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俊红常常纳闷:自己怎么就和年“杠”上了呢?作为兰州客运段一名餐车主任,她的工作特点是“走六休三”。也就是说,每逢大年三十走车,连走两趟车,六天后才能到家。自从2002年担任餐车主任后,柴俊红已经连续在车上过了15个除夕。在她的记忆中,看春晚已经是15年前的事儿了。 早晨8:00,柴俊红穿戴整齐准备上班,出门前,儿子给她围了一条漂亮的新围巾,这是他特意从昆明买的,送给妈妈的新年礼物。在路上,听到最多的就是人们相互送新年祝福。学习,报到,出乘,接车,紧张的工作又开启了。 “儿子,和妈妈拥抱一下”。17:20,老公和儿子早早来到站台送她。几十年的客运生活,柴俊红已经习惯“在路上”。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她和家人把“团圆”的地点搬到了站台。短暂的相聚又要分别了,一家人紧紧相拥在一起。万家灯火的除夕夜,大多数人家聊着天、看着春晚,但柴俊红的儿子和丈夫似乎“有点冷场”。“妈妈不在家,热闹不起来”,儿子说。除了电视机传出来喧闹的歌声,父子俩异常“默契”地不说话,各自安安静静看春晚。 “小马,大虾洗好放到盘子里,我挑线;小李,鱼刮完鳞放到盆里等着过油……”像往常一样,柴俊红招呼着餐车4个小伙伴忙活晚饭,唯独不同的是今天是大年三十,准备的这顿饭是年夜饭。 红烧鲤鱼,清蒸大虾,香酥鸡,梅菜扣肉……一桌桌丰盛的年夜饭陈列在餐桌上,全体工作人员共同举杯,庆祝新年到来。简单吃了几口,柴主任又跑到后台开始煮饺子。“大年三十,还有一部分人在赶往回家的路上,让他们也吃几个饺子,感受一下年味。”话音刚落,柴俊红就推着送饭车下车厢了,给车上的旅客送上热腾腾的饺子和真诚的新年祝福。车厢400多人,一人送5、6个也得煮2000多个饺子,再加上给乘务员加餐,洗盘子洗碗,经常累的直不起腰来。这对年近五旬的她来说无疑是种考验。 在餐车工作,会“察言观色”可是一门“硬功夫”。“天气冷,点一份葱爆羊肉暖暖胃”、“听口音是湖南的客人,尝尝新疆大盘鸡怎么样?”接触旅客越多,不同地域、不同口音柴俊红一听便知。遇到单客就餐,“米饭不够了再添,不要钱,管饱,出门在外要吃好”。热情、爽朗、会“吆喝”,只要柴俊红在,这趟餐车的经营收入准保拿第一。
和笔者聊天得知,这是柴俊红在列车上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1986年,19岁的柴俊红踏上工作岗位,由于工作需要,她被分配到餐车岗位,从餐车服务员到餐车主任,这一干就是31年。时间一晃,今年8月,50岁的柴俊红就要退休了。“8个月还能走48趟车,走一趟少一趟,特别舍不得。”对于这样的倒计时,柴俊红很不愿意提及。 柴俊红回忆,从前的人们非常羡慕客运工作,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特别是柴俊红先后在南京、广州、深圳和北京餐车工作过,每次回来都给家人讲一讲大城市的新鲜事儿,末了不忘幽默一下: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 三天后,柴俊红所在班组到达兰州车站,清点货物,办理交接,布置完各项工作后,柴俊红急忙赶车回家跟家人团圆。度过了4个小时的相聚时光,她又要返回到工作岗位上,因为按照“交路”,早上到家晚上走,三天后才能回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