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胆道蛔虫病秘方 治胆道蛔虫症妙方 1乌梅丸 【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乌梅丸用细辛姜,黄连当归附子襄, 蜀椒参桂川黄柏,寒热夹杂用时多。 【组成】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50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用法】先将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余药研末加入乌梅,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1~3次,温开水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安蛔止痛。 【方解】蛔厥乃素有蛔疾,上焦有热而胃肠虚寒,蛔虫避寒喜热,窜入胆道所致。方中乌梅味酸,醋渍而重用,酸能制蛔,安其扰动,使蛔静而痛止;细辛、蜀椒辛热,辛可驱蛔,热可温脏去寒,更具杀虫之用,又助乌梅安蛔止痛之效;下焦肝肾,内寄相火,过用辛热,易致火动,火动则助其上热,故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之药伤阴动火,且蛔得苦则下,二药皆大苦之品,又可下蛔;桂枝、附子以加强温脏去寒之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补虚;加蜜为丸者,补虚养中,缓急和药,更寓“以甘诱之”之义。柯琴曰:“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辛、酸、苦味兼备,立法重在安蛔止痛,使虫静下行,疼痛自止,厥道可消。综观全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酸苦辛俱备,实为安蛔要方。又本方能治久痢,是因乌梅有涩肠止泻作用,凡证属寒热错杂,均可选用治疗。 【主治】蛔厥证,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呕,常自吐蛔,腹痛时作,手足厥逆,久痢不止。可用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多发性直肠息肉、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妊娠恶阻、崩漏、消渴病、慢性咽炎、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过敏性紫癜、顽固性痒疹等病症。 【加减】服用本方,可使蛔厥疼痛得到缓解,但无直接杀虫、驱虫【功效】。为增加驱虫作用,临床改用汤剂,且酌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等药。如无热象,可去黄连、黄柏;如无寒象,可去附子、干姜;如无虚象,可去人参、当归。
2当归龙荟丸 【来源】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当归龙荟用四黄,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一切肝火尽能攘。 【组成】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糊丸或炼蜜为丸。每服3~6克,日服1~2次,以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也可去芦荟、麝香,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清热泻肝,通利大便。 【方解】本方是以黄连解毒汤为基础加味而成,适用于肝胆实火所致之疾。故方用当归、木香疏肝解郁;芦荟、大黄清热凉肝,泻下通便;龙胆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青黛等大队苦寒之品,能清泻由肝引起的一切脏腑实热火邪;佐入麝香,芳香通窍,能解热毒;生姜辛温,既和胃气,又助疏散,更防寒凉伤中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肝,通利大便之功。 【主治】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志不宁、甚则惊悸抽搐、谵语发狂、或胸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可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精神分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 【加减】改作汤剂,如见胁痛目赤者,加菊花、柴胡清热明目疏肝;小便短涩刺痛者,加木通、生地黄汁清热养阴;肝火旺盛的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附记】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脾胃,应中病即止;胃寒患者及孕妇忌用。体弱者勿服。
3胆道蛔虫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歌诀】胆道蛔虫用乌梅,苦楝使君当归栀, 龙胆丹香槟榔柴,二青二黄朴延胡。 【组成】乌梅18克,苦楝皮15克,使君子15克,当归15克,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丹参15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柴胡9克,青皮15克,厚朴15克,黄芩12克,大黄12克,延胡索10克,青黛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6小时服1次,儿童酌减。 【功效】理气活血,清热驱虫。 【方解】方用乌梅、苦楝皮、使君子安虫杀虫;龙胆草、栀子、黄芩、青黛清热泻火,杀虫驱虫;当归、丹参活血;木香、槟榔、青皮、厚朴、延胡索理气止痛;大黄通便排虫;柴胡舒肝,并引诸药直达病所。综观全方,本方理气止痛,杀虫驱虫之力甚著。本方应用多年常收佳效。一般服药2~6剂,均能治愈。 【主治】胆道蛔虫症。 治胆道蛔虫病秘方 54.1 清胆涤异汤 【来源】杨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大黄30~50克(后入),蜣螂虫1对(研末,分2次冲服),郁金10克,木香、槟榔、枳实、白芍、生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通下驱蛔,缓急止痛。 【方解】方中以大黄、蜣螂虫为主药,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峻逐腑浊瘀积毒气;蜣螂虫性寒味咸,有通便破瘀攻毒之功,能把蛔虫异体载而推之;木香、槟榔、郁金、枳实疏肝破气之力较强,协肋主药,能疏其郁滞,冲涤异物返回胆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下驱蛔,缓急止痛之功。 【主治】胆道蛔虫病。 【加减】发热,加蒲公英、金钱草;胁痛甚,加柴胡、白芍剂量加倍;胆囊肿大,加白鲜皮、炮山甲;黄疸,加茵陈;胃酸少者,加木瓜、乌梅;呕吐甚,加姜半夏、竹茹;食欲不振,加炙鸡金、焦山楂。 【疗效】治肝胆管死蛔虫35例,临床治愈(临床体征、症状消失,B超、血象正常)27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仍见肝胆管内残留索状物)7例;无效1例。
54.2 通胆安蛔汤 【来源】黄国华,《四川中医》(12)1987年 【组成】大黄、枳实、芒硝、川椒、乌梅、川楝子各10克,茵陈、金钱草、使君子各30克。另备食醋,小儿适当减量。 【用法】先服食醋50~100毫升,一日3次(小儿减量),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煎取浓汁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1日服3次。 【功用】通下排蛔、祛瘀止痛。 【方解】蛔虫具有钻孔性、上行性,喜碱恶酸,易钻入胆道。治以通利胆腑,安蛔止痛。方用乌梅,味极酸,配以食醋,使蛔得酸而静;川椒味辛,使其得伏;使君子肉驱杀蛔虫;川楝子理气疏肝;金钱草、茵陈清热利胆,大黄、芒硝、枳实利胆泻下通便。诸药合用,共奏通下排蛔、祛瘀止痛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川椒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可作驱虫剂。川楝子能麻痹虫体;乌梅有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茵陈有明显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物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排出等;茵陈素有驱虫作用。本方有解痉、止痛、利胆、抗菌、驱蛔等多种效能,故临床疗效满意。 【主治】胆道蛔虫症。 【加减】如腹痛不止,可在右背肩部压痛点明显处配合按摩,一般5~10分钟止痛。如呕吐甚,服药时须少量多次频服,或在上药中加入人参6克。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98例,无效2例(治疗中并发了化脓性胆管炎,行了急症手术)。治疗时间:2天以内70例,3天内25例,5天以上5例,平均住院天数2.4天。止痛时间平均为1天,最短的只服1次药即止痛。
54.3 驱蛔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槟榔、使君子各30克,苦楝皮根15克,乌梅5枚,木香12克,枳壳6克,川椒、细辛、干姜各3克,玄明粉9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安蛔驱蛔。 【方解】本方由《伤寒论》之乌梅丸衍化而成。方中乌梅安蛔;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驱蛔;川椒、细辛、干姜温脏;木香、枳壳理气,玄明粉泻下,有助于蛔虫之排出。诸药合用,有较好的驱蛔安蛔作用。 【主治】胆道蛔虫症腹痛明显者。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附记】本方为天津南开医院经验方。
54.4 胆道驱蛔汤(一)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槟榔50克,木香、苦楝根皮、使君子、元胡各15克,大黄、厚朴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驱蛔止痛。 【方解】方中槟榔、苦楝根皮、使君子杀虫驱蛔;木香、元胡、厚朴理气止痛;大黄泻下,促进蛔虫排出。本方以驱蛔为主,对发病初期的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疗效。 【主治】蛔滞型胆道蛔虫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为遵义医学院经验方。
54.5 胆道驱蛔汤(二) 【来源】曹仲和,《医方新解》 【组成】广木香9克,枳壳6克,槟榔30克,苦楝皮、使君子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行气散结、驱虫定痛。 【方解】方中广木香、枳壳宽畅胃肠为主药,且广木香对止胆绞痛、舒胆肌痉挛效果好;槟榔、苦楝皮、使君子肉驱蛔杀虫为辅药,且苦楝皮与使君子肉均有明显驱蛔作用;槟榔导泻以利虫体排出,并长于驱除蛲虫和姜片虫;使君子肉尚能驱除蛲虫。诸药相伍合用,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药味精简,配伍适当,既为驱虫良方,又有解痉止痛之效。 【主治】胆道蛔虫症。并治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及姜片虫病。 【疗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治愈率为91%,有效率达100%,无1例施行手术。 【附记】马有度云:以本方合四逆散加乌梅,治疗胆道蛔虫病,取效颇捷。用于小儿蛲虫病,亦能获效。且常兼收驱蛔之效,可谓一举两得。
54.6 胆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炒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打碎)、枣子槟榔12克(切)、乌梅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驱虫,安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肠道蛔虫,亦可治蛔虫性肠梗阻。 【加减】腹痛甚者、加木香、枳壳、砂仁;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玄明粉、大黄;脾虚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芩白术散;蛔虫性肠梗阻亦可配合针刺四缝穴,或加服生油50毫升,口服或胃管给药。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4.7 拔萃四逆散 【来源】郑慕韩,《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柴胡、枳壳各5克,白芍、元胡各9克,川椒、甘草各3克,黄连6克,乌梅12克,苦楝根皮15克,元明粉12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利胆,安蛔蠲痛。 【方解】本方是由四逆散合《外台秘要》苦楝根汤,更益以安蛔蠲痛咸寒润下,取通则不痛之义化裁而成。方用柴胡、白芍和解少阳、调理气机;柴胡合枳壳升清降浊;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乌梅、川椒、黄连酸辛苦合用,宗前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旨;苦楝根有泻热杀蛔之效;元胡有行气止痛之功;元明粉咸寒润下,宽肠解痉。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安蛔蠲痛之功。 【主治】蛔厥(胆道蛔虫病)。 【加减】阳明腑实加连翘、茵陈、山栀,重用元明粉;脾虚腑寒,酌加附子、桂枝。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