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回忆,不要预测——《黑天鹅》读书笔记

 Koujianchaosin 2017-02-12
写在前面的总结:
读这本书它给我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如何预测黑天鹅事件,也不是告知我黑天鹅事件到底是什么。而是:新的思维方式。没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反复的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这本书里点出的很多思维误区都是我们平时存在的,它不光不利于人们认识黑天鹅事件,更是导致我们自己无法全面认知和思维片面的罪魁祸首。比如说回忆的美化与偏差,比如说为了解释事件强行联系的因果,比如说叙述的谬误,幸存者偏差,粗暴的分类…这些都导致了我们思维变得简单可笑,盲目自大,身边的真实例子一大堆。这本书的好处就是真的很接地气,让我看到人们日常思维中真正存在的误区。我并不指望通过这么一本书来预测黑天鹅事件,也不指望他能帮我预知未来,但是从中得到的思维模式会让我未来以新的视角作用到生活中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更准确。这是它所带给我的收获。读过一本书它里面的道理我们都可以总结出来,它可能会成为我们交谈装逼的工具,也可能是我们似懂非懂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但是只有真正的作用,它才是一个活物,它所提供的道理才会带给你无穷的反馈,而不是一句标黑的定义。这是我本次读书所得到的最大感想。
《黑天鹅》8.1开始阅读
前言:
刚开始看到前言部分讲到应对黑天鹅事件的五点原则,其实总结下来:不要预测;谨慎预防;危中取机;保持充足冗余;不要负债。每一条说的都很有道理,然而想想,除了第一条似乎都做不到…脑子里就突然蹦出"读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这样一句话。
 很多危机是我们可以通过大环境预测到的然而很多时候却无法做出合理的规避,不知是生活常规运行的规律化惯性令我们即使预测到也鲜有迅速改变轨道以避灾难,又或是自己的侥幸心理作祟,不觉得危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或者不觉的危机会短时间内发生而迟迟不肯开启规避危机的手段。
然而读完序言我发现作者根本就不是在讲如何利用已知的经验去判断和应对未来的危机,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就是超出人们认知或者人们刻意忽略的因素所产生的对未来影响极大的事件。似乎已经看到了作者的初步用意,那便是告诉我们,我们自以为是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我们所接触的知识是多么的狭隘,这便激起了我继续读本书的兴趣——我期待它能颠覆我的三观,开启新的世界。
第一部分:极端斯坦与黑天鹅现象
第一章 自我欺骗的人类

在读完第一部分第一章时,结尾很有意思,(截图1)女士浑身缀满黄金珠宝,吃坚果,只喝依云矿泉水,看欧洲版的《华尔街日报》,看到作者在看法文的书努力用支离破碎的法语交谈。这一系列的标签贴上后,女士的形象大概明了,她是一个努力把各种所谓上流人的标签贴满全身来证明自己是个上流人,而这些标签就像作者第一章说的那样,武断的分类,使问题简单化却缺少真实的意义。在作者告知他是个只开豪华轿车的司机后,全程气氛冷至冰点。而讽刺的是作者正在看社会歧视的标志。哈哈真是具有讽刺的黑色幽默。第一章,作者用黎巴嫩的战争和1987年股市的大蹦盘来阐释了几个道理:1、在黑天鹅事件发生时,人们大多都觉得自己知道事情发生的缘由甚至能讲出看似非常合理的因果联系,其实不然。大家不过是习惯回顾历史,回顾历史远比经历历史简单的多,所以那些所谓引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其实并不能支持事件发生,只是人们刻意选择看似更符合自己观点的因素。2、由于第一点,人们会降低对黑天鹅事件发生时的不可预测性的认知,从而认为发生即为合理。这两点扣题了作者在序言时阐述的道理,即:人们会忽略自己无法认知的事物,就算我们掌握越多的认知,我们的认知越渺小,就像我们见过千万只白天鹅,但是只要发现一只天鹅是黑的,那么我们对于天鹅是白的这一认知就会垮台,而同时人们更愿意接受自己所熟悉的的认知,甚至会选择性忽略自己所不熟悉的认知,这一点就会另人们低估了黑天鹅发生的影响。3、出于事件中的人们存在错误的预测,每天发生着他们意料之外的事,而他们根本无法认识到自己没有预测到这些事情。人们习惯于用自己所知的经验去错误的预测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而不自知。4、历史是跳跃性发展的而不是爬行的,这个观点的提出让我觉得以后阅读历史和看待历史有着一种新的观点和想法。这里指出其实历史是跳跃性发展的,很多历史事件是无法预测的,这其实提高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难度,同时在回顾历史时刻意寻找与事件相对应的合理起因。这听起来很像在自作聪明,这让我觉得,以后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可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去观察史实,抛却观点去阅读史实这一方式值得一试,过去有新的收获,期待。
最后作者在描述1987年股市大崩盘时讲到自己认识到了黑天鹅事件,并且欣喜若狂,然而这一章读完也并没有发现作者如何发现的,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事件发生前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这使我很疑惑,是这样的过程与方式在之后会提起呢还是说发现黑天鹅事件的过程是一种不可说的,因为太过复杂?那么就带着疑问继续阅读吧。
第二章 出版业中的黑天鹅
第二章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出版界的黑天鹅事件,在我看来讲述的是在传统认知下习惯性分类的偏差。叶夫根尼亚的书在出版之前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为她的书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不属于之前任何一个受众分类,出版商无法给她归类她的书到底属于学术类还是通俗文学类。因为受众目标的不明确,更多的出版商根据自己对市场原有的判断而判定她的书并不会畅销。然而在她的书发布之后就产生黑天鹅现象——这本不被看好的书成了畅销书,原因在于她的书融合了艺术与科学。中间又这么一句话,“卡车司机并不会喜欢专为卡车司机写的书”。没错,过于死板和模式化的分类方式有时候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有时候,投其所好,并非真正的投其所好。这让我想到了在市场营销领域,我们讲究定位。没错定位就是瞄准潜在客户,做出带有符合客户口味元素的产品。然而畅销书的例子让我觉得,在以后面对市场时,考虑产品的方向与定位时为了更加精准,应当更综合的考虑到受众的潜在需求。这让我又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苹果公司。苹果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可是在苹果手机面市之前又有谁知道人类对智能机的需求?这样通过产品而激活了人类需求。这一行为是伟大的。

第六章 叙述谬误
第六章讲到谬误,讲到为何我们总会得出谬误。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千万种原因,但是人们总会利用自己固有的经验粗暴联系因果。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有了看似很合理的结论,但是却错的十万八千里。其根源就在于,在我们想当然联系因果时,已经忽略了观察事物的过程和推导的过程。我们用我们已知的经验理所当然的把更多的可能原因排除在外。这样的谬误常常会阻碍我们正确的认识黑天鹅事件。这样的思路在我们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常常以地域来评价一个人,用一个人的缺点去否定他的全部才能等等,这样的粗暴结论最主要的便是缺少观察和推断的环节。倘若人们能够形成观察判断的习惯,那么现今网络暴力会少很多,低层次的骂战会少很多,无脑的谣言和伪科学也会少了很多。有时候人上当受骗无非就是偷懒把自己的判断能力交给了别人,只想要结果。
同时我们也在面临着叙述谬误,我们习惯于通过他人所叙述的事情而对客观事物给予评价贴上叙述标签。但是这样会让我们忽略该事物的其他因素,甚至带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不在利用知识和头脑去更全面客观的评价该事物了。比如曾经轰动全国的动车相撞事件,这使得很多人在后来一段时间坐动车都诚惶诚恐,每次讲到动车都会说不安全,但其实这个事故的发生概率很小,发生的原因也很复杂,动车正常运行下是很安全的,然而很久的时间人们都不愿意做动车。
第八章 永不消失的运气——沉默的证据
沉默偏差,沉默者的沉默令我们无法得知事物真相的另一面,死人是不会开口讲述的。所以发声者总会引人注意,而发声者表达着他们希望人们知道的事情,而真实情况,往往随着沉默者而沉没。
第九章 愚人的不确定性
在当时看目录时,我总是不理解目录旁那句面对不确定性的事情最好不要做的便是“集中”。然而在看完第一部分,我似乎能够理解这句话了,在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由于我们注意力集中于某个方面,我们便会忽略其他的可能性,而黑天鹅事件作为小概率事件便隐藏于被忽略的可能性里。人们常常习惯于给人或事贴上标签,简单粗暴的归类给予评价,然而,就是这样的标签让你以为你可以更准确的认识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但是真相往往相反,因为这样的标签,我们放弃了全面的看一个人和一件事,放弃了推理分析判断的过程,我们本以为通过标签能够看清的事情或人,可是,就是因为这些标签,令我们变成了头脑简单的傻瓜。
看完第一部分我很想把这一部分所讲的事情串联起来,首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是黑天鹅概念,即日常认知外的但是触发后又影响极大的小概率事件。其次,黑天鹅事件存在于什么环境下,它存在于极端斯坦中,少数,却影响极大,个体影响整体。相对应的是平均斯坦,个体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集体有所变动才会产生大的影响。而我们日常往往生活在平均斯坦中,甚至有时候无法跳出平均斯坦。再者,第一部分分析了很多人们日常的思维模式,就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模式普遍存在,才无法正确的认识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无法意识到其重要性。1、习惯分类,为事物贴标签,这样的分类限制住了人们面对未知事物的预判。2、沉默者偏差,完整的事情随着沉默者而沉没,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于发声者,未知的隐患或者真相随着沉默者而沉没,黑天鹅事件因此变得难以预测或者被低估影响。3、叙述谬误,在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总会习惯于利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强行寻找因果联系,让一切叙述出来看似合理,但是这往往忽略了历史发生过程中真实的部分,它可能不合常理,可能无法理解,可能难以解释但是为了叙述合理,在叙述的过程中大脑对其加工美化,以我们接受的方式合理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使我们根本无法正确的认识黑天鹅事件。
第二部分,我们难以预测
第十章 预测之耻
第十章讲到了预测之耻,里面来来回回说了很多人们无法预测的因素,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定制的计划往往难以按时完成,我们预测了未来完成的时间节点,却没有预测到执行计划过程中的意外…比如说…我计划半个月就把这本黑天鹅看完…然而现在是8.26日,我才看完第一章…没错,我们对这种自以为很有把控的事情都预测有偏差。很多人只是为了预测而预测,你问他图书馆藏书有多少?四万本。为什么你预测出这个数字?呵呵不知道…感觉。没错很多人为了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随意预测,这样的预测是极其没有根据的。同时政府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预测也是很不靠谱的,这些预测也不过是套了一个在非常纯净环境下的一个系数公式推算出来的,然而未来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一个黑天鹅事件便把整个预测颠覆了。所以这些预测…都是无知的废话。而人们做完预测后,事情真正发生了,也很少有人会出来对照着之前的预测啪啪的打脸。所以真是预测之耻啊!
第十二章 认知斯坦:一个梦
第十二章讲到了历史。“历史就像博物馆,人们可以进去看过去的收藏,感受昔日的魅力。它是一面奇妙的镜子,你可以看见我们的自我叙述。”这段对历史的描述我非常喜欢。不过细细想来,又觉这段话暗含逻辑。历史像一面奇妙的镜子,可以看到我们的自我叙述。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本身,而是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与叙述影射在了历史上。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我很喜欢历史,总觉得过去的故事天马行空与众不同。看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可是后来发现有时候历史是有很多的理论的,通过事件要得出某种结论,进而觉得枯燥。总说读史使人明志,然而方法不对并没有什么卵用。在这里作者提出了用怀疑经验主义去看待历史,不要强行联系因果,坦然接受叙述,如果我们看到的历史存在叙述谬误,那么就作一名历史的旁观者。
    同时在这之前本章所提到的预测过去也是很有意思的想法,一块冰放在那里,你去想想它化成一滩水是什么样的很容易。但是一滩水你去想象它融化之前冰的样子却很有难度。如果无法预测未来,那么想想能否准确的预测过去。这让我联想到了英剧《神探夏洛克》这样的逆向预测是存在的。
第十三章,假如你不会预测怎么办
很喜欢刚开始那一段,在反驳罗素的话。反对的点很到位——学习哲学会帮助你解决问题。作者没有反驳罗素提出学习哲学的原因,而是反对学习哲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里他的解释并不是说哲学对于解决问题是无用的,而是我们去为我们所认知的事物下判断是近乎天性决定的。虽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的思维是可以通过推理下学习的。然而,我们都习惯于事后叙述,给自己一个理解的假象。然而我觉得这样没错,如果推理无法得到自己的结论,任何事情都不是真实的,这是虚无的。哲学在这里确实是无用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跳脱出自我意识去判断,我们大部分人也无法不去追求定性。虽然罗素说的很好,但是我们人类,毕竟还在进化的道路上长路漫漫。
    再往下看我觉得本书已经渐入核心,前面都在分析是什么为什么,从十二章开始讲的是如何做。面对日常生活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事情应当敢于预测,直面错误,同时坦然面对失败,相信正面意外的存在,在应当犯错的地方犯错。同时不要去相信宏观的预测。对待失败与错误宽容,允许犯错,于个人更有利于积累经验更好的成长,对于社会,激发活力,推动进步。实验的次数越多可能性越多,正面意外便存在于此。
    关于波动性,我们本身是排斥波动性的,就像罗素所说的,追求确定性是人们天性中的缺点。生活中波动性越少,抗打击能力便越弱,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变得脆弱。在我看来,追求稳定减少波动性的状态下,首先,应变机制会下降,因为没有波动性就没有可以积累经验的机会,应变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其次,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会下降,波动性降低说明很多事情会有千篇一律的假象,变动存在,但是出现次数减少会让人逐渐忽略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忽略的可能性多了,思维固化,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就下降了。最后,心理抗压能力也会降低,受一点打击轻则忙乱不已,惊慌失措,萎靡不振,重则以轻生逃避。波动性的问题大到一个国家,比如清朝,满足于固有统治,其统治机制又十分限制,国内波动性很小,遇到外强来袭一溃千里。小到个人,现今很多家庭都希望子女工作稳定,进入公务员体系进入国企事业单位。不是说这些不好,但是不得不说,进入这些体系内,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多少会削弱,一旦出现动荡,应对机制其实并不是很强。这一点上,书里在讲在波动性小的地方黑天鹅就是潜在发生的危机之一。
接着,书里告诉我们如何应对风险。对未知的事情无法预测,那么就努力掌控已知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对我们有害,但是在现在,我们可以判断哪些事情是对我们有益哪些事情对我们有害,趋向有益的事情,增加抗风险能力。这就是在黑天鹅来临之前如何做好应对,而不是去刻意的预测。
第三部分极端斯坦的黑天鹅
第十四章 从平均斯坦到极端斯坦,再回到平均斯坦
这一章我的理解是在分析和解释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的关系。刚开始抛出一个集中模型,分析了为何更少的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源,有习惯的原因,有互相报团的原因等。然后又出现了长尾理论,也就是说极端斯坦里少数人的位置也不是很稳定的,它会随时被替代。长尾概念属于黑天鹅的附属品。同时失败的人会连续失败,成功的人会越来越成功,但是同时也存在随时被替代掉的可能性。运气,比智力更公平么?这一点我并不知道,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运气的助力确实比能力的助力更大。书中认为运气比智力更公平的原因在于,能力无法决定,而运气是不分人随机的。从这一点看,运气对于所有人来说确实是公平的。所以应当懂得去认识机会把握机会,一次的运气会造就一生的成功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第十五章钟型曲线——智力大骗局
在这章的前半段,我觉得作者是站在极端斯坦的角度上反驳钟型曲线,因为它的测算方法忽略了意外的存在,中间数值最高,偏向两边值低。这确实不适用于极端斯坦里,少数事件决定整体走向。作者在讲关于平均与现实分布的问题,而钟型曲线的方式更适用于评论斯坦。因为这里涉及了数学和有关概率问题,文科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偏差,略过偏理科的分析,从作者的叙述方面理解,也可能出现偏差。
整个第三部分,在我看来是在做一些反驳,说实话这几章写的确实无聊,但是作者其实在展示一个反驳推导的过程。为什么反对高斯钟型曲线?因为极端斯坦不适用。再次告诫各位不要相信预测,同时应当思考如何将黑天鹅的理论知识作用到实践中去。在应对黑天鹅的时候更加讲究实践。理想中经验与书本的关系是,发现问题总结为书,而现实中很多都是看了理论,而理论知识也无法落地作用到生活中。在第十八章的最后作者嘲讽了大多哲学家,认为,很多哲学家在工作时思考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但是生活中,他的思维就完全不是这样子了,与生活脱节的哲学,是无用的。讲了半天,还是在强调落地的实践性,将理论变成自己的懂得实践应用才总有产出。
结语
很简短的结语,甚至并没有讲全书总结一遍,但是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些好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一半一半。我们要接受对一半事物的怀疑,同时也要学会对一半事物的坚信。这听起来像矛盾的,然而是共存的。懂得去判断哪些事情或者理论是虚无没有意义的选择怀疑,也要看清哪些事物是确定的选择相信。这其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避免从众心理。面对宏观的预测,群众广泛传播深信不疑的事情持有怀疑态度,这并不是说做一个抬杠的人,而是保持独立思考清晰判断的方式。因为我们知道群众是容易被蛊惑的,当一个人选择在一个群体中时,他其实很大一部分会放肆自己的智商。同时,正面生活中的小失败,因为它对你影响不是特别大,但又为你提供了负面经验。同时正视终极失败,因为那是无法预测的。

作者的一半一半的叙述,让我觉得他的思维中有两个小人在共舞,他们看似对立却为作者提供了看待世界的视角。后面一系列的排比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写作整部书的激情。那两个一半一半的小人,在一起跳了一曲华尔兹(完)
写在最后:
    这次做读书笔记尝试了一种新方式——随看随记。没错写的真是超级话唠,貌似废话也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之前曾经也尝试做读书笔记,但是总是一开头就像先把正本书叙述一遍,然而读书时的想法和感觉却又已经记不太清,所以总是写在开始就卡壳了。这次用这样的方法我感觉很好,我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思路发展,即使刚开始并不完善,但是随着读书的深入,我可以观察到我看这本书时的体验与过程。正如《黑天鹅》刚开始所说的,不要回忆,记忆里总是存在偏差的,去记录。所以这样做笔记也是为了配合本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