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郭叔云和宗礼在广东的传播

 hongzhuanyidui 2017-02-12

邮箱:3346432717@qq.com




郭叔云和宗礼在广东的传播


文/彭妙艳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揭阳的宗祠,始见于南宋。由向朱熹请教家礼的郭叔云发轫”。

这位郭叔云是南宋揭阳塘口人(今属空港区)。明人郭棐在其所撰《粤大记》中,把他列为“理学正传”中的一员,与赵德、陈献章,湛若水等名家同类。



乾隆《揭阳县志》卷六“懿行”中有其传记,所载尤详。其大略云:“始见朱子,问格致之要。朱子以原本、身心、实效语之,由是一意践行,不为虚文之学。以礼教久废,慨然欲讲术而举行之,著《礼经疑》二十余条质正朱子。后朱子殁,与北溪陈淳讲先后天、太极、图书、易书之旨,考小宗法,定世适主祭之议。割潮阳汶沟田为蒸尝,专修四代坟茔,忌及时祭,一按《礼书》,摭程子所取韦家宗会之说,扁其楼曰‘宗会’,以为岁时会合宗人之所。又取《礼经》族食族燕之义,匾其寝堂曰‘食燕’。祭毕则与其宗人合馂于堂。编《宗礼》、《宗义》二篇及朱子《蒙谷》、《宗法》各一册藏于家。”



这就是我说揭阳的宗祠(其实还应是整个广东)“由······郭叔云发轫”的依据。上引文中的“寝堂”,即是后来所称“家庙”,更后来所称“宗祠”者,说由之发轫,是因为所谓“发轫”其义是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或有论者以为,“祠堂,单纯由某一位个体发轫,证据何在?”。我可以告诉他在这。至于说“郭又借鉴与继承何物?”则我也可以明白地告诉他,在《家礼》一书的记载中。至于南宋这种建于住宅后部的“寝堂”(即后来的宗祠),其布局与结构,《家礼》中有载,渔湖江灏(今称港后)村更尚有存,几年前此祠拟申报文保单位时,我也已在《揭阳日报》发文如有借问“借鉴与继承何物”者可以参考。



祠堂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更要延续,就得“融入现代生活”,否则保护、传承云云,就都成为空话。文化这个“符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蒸发而涸。而事实上,祠堂文化的传续,一直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润,从它的建筑实体的更新,到祭品、祭具的现代化,到仪轨的世俗化,都从没脱离融入的过程,其必然性是绝对的,承认它的这一发展规律,才是唯物主义的,自以为这“不亦谬乎”,只暴露出无知。

郭叔云对包括宗祠文化在内的宗礼在广东的传播,非止于建筑,非止于仪轨,而是综合的和别具社会建设意义的,但当时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祠堂文化不断呈现新面貌。但其“精神”,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一直发挥作用,这是其价值的所在。所以时至今日,我们对于郭叔云的历史贡献,就还要秉持一种礼敬的态度。



在《也是关于祠堂文化的议论》中,我对于先贤郭叔云略有叙及,但语焉不详,特别是宗祠(祠堂)文化不仅仅指的祠堂建筑本身有点语焉不详,于是续作这千把字,聊作补充。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揭阳读书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