远,效果越明显,结论是A受影响最小,B受影响较大,而C受影响最大,当跟地面的精确时钟相比,它们指示的时间都慢了一些下来,A指示的时间慢了最少,B指示的时间慢了较多,C指示的时间慢了最多。当然,为了减少时钟受飞机加速或减速的影响,可以等飞机起飞并加速到一定程度而做匀速直线飞行后,把飞机里A`B`C三个时钟指示的时间调整到一样,然后等飞机做匀速直线飞行数小时后,察看一下A`B`C三个时钟指示的时间,可以观测到A`B`C指示的时间都不一样,A指示的时间最快,B指示的时间在A和C之间,C指示的时间最慢。从上面两个实验可以看出,时钟受到磁场的影响而变得不准确。第一个实验显示时钟受到磁场强度的影响,由于时钟是在地球表面制造的,当然是以地球表面的磁场强度为准,而地球表面的磁场强度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方也不一样,只是差别并不是太大,所以准确地说,时钟是以地球表面制造地方的磁场强度和调整时钟相对准确的参考物为准。因此,造成这样的现象,同样时钟放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方,等过一段时间,而时间越长越明显,同样时钟指示的时间有差异,磁场强度越大的地方越慢,相反越快,由于海拔越高,磁场强度越小,同样时钟指示的时间越快。第二个实验显示,时钟受到该时钟割裂磁场的速度和该磁场的磁场强度所影响,磁场强度越大,两样时钟指示的时间越慢,相反越快;而时钟割裂磁场的速度就繁杂了,除了大小以外,还和方向有关。假设有一个理想磁场,磁场强度跟地球表面一样,就是物体在该理想磁场里静止时加速度为g,当时钟飞行方向与该理想磁场方向的夹角A大于或等于90o时,该时钟飞得越快,显示时间越慢,若速度大小相等,那么当A等于180o时,该时钟显示时间最慢。当A小于90o时,必然存在相对于该时钟的唯一夹角B,0<B<90o。使得该时钟沿着与该理想磁场方向夹角为B飞行时,显示时间与该时钟在该理想磁场里静止时一样;若B<A<90o时。该时钟飞得越快,显示时间越慢;若0<=A<B时,该时钟飞得越快,显示时间越快,但当该时钟在理想磁场方向的分速度V`大于磁子速度C时,相比V`=C,该时钟飞得越快,显示时间越慢。
      如果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膨胀效应是对的话,那么上面两个实验里A`B`C三个精确时钟(指地面正常情况下)反应都应该一样,但事实却不是(这个实验大部分人都可以做,有条件的加上原子钟,没条件的使用普通时钟,爱因斯坦可是使用普通闹钟坐火车实验来证明时间膨胀效应)。这就证明了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膨胀效应是错误的,当然也证明了长度收缩效应和孪生子悖论都是错误的。      

      翻开《细说相对论》P70~P71,可以看到通过想象一个场景来理解伽利略思想的一个例子,而原文例子如下面所述:
           有两们观测者,一个在飞机上,另一个在静止的地面上,而且事先两人都已经把手表指示的时刻调整成完全相同。在某一个时刻,飞机上的观测者坐到了座位上,这时两人都记录下飞机上观测者的位置。然后,飞机上的观测者起身走过几排座位去看一个朋友,交谈了几分钟后返回到自己的座位。飞机上的观测者会认为,她回到了几分钟之前已经记录过的那个位置。然而,地面上的观测者会有不同意见,因为飞机是相对地面以每小时几十万米的速度运动!对于飞机上的观测者而言,当她回到原来的座位时,她也就回到了第一次观测时的位置;但是如果以地面作为参考坐标系,地面上的观测者会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飞机的那个座位已经随着飞机的运动向前运动了几万米,也就是第一桨和第二次观测到的位置相距了几万米。
      这个例子有问题,为什么?因为问题在于跟挂羊头卖狗肉`张冠李戴或100人民币当做100美金所犯错误的道理一样。观测者的位置跟参考坐标系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两位观测者,不管是飞机上的观测者,还是地面上的观测者回到原来的座位时,她也就回到了第一次观测时的位置;如果以地面作为参考坐标系,在这个过程中飞机的那个座位已经随着飞机的运动向前运动了几万米,也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观测到的位置相距了几万米。这个例子说明了任何空间位置都是相对于观测者所使用的参考坐标系而言的。
      接着翻开《细说相对论》P74-P75,可以看到相对的火车例子,那是爱因斯坦设计的一个思想实验,原文如下:
            完全相同的事件,一位观测者认为是同步事件,而另一位观测者则认为它们不是同时发生的。想象一列火车,一位观测者处在火车正中间的一节车厢里,而另外一位观测者在地面上。在某个特定时刻,两位观测者面对面地把各自的手表调整到相同的时刻。这时火车正在快速的驶过,两人挥手致意。同时,火车上的两盏灯亮了。其中一盏照在火车的车头部分,并在地面上相同的位置留下投影;另一盏照在火车的车尾部分,也在地面上相同的位置留下投影。两位观测者记录下这些事件。在同一时刻,地面上的观测者观察到火车灯光在地面上的两个投影。通过测量两个投影的相互距离,他发现自己恰巧位于它们连线的中点上。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所以该观测者推断这两个投影是同时发生的事件。换而言之,因为两个投影发出的光运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两者的信号同时到达他所在的位置。然而,火车上的观测者则得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由于站在火车的中部,来自火车车头部分的光与来自火车尾部分的光要运动相同的距离才能到达她所在的位置。然而,她首先看到的是火车车头部分的光,稍后才看到了火车车尾部分的光。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并且两束光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她推断火车车头部位的灯先亮,然后才是火车车尾部位的灯亮。
      这个相对的火车例子犯了同样的错误,跟挂羊头卖狗`张冠李戴或100人民币当做100美金所犯错误的道理一样。为什么?国为进入两位观测者眼睛里的光线,是火车灯光先通过车头或车尾再和空气中的微粒反射过来的。而爱因斯坦误以为火车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光线是火车灯光直射过来的,至于地面上的观测者观察到火车灯光在地面上的两个投影,进入眼睛的肯定不是火车灯光直射过来的光线。这是爱因斯坦为什么会犯错的原因了,如果形象一点的话,就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使用双重标准。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相对的火车例子,从这个实验来看,是在天气晴朗并没风的时候做的实验,也就是说空气相对地面是静止的,而火车上的两盏灯在同样条件下发出光的速度大小是一样的,都为C,并且假设火车的速度为V。首先,以地面作为参考坐标系,车头那盏灯发出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
C-V,然后通过车头反射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C,最后通过空气往观测者方向反射过去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C,相对火车上的观测者是C+V;车尾那盏灯发出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C+V,然后通过车尾反射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C,最后通过空气往观测者方向反射过去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C,相对火车上的观测者是C-V。接着,以火车作为参考坐标系,车头那盏灯发出光的速度大小相对火车是C,然后通过车头反射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火车是C,最后通过空气往两位观测者方向反射过去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火车是C+V,相对地面是C;车尾那盏灯发出光的速度大小相对火车是C,然后通过车尾反射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火车是C,最后通过空气往两位观测者方向反射过去的光的速度大小相对火车是C-V,相对地面是C。不管是以地面作为参考坐标系,还是以火车作为参考坐标系,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如果火车上的两盏灯同时亮的话,则地面上的观测者在同一时刻观察到火车灯光在地面上的两个投影,而火车上的观测者会首先观测到来自车头部分的灯光,然后是车尾部分的灯光。而且,相对于两位观测者来说,可以肯定的是最先发生的事件是火车上的观测者观测到来自车头部分的灯光,由于进入地面上的观测者眼睛的光线还要从地面反射过来,因此地面上的观测者在同一时刻观察到火车灯光在地面上的两个投影事件,和火车上的观测者观测到来自车尾部分的灯光事件,它们发生的顺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当然是以火车上的两盏灯同时亮为依据。
      这个相对的火车实验,不仅麻烦,还有缺点,会受到风速的影响,也就是空气移动速度的影响。把这个相对的火车实验稍微改一下,让火车上的两盏灯挂在火车一侧,遥遥相对,并且让两位观测者能直接观测到两盏灯发出的灯光,再做同样的实验,如果火车上的两盏灯同时亮的话,那么发生的顺序是:首先地面上观测者观测到来自车尾部分的灯光,接着火车上的观测者在同一时刻观测到来自车头和车尾部分的灯光,最后地面上的观测者观测到来自车头部分的灯光,最后地面上的观测者观测到来自车头部分的灯光。由于光的速度太快,做这个被改动的相对的火车实验可不容易。
    

那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            我们另做一个实验,假设在地球表面有A物体和B激光固定装置,它们的直线距离是l=30km,发射激光的速度大小相对地面是c=3x10^5km/s,第一种情况,当A相对地面是静止时,B向A方向发射激光,则激光到达A物体时所用的时间t1=l/c=0.0001s;第二种情况,当在同一时刻,A向B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为V。而B向A方向发射激光,则激光到达A物体时所用的时间t2=l/(c+v)<t1=0.0001s,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以A作为参考坐标系,激光相对A的速度是c+v。
 我想大家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那么,我把上面第二种情况,稍微改一下。假设激光到达A时,激光传播的距离为S1,而A运动的距离为S2,那么S1+S2=30km,也就是S1小于30km,S2〉0,又假设在A和B的直线上并且在它们之间,与B的距离为S1,有一个小物体C当然不会影响激光到达A,而且C相对地面是静止的。那么我想问一下::激光到达C所用的时间设为T1,那么T1〈0.0001s,请问激光到达A所用的时间是不是也为T1?以光速恒定论来判断,激光到达A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为T1,因为光传播的距离一样啊。但相对速度就有问题了,激光相对A的速度就大于光速了,那就说明光速恒定论是错误的。

如果激光到达A所用的时间不为T1,那么光速恒定论也是错误的,因为同一束激光传播到同一个地点,只不过遇到在同一地点不同状态的物体罢了。也就是说这个例子说明光速恒定论是错误的!

第二,大家应该都知道过去科学家测光速时,都是相对于地面的,请问有谁测光速实验时使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也就相对地面并使用相对于地面运动物体的参考坐标系?我想没有吧!!!以常理来说,不管谁测光速实验时使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肯定会得出光相对各个参考坐标系的速度!!!!!也就是在任何参考坐标系下光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2束光平行并且在同一个地方并列发射,相对地面速度一样,到另一个地方有一个平板同时垂直于2束光。也就是光传播的距离一样,则2束光传播的时间都一样为t.那么我想问一下,如果2束光互为参考坐标系,那么2束光是不是相对静止? 2束光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根据速度的定义,2束光肯定是相对静止!这个实例也说明光速恒定论是错误的。

   第三,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看星星和站在每分转5圈的圆盘上看星星不一样哪?只不过第一种情况是相对地面而言,也就是以地面为参考坐标系而已;而第二种情况是相对转动的圆盘而言,也就是以圆盘为参考坐标系而已。如果光速不变的话,就是在任何参考坐标系下都一样,那么不管是相对地面还是相对圆盘应该都一样才对!不是吗? 遗憾的事,该情况说明光速恒定论是错误的!
     第四,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实验装置如又图所示,整个装置可绕垂直于竖直轴转动,P是半镀银镜,M1和M2是两反射镜,互相垂直,PM1=PM2固定不变。从光源S发出的光经P分为两束,再经M1、M2反射后到达目镜T处。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假设地球相对于以太沿PM2运行,那么光经PM2来回的时间要长,这两束光在O点相遇时有一定的相位差,因此从T处应该看到这两束光的干涉条纹。 
他把仪器装在十分平稳的大理石上,并让大理石漂浮在水银槽上,可以平稳地转动。他设想:如果让仪器转动900,光通过OM1、OM2的时间差应改变,干涉条纹要发生移动,从实验中测出条纹移动的距离,就可以求出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速度,从而证实以太的存在。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从实验中并没有看到条纹的移动。看来地球的移动对光速并没有影响,即光在地面上沿任何方向传播的速度都相同。 
-----------------------------------------------------------------------------------
其实,那只测出与地面平行的光沿任何方向传播的速度都相同而已,而且都是相对地面而言。根本没使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来测光速,而且也没有测垂直地面的光的速度。可以说这个实验是片面的,根本不能证明光速不变原理。 
     第五,如果对于同一束光并且在同一介质里传播来说,第一种情况是相对地面而言,也就是以地面作为参考坐标系;第二种情况是相对一个运动物体(设该物体是相对地面以3000m/s)而言,也就是以该物体作为参考坐标系;那在2种情况下速度一样吗?有谁使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做实验? 没有!
!!!!!!!!!!!!!!!!!!!!!!!!!!!!!!!!!!!!!!!!!!!!!!!!!!!!!!!!!!!!!!!!!!!!!!!!!!!!!!!!!!!!!!!!!!!!!!!!!!!!
从上面可以知道,光速恒定论(光速在任何参考坐标系下一样)是错误的。 那也就说明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

      至于爱因斯坦用狭义相对论推导的相对论的速度相加(U+V)/(1+UV/C^2)和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M/sqr(1-V^2/C^2)以及E=mc^2都是错误的。
      首先翻开《细说相对论》P84,当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以其中一个物体作为参考坐标系,那么另一物体的速度为U+V,不管U和V的速度是多少都一样,而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U+V)/(1+UV/C^2),在前面已经证明了。
      接着翻开《细说相对论》P86-P87,爱因斯坦关于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观点,其原文如下:
            静止物体的质量被称为“静止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速度的平方除以光速的平方,这就是将速度与质量关联起来的因子。所以如果物体做低速运动,那么其质量的增加量就非常小;然而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那么其质量的增加量就非常巨大。事实上,任何以光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都等于无穷大。物质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关系式如下。如果一个物体的静止质量是M,那么当它的运动速度是V的时候其质量等于M/sqr(1-V^2/C^2),其中C是光传播的速度。
      如果运动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话,那么质量守恒又是什么意思?动量守恒哪?其不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的事。其实,物体的质量跟其运动速度V的大小无关,哪怕V超过光速也一样。如果哪个运动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话,除非该物体吸收了其它物质,比如能量,因为我们在平时嘴里所说的能量,其实是超高速运动的极微小粒子,不管是光子,还是更小的磁子,一样都是物质,都有质量,m光子=2fh/c^2,f为该光子所在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光子的质量随着该光子所在光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至于在1908年,科学家们测量了在真空管中高速运动电子的质量,结果显示,运动电子质量的增加量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完全一致。这个测量在真空管中高速运动电子的质量的实验,有两个原因使得该实验有缺陷,而不能用来证明爱因斯坦关于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这两个原因是:1`该电子吸收了它以外的物质,比如能量;2`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由于我不知道在1908年科学家们是怎样测量在真空管中高速运动电子的质量,所以无法分辨该实验受到的影响是第一个原因,还是第二个原因,或者两者皆有。不过,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应该是第一个原因才对。那么把该实验改动一下,让该实验在一个封闭以及绝缘性很好的箱子里进行,而需要的电源最好是蓄电池,放在该箱子里,然后进行实验,测量整个箱子,观察其质量有没有增加。如果我猜错的话,是第二个原因,或者两者皆有,那就让电子分别在三个方向,向上`向下并且与地面平行做改动的该实验三次,比较三次实验结果是否一样。如果爱因斯坦关于物体的质量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是对的话,那么做三次该改动的实验结果,质量不仅增加而且都一样。当然,物体的加速或减速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产生误差,但怎么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又接着翻开《细说相对论》P87-P88,相对论中粒子具有的动能,其原文如下:
            一个粒子具有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具体关系式为E=0.5mv^2。这个模型的效果与动量守恒定律一样,当粒子做低速接近光速的时候却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结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只要物体具有的能量增加,那么物体的质量也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速度无限接近光速之后,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无法再增加了,一旦粒子的运动达到了这种情况,任何能量上的增加都会直接导致其质量的增加!假设我们有一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的粒子,当我们对它施加一个外力,作用时间为1秒,那么粒子的能量与质量都会增加一些,我们称这个增加量为m。由于外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的变化乘以其运动速度,所以有下列公式F=mc(其中F是物体所受到的外力,m是质量的增量,c是光传播的速度)。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一个物体的质量跟其运动速度没有关系。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增加的话,除非它吸收了额外的其它物质,比如能量,而能量也有质量,其实是超高速运动粒子的动能,也就是说该物体吸收的其它物质质量大于它少的物质质量。在原文中,外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的变化乘以其运动速度,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假设我们有一个以接近光速c运动的粒子质量M,并吸收了额外的其它物质质量m,也就是增加量为m,并且同时对它施加一个外力F,作用时间为1秒,其加速为a,那么F/(M+m)=a,怎么推论出F=ma?莫名其妙!!!
      再接着翻开《细说相对论》P89,核裂变,其原文如下:
            当然,也有一些质量显著增加的特殊情况。比如一个氦原子的原子核,它包括2个质子与2个中子。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粒子由于受到原子核内巨大的核力而紧紧靠在一起,并且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然而,如果外界提供了足够的能量,那么氦原子核就会分裂成两块碎片,每一块碎片都包含了1个原子与1个中子。这些碎片与氢原子核相似。由于氦原子核内部的核力非常强,所以为了把它分裂成两小块,我们就必须为之提供巨大的能量。当核裂变的实验结束后,比较实验前后总质量的变化可以发现:两小块碎片的质量之和比原来的氦原子核的质量大了足足0.5倍。增加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结果就等于分裂氦原子时外界所提供的能量,爱因斯坦的公式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实际上,分裂氦原子时需要外界所提供的能量为0.5mv^2,而地球的磁场做阻力负功约为0.5mv^2,也就是说分裂氦原子时外界所提供的能量有一半被浪费了。为什么?其原因如下:
      假设有一个理想磁场的磁场强度为B2,而地球表面上的磁场强度为B1,也就是物体在静止时的加速度为g=9.8m/s^2,并设有一个物体质量m在B2磁场里,在外力F作用下,某一时刻速度为V,从静止到速度V,做直线加速运动,外力做的功为E,在磁场方向上移动距离为h,C=3x10^8m/s,则
      当m在与B2垂直方向上,在外力F作用下,从静止到速度V做直线加速运动,外力做的功为E垂直=0.5mv^2+0.5m(V/C)(B2/B1)V^2是使用相对思想获得与B2垂直方向上磁子阻力做的负功。我们所说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其实是该物体对磁子的阻力(详细请看后面我关于磁场的观点)。由于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重力是地球表面上的磁场造成的引力为标准的,故若B2=B1,又由于磁子的速度为C,所以当m
在与B2垂直方向上以C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那m在B2磁场方向对磁子的阻力为mg,而在与B2垂直方向上对磁子的阻力也为mg。也就是说,m在与B2垂直方向上对磁子的阻力随着V的增加而增大,当V=C时,阻力为mg。实际上,V/C是表示被改变运动状态的磁子数量随着V/C的增大而增加。
      当m顺着磁场方向,在外力F作用下,从静止到速度V,做直线加速运动,外力F做的功为E顺=0.5mV^2-mgh(B2/B1)。
      当m逆着磁场方向,在外力F作用下,从静止到速度V,做直线加速运动,外力F做的功为E逆=0.5mV^2+mgh(B2/B1)+0.5m{(C+V)/C}(V/C)(B2/B1)V^2,(C+V)/C表示相对阻力增加,如果在地球表面上称物体的话,m{(C+V)/C}表示相对质量增加,V/C表示被改变的磁子数量随着V/C的增大而增加。其道理就跟轮船(或飞机)推着水(或空气)走一样,而磨擦阻力另算,还有这儿磁子对光的磨擦阻力忽略。
       如果V=C,B2=B1时,则
       E垂直=0.5mv^2+0.5m(V/C)(B2/B1)V^2=mC^2
       E顺=0.5mV^2-mgh(B2/B1)=0.5mC^2-mgh
       E逆=0.5mV^2+mgh(B2/B1)+0.5m{(C+V)/C}(V/C)(B2/B1)V^2=1.5mC^2+mgh
       又假设对m做功为E,使得m在B2=B1理想磁场里分散为无数个等质量的粒子,以速度C均匀地分散射向四面八方,使用对称之和取平均计算法,可以得出E接近于mC^2;如果以m物体为原点,h为半径,成为球形,当以2r为直径,h=r,经过原点,并与B2磁场方向平行,把该球形分成无数个平面圆形,而每个平面圆形又都差不多,为了计算方便,当作把m在B=B1理想磁场里分散为无数个等质量m`的粒子,以速度C,以2r为直径,经过m为原点,并与B2磁场方向平行的任意一个平面圆形,均匀地分散地射向该平面的四周,并设粒子与H2磁场逆方向的夹角为a,则E=0.5mC^2+m`C^2∑(0≤a≤π)(sina)^3+m`C^2(1+cosa)∑(0≤a≤0.5π)(cosa)^3,得出E接近于mC^2(由于条件原因,我没法计算精确,很报歉)。
       大家都知道,在地球表面上根本不是一个理想磁场,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比如根据人们习惯,通常以平行地面方式注入能量,使得在地球表面上做上述实验时,浪费的能量会更多。因此,当在地球表面上做分裂氦原子核裂变的实验时,分裂氦原子时外界所提价的能量有一半被浪费了,而实际上分裂氦原子时需要外界所提供的能量的一半,使得增加的质量乖以光速的平方,这个结果就等于分裂氦原子时外界所提供的能量。反过来,当两个氢原子核发生碰撞并再次合成为一个氦原子核的时候,释放能量为0.5mC^2,而地球磁场做负功小于0.25mC^2。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怎样利用核能来发电,其最大利用率大于0.25mC^2,却不超过0.5mC^2。
                                    (二)广义相对论的错误
 
 
 
       请翻开《细说相对论》P140-P141,太空深处的太空舱和爱因斯坦的等价原则,其原文如下:
               在1907年,爱因斯坦就开始考虑改造牛顿的引力理论,以便把它们纳入相对论的框架。按照习惯,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来考虑这个问题。在该思想实验中,假设在遥远的外太空中存在一个巨大的太空舱,里面有一位观测者。这个太空舱没有受到任何引力场的影响,观测者在其中处于漂浮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爱因斯坦又进一步假设太空舱被一根绳子系住,绳子的另一端则受到一个恒定外力的作用。在这个外力的作用下,太空舱会沿着绳子的方向向下做加速运动。那么,原本处于漂浮状态的观测者会发现他被一种外力拉到了太空舱的底部,并且只能站立在那里。
               这位观测者还可以做各种实验,比如让物体自由下落或者让物体顺着斜面滚落等。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会发现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有一个方向向下的恒定加速度。根据上述现象,观测者会最终得出结论,他所在的空间处于一个引力场的作用范围内。如果观测者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太空舱内,他可能会对太空舱本身并没有下落的现象感到迷惑。但是,一旦发现了那根绳子的存在(外力通过它牵引太空舱),观测者会明白,太空舱实际上是悬挂在绳子上的。
               这位观测者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呢?爱因斯坦认为,不论这位观测者是处于太空舱内还是处于能看到整个系统的太空舱外,他将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换言之,任意一个处于匀加速运动的太空舱(参考坐标系)与处于引力场中的太空舱并没有任何区别。
              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处于加速状态的参考坐标系和处于均匀分布的引力场中的参考坐标系等价。这个思想被称为爱因斯坦的等价原则。爱因斯坦的等价原则断言,参考坐标系是处于加速状态还是位于均匀分布的引力场中,不存在任何方法可以区分上述两种状态。换言之,处于加速状态中的参考坐标系,两者都表现出相同的特性,任何实验结果都无法帮助其中的观测者对它们进行区分。
        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引力场?实际上,爱因斯坦所说的引力场也就是磁场(详细请看后面我关于磁场的讨论)。而且,爱因斯坦的等价原则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处于加速状态的参考坐标系和处于均匀分布的引力场中的参考坐标系根本不等价。为什么?我们回头看一下爱因斯坦提出那个太空深处的太空舱思想实验,目前最少有3种方法可以帮助其中的观测者对它们进行区分。
        第一个方法,在太空舱里做同样加速粒子接近光速实验,并让粒子运动方向与引力方向垂直,由于磁子阻力做负功,故处于均匀分布的引力场中的太空舱里做上述实验时,所消耗的能量会更多。
        第二种方法,在处于匀加速运动的太空舱顶部里面,太空舱顶部物质材料分子间有拉伸现象,而太空舱顶部外面就是被一根绳子系住,绳子的另一端则受到一个怛定外力的作用,至于处于均匀分布的引力场中的太空舱顶部,其物质材料分子间没有有拉伸现象,除非该太空舱顶部外面也是被一根绳子之类拉住,如果是其它情况的话,只要根据物质材料分子间拉伸和压缩现象,就有办法帮助其中的观测者对它们进行区分。
        第三种方法,对于爱因斯坦的等价原则来说是致命的,假设处于匀加速运动的太空舱的加速度为g,而处于均匀分布的引力场中的太空舱里面做物体自由下落实验,在同一时刻,该物体的速度为V,加速度为a,并设均匀分布的引力场足够大,太空舱足够大,而且物体开始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为a=g,那么a=(C-V)g/C,C=3x10^8m/s,当V=0时,a=g,而当V=C时,a=0,也就是说该物体的加速度a随着其速度V的增大而减小,其速度最大为V=C,为什么?因为在均匀分布的引力场(磁场)中做物体自由下落实验,由于众多磁子不停对物体做功,使得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而磁子的速度为C,当物体的速度也为C时,磁子和物体的速度一样,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因而磁子不能对物体继续做功,也就是说物体的最高速度为C,道理就像块轻木头(可浮在水面上)在匀速的水里做自由游泳一样。大家都晓得,当我们把一片树叶经经放在匀速的水面上,如果该树叶只受到水的影响,而没有受到其它东西影响的话,在我们的手松开树叶的一瞬间,该树叶的加速度此时是最大的,然后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该树的速度跟水面速度一样时,就不能再增加了,也就是说树叶跟水面保持相对静止,其加速度为0,那么根据物体自由下落实例中其加速度变化与否,可以帮助其中的观测者对它们进行区分,以目前科技没问题,只不过比较麻烦而已。
      既然爱因斯坦的等价原则是错误的,那么其逆逻辑也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加速运动状态根本不能产生引力所具有的特性,也就是加速运动状态和引力场是两码事。
      请翻开《细说相对论》P142-P143,引力场中光路的弯曲,由于光是超高速运动的微小粒子,而光子也是有质量m光子=2fh/c^2,f为光子所在频率的光,h为普朗克常数,c为3x10^8m/s,而处于引力场中的光线,其光子肯定会受到引力场即磁场的影响,跟在地球表面上做抛物落休运动的道理一样。故如果星体和星系的质量足够巨大,当然能使经过其引力场的光路发生可测量到的弯曲。由于光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这种弯曲程度会非常微小。所以,只有在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观测到这种光路弯曲的现象:一是引力场的场强足够大(产生引力场的物质质量非常大);二是光在引力场中运动的距离足够远。这一点,爱因斯坦没错。对于偏移角度方面,我没计算,不便评价。
       接着请翻开《细说相对论》P145-P146,多普勒效应以及红移和蓝移,其原文如下:
                  红移及其对应的蓝移是天文学上的普遍现象,都是由星体相对于观测者的远离或者靠近运动而引起的,这些现象与声学上的多普勒效十分类似。
                  在多普勒效应中,假设一辆警车相对于观测者是静止的,对于观测者而言,它发出的警报声属于某个固定的特定频率(或者波长)。如果警车从远方正对着观测者驶来,那么在每个音的间隔警车都会靠近一点。由于警车的这种运动,声波会互相叠加,从而使得其波长变短,频率升高。所以,随着警车的逐渐靠近,观测者听到的警报声调也会越来越高。
                  一旦警车从观测者身边驶过,那么,在音的间隔期间,警车都会远离一些。由于组成声波的各个波之间的间隔时间变长,因而声波的波长变长`频率变低,警报声调也就越来越低。
                  光的红移与多普勒效应类似。假设存在一个不断发射某种波长(颜色)的光源,并且它正对着我们移动。由于光源的移动,相对于我们而言,光波的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波长也就相应变小,其在光谱中的位置会向蓝色波段一侧发生偏移,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蓝移。红移则恰恰相反。如果存在一个远离我们运动的光源,相对于我们而言,光波会产生拉伸,从而使得光的波长变长,其在光谱中的位置也会向红色波段一侧发生偏移,这种现象因而被称为红移。
      我们先来看一下声学上的多普勒效应,假设一辆警车相对于观测者是静止的,对于观测者而言,它发出的警报声属于某个固定的特定频率(或者波长),并设该警车与观测者之间的距离为l,那么观测者听到的警报声调跟l的大小有关,而跟警车的运动与否没有多大关系。大家都晓得空气中音速有多快,V音=340m/s,则警车又快到哪儿去?如果警车从远方正对着观测者驶来,并从观测者身边驶过,难道观测者听到的最高警报声调会超过该警车静止在观测者身边发出的最高警报声调?我看未必。也就是说,随着警车的逐渐靠近(或者远离),观测者听到的警报声调也会越来越高(或者越低),但跟警车相对于观测者的靠近或者远离运动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跟警车与观测者之间的距离有关。那是由于声音传播速度要受到其传播介质阻力的影响,传播得越远,受影响越大,其声调也就越低。在同样条件下,如果声音传播介质阻力越大的话,那么隔音效果就越好。
        大多数地球人都晓得,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是两码事,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而光不需要。不过,光的红移和蓝移跟光源的移动与否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多普勒效应根本解释不了光的色散。也就是说,多普勒效应根本不能用来解释光的红移及其对应的蓝移。也就是说,红移及其对应的蓝移是天文学上的普遍现象,但跟星体相对于观测者的远离或者靠近运动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上,光的红移和蓝移都跟光子的质量有关,也可以说跟光的频率或波长有关,前面我说过,m光子=2fh/c^2=2h/(λc),c=rf,λ为波长,f为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c为3x10^8m/s,有以下2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穿过大气层方式光的红移和蓝移,简称穿过式光的红移和蓝移。大家都晓得,当一束光通过任何透明物质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的频率越高或波长越短,则折射现象越严重;相反地,光的频率越低或波长越长,则折射现象越轻微。那是因为光子太小了,这种级别的粒子,正常情况下,光子的质量越大,其体积和磁场都越大;相反地,光子的质量越小,其体积和磁场都越小。也就是说,光子的体积和磁场跟其质量成正比关系。那光子到低有没有其它特殊情况,比如光子的体积和磁场跟其质量不成正比关系?我不知道。不过,从理论上讲,光子的体积肯定跟质量成正比关系。至于,光子的磁场有没有存在特殊情况,使得跟其质量不成正比关系?我不能肯定。当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到达地面时,光的频率越低或波长越长,则越容易穿过分子`原子之间缝隙或原子内部空隙,可以说折射现象越轻微,也可以说越不容易发生散射现象;相反地,光的频率越高或波长越短,则越不容易穿过分子`原子之间缝隙或原子内部空隙,可以说折射现象越严重,也可以说越容易发生散射现象。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当我们望向天空时,则天空呈蓝色,就是穿过式光的蓝移;在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比如早上或傍晚,会发现太阳是红色的,就是穿过式光的红移。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做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束白光,从地球表面往太空发射,途经月球`火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并设有4个人使用相同的太空望远镜分别在上述4个地方观测。由于光的频率越低或波长越长,在穿过大气时越不容易发生散射,则直接下面观测到一部分该束白光波长从较短到较长的所在地方顺序是月球`火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也就是说光的频率越低或波长越长在穿过大气时越不受影响,越容易到达远方,故称为穿过式光的红移;相反地,当那4个人离该束白光的中心同样一定距离并往地球方向观测,则观测到一部分该束白光的波长从较长到较短的所在地方顺序是冥王星`海王星`火星和月球,也就是说光的频率越高或波长越短在穿过大气时受影响越大,越容易发生散射现象,故称为穿过式光的蓝移。
       第二种情况,经过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方式光的红移和蓝移,简称经过式光的红移和蓝移也可以称为引力红移和蓝移。当一束恒星光线经过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时,光的频率越低或波长越长受影响越小,越不容易发生轻微扩散现象;光的频率越高或波长越短受影响越大,越容易发生轻微散射现象。故若恒星离地球越远,而且其发射的光经过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时,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强度越大和数量越多,其频率越低或波长越长的部分光线越容易到达地球,就是经过式光的红移,在天文学上称为引力红移,除了受影响方式不一样外,跟穿过式光的红移相似。若恒星离地球越近,太阳除外,而且其发射的光线经过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时,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强度越大和数量越少(不为0),并且该光线被每一个大质量星体影响越大的部分区域,其频率越高或波长越短的部分光线越容易被地球观测到,就是经过式光的蓝移,在天文学上称引力蓝移,除了受影响方式不一样外,跟穿过式光的红移相似。不管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我们用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光的红移和蓝移,其部分光线强度除了受大质量星体周围磁场强度和数量影响有关外,还跟光源发射各种波长光的强度以及光源的大小有关。
      请翻开《细说相对论》P147,时间与海拔以及高山上的时钟走的更快,其原文如下: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阐明了时间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物理量,后来又进一步扩展了上述思想(结合引力红移现象):在不同海拔的位置,时间流逝的速度也有差别。根据引力公式,引力的大小会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递减。一个位于高山顶上的物体距离地心的距离比地面上的物体更远,所以其所受的引力也就更小。
                世界上最精确的时钟是原子钟,它根据不同原子(通常是铯)产生的振动来计时。然而根据引力红移原理,原子振动的频率会随着所受引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换言之,原子振动的频率取决于它们所处位置的引力场的强度.由于海拔越高,引力的作用就越弱,所以原子的振动频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推导的结果是,在海拔越高的位置,时间流逝的速度也就越快.
                海拔较高的位置的时间流逝加快效应已经得到了实际测量的验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一个海拔约1640米的位置)和英国某地(其海拔几乎等于零),科学家各放置了一个同样的原子钟.每隔一年,前者要比后者快大约一百万分之五秒.由于这两个原子中的精度可以达到每年一百万分之五秒.由于这两个原子中的精度可以达到每年一百万分之一秒,时间流逝速度的变化因而得到了验证.
      我在前面已经证明了爱因斯坦关于时间膨胀效应是错误的,那时已经说过时间不受影响,而是时钟受到磁场强度大小和割裂磁场速度影响而变得不准确.高山上的时钟确实走的更快,但跟时间流逝的速度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该时钟受引力(即阻力)越小,就走的越快.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海拔较高的位置的时间流逝加快效应是错误的.假设在英国某地(其海拔几乎等于零)并列放置三个精确时钟A`B`C,A受磁场影响最小,B受磁场影响较大,C受磁场影响最大,一年后,A`B`C显示时间一样,也就是一样快.然后,把A`B`C并列放置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一个海拔约1640米的位置),一年后,显示时间调整到相同,等一年后,如果A`B`C显示一样,也就是一样快,那么海拔较高的位置的时间流逝加快效应才算得到了实际测量的验证;如果A`B`C显示不一样,也就是C比B快,B比A快,那就证明海拔较高的位置的时间流逝加快效应是错误的,而是在海拔较高的位置的时钟走的更快,也就是时钟受引力场(即磁场)影响而变得不准确.
      请翻开<<细说相对论>>P151,广义相对的最终形式,其原文如下:
              广义相对的三个主要基本概念如下:
              1.空间与时间都不是绝对的,其形式与结构受物质和能量的影响.
              2.物质和能量是时空弯曲程度的决定因素.
              3.空间及其弯曲程度决定了物质的运动方式.
       广义相对的三个主要基本概念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原因请看后面我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