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歧途

 Koujianchaosin 2017-02-12
一 三家分晋
以三家分晋为突出案例,标志战国时代礼已经遭到破坏,同时社会上层等级制度被打破
二 士人官僚外国人
战国时期底层士人崛起,同时也是人才精英流动频繁的时代,战国时代是一个精英时代。对于国家概念淡漠,家庭,才华,利益均高于国家概念。同时也奠定了官僚系统的基础,治国人士不再是拥有土地的贵族,而是一无所有却被君王信任的士人
三 魏惠王的野望
错失称霸机会,推让另秦坐大
对人才轻视,错失吴起,孙膑与商鞅
战略选址的错失,轻视安邑的战略位置,迁都大梁,经营邺城
四商鞅黑洞
强调彻底的耕战,废除世袭贵族,以军工及开垦作为分封标准。
禁止一切文化娱乐,与耕战无关的一切废除。
要求国民绝对的服从,不允许拥有自己的思想,统一思想。
限制人民流动,固定在固有土地
秦国迅速崛起,但同时文化及匮乏
商鞅在秦国实行了黑暗统治,一切以国家意志和君王意志为第一位,不存在讨好民众的问题。
商鞅的统治政策是在当时新型统治手段,有利于秦迅速崛起与称霸。
五 战国无八雄
越国作为曾经的政治新星缺席战国争霸,其实根源在于,建国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争霸,中国南方,以水战为长项,同时可以防守的关隘基本为零。越国曾经几次名声大噪主要在于趁别国空虚趁机偷袭。都是南方国家,以水路进攻都很方便,论实力,并不能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同时被齐国忽悠,北上进攻楚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六 连横与楚国噩梦
楚国作为可以制约秦国的势力大国之一,然而他的外交上的连横是十分失败的。秦楚原先关系很好,楚国为了制衡别国曾经大力扶持过秦国,而秦国曾经也帮助过楚国的太子。然而,作为一个大国是需要有大国的态度的,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楚国外交的失利在于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在连横时态度过于摇摆。作为大国牵头连横,却不去维护同盟,作壁上观也就罢了,最后还被诱导抛弃联盟。最后秦国利用楚国与三晋的私心左右逢源,而这些连横的同盟都去争相抱秦国大腿,连横就这么被秦国四两拨千斤的化解掉。楚国作为一个大国真是不够大气啊。
七 赵国的两张面孔
赵武灵王是赵国舞台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君王。他推广了胡服骑射。赵国国内存在两股势力,一个是赵国原本的地盘,贵族云集,文明开化,生活也比较奢靡。一个是赵武灵王征服的代地。此处接近胡人,在征服了代地之后,赵武灵王看重此处的军事战略与胡人的行军打仗风格。赵武灵王在国内推广了胡服骑射,令赵国的军团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国内也就形成了支持代地的胡服骑射和支持中央的贵族势力。胡服骑射虽然有利于行军打仗,但是在贵族眼里是有反传统的,同时也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而这个赵武灵王呢,偏偏又处理不好自己的家务事。一个王位劈成两半分给大儿子和小儿子。这就形成了政变的隐患,小儿子长于深宫是贵族支持的象征。而大儿子被分到代地去当王,这不是割裂了赵国嘛。一次政变,赵武灵王就被支持小儿子的贵族活活饿死了。在这之后,赵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非常强势的君王,贵族的胜利也令赵国错失了真正崛起的机会。这就是政治,也是历史,没有人情,所谓的改变注定伴随着失去,而我们会失去什么,这是无法预估的。
八 齐国往事不如烟
说道齐国,带着曾经霸主辉煌的光圈。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就是齐国,而齐国背靠沿海可以产盐,国内文明开化成度也是领先于其他六国。可以说,战国七雄中,齐国是最为富有文明的国家了。可是就是因为它的文明,它的富有,拖着他在战国中渐渐变得平庸。首先说外交,作为一个传统的霸主,老贵族国家,他只有称霸的意识,即使田氏代齐,也只是渴望重会春秋霸主的顶峰。而战国,是一个比春秋更血腥残忍的时代,它不需要你俯首称臣,而是要将你从九州大地一手抹去。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齐国的外交是落后而不合时宜的。他率连横之国攻打秦国,可是他的国土又与秦国没有接壤,得到的赔地让别国占了便宜,自己反倒劳心劳力。去攻打燕国,虽然打下了燕国,却并不想吞并他,即使作为一个最文明的国家,对待亡国的燕人也是暴虐残忍,最后他是走了,却留下了燕国这个仇敌隐患。不去连横实力大国,却去拿下身边的宋国,宋国虽然不大却是传统老国,这么被拿下,就算没有统一天下的心,也会引起别国的警惕,紧接着,秦国联合其他六国来攻打齐国,齐国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就疲于迎战,而被灭过的燕国,也是狠狠地报了曾经的亡国之仇。齐国就此一蹶不振。
    再说国内的文明,文明一旦以繁盛,思想便会自由,看看秦国,愚民是最好控制的,再看齐国是绝对的鲜明对比。国内民众开智,不尊君王,反倒有些民主的意思。齐国的风气也是以民为贵,人民生活的很自由快乐,可是君王却没法好好带领国家了。齐国注重士人,可是在这个风气下,士人研究的东西也就虚无缥缈了,不像魏国秦国出来的士人那么讲究谋略与实用。在我看来,齐国国内有点民粹的感觉。同时作为传统的贵族国家,齐国的政治体制也是难以变通的,以几大城市为中心点控制全国,而不是郡县制,文明开化导致国君想要收紧权利也会被一片公知喷的阻力大大。
    由于齐国的富足开化,齐国人也不太能打仗,虽然出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可是真正打起仗还是不行,毕竟在富足开化的地方成长起来的人一不好战,二没有环境(生存阻力小啊)
    就这样,齐国被战国的车轮渐渐甩下,看着昔日霸主的光环渐渐暗淡,也只剩一声叹息。
在看完全书最后一句话时,才明白书名的出处: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在四通八达的路口,杨朱恸哭道:'在这里错走半步,就陷入了千里外的歧途'而看过战国歧途,也确实是这个样子。回想各朝代,再也没有像战国这般充满传奇色彩。
这是一个贵族没落的时代。
都说中国没有贵族,此话不假,中国的贵族断代从战国开始。三家分晋从此士大夫可以僭越为诸侯,精英此刻成为主流,抛弃堂皇的分封制,等级森严的贵族制,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精英士人和君王合作,提高君王地位,蚕食贵族。统治结构整合完毕后,国家意志上升,争霸力量集中。
历史离不开地理,战国争霸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魏国对于重镇安邑的忽视导致未来秦没有制衡,迅速崛起,出可攻六国,退可守潼关。吴越缺席争霸原因也在于地处南边靠水不利于北上争霸。
齐国在战国的没落同样,背面靠海,前面无处可守,处于劣势。
而从不被看好的秦国却是出可向下进攻中原,退可以固守潼关,成为了地理位置上的一匹黑马。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燕国其实也拥有类似的机会,然而治国上缺乏治国的精英。
在书的最后作者也说了,由于中国地势平缓,每个国家紧紧相连,容易受到进攻却不容易防守,国家缺乏安全感,因此陷入无止境的相互进攻中,而在欧洲天然的地势就将大陆割裂成小块,小国生存更为方便。
总之,两个大方向奠定了战国争霸的基础,统治结构和地理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感觉到,历史不存在必然,拿今天的结局去套当时的过程是不合理的。我们假设魏国当初控制潼关,那么秦国也不会有出头之日,可是当时,咸阳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荒地,魏国人又怎么能想到潼关之后会成为重要关隘呢?春秋战国角逐都以中原为主,主要在山西与河南地区。传统的大国,三晋,齐,楚,而秦国与燕国已经远到边陲了。可以看出,最初的种子选手其实是齐与三晋,但是到了战国,齐国富饶体制又自由,但风气崇尚古风,地理位置又背靠大海,在战国时代争霸逐渐处于弱势。
    在这里,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懈怠的,每个国家都在想尽方法让自己国家变得更好,都在尝试各种方法,然而,就像书名一样,走错一条路,就差了很远,一个国家的覆灭往往不是因为一件事的失误,而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也许祸根早已埋下。不过看这本书时,我总是在想,如果九州并没有被秦统一那么这个天下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