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公司总裁 2017-02-12

一、信阳为何被划入了河南省?襄阳又是什么原因被划入了湖北省?

这里只从历史政区角度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考虑到河南省的伏牛山、淮河以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三个行政中心——南阳、信阳、潢川,这里因而用“南阳”、“信阳”和“光州”来代指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

(1)元代以前的情况

唐代时期南北政区分界线尊重秦岭-伏牛山-淮河这条天然南北分界线,所以南阳(属邓州)、襄阳(襄州)、信阳(申州)、光州等地均划入南方一侧的一级行政区内,其中南阳(邓州、唐州),襄州属山南东道。到了北宋,出于便利行政、加强防御等目的,微调了部分区域,如处于交通要冲的信阳军一度划入主体在淮河以北的京西北路;而襄阳和南阳(属邓州)等地仍在一个大行政区京西南路内,这个路的名字里虽然有“京”字,却因处于伏牛山阳而被视为南方,其中邓州和襄州分治,帅司和宪司治所在邓州,漕司和财司治所在襄州,这是宋代典型的分而治之,很多路治所都不在一起;光州则属淮南西路,也在南方一侧的行政区内。到了南宋,宋金绍兴议和后,两国东部界限沿用了淮河为界,光州继续属淮南西路;信阳军作为京西北路留在南宋的“遗孤”,先划入襄阳所在京西南路,后又划入光州所在淮南西路,最终划入江陵(荆州)为中心的荆湖北路。然而宋金两国中部界限并没有依照伏牛山走向,而是从南阳盆地南侧穿了过去,把原背诵的京西南路一分为二,线北的南阳(属邓州)、唐州(泌阳)划入金的南京(开封)路,南阳开始了从属于河南的历史;而襄阳留在了南宋,继续担当京西南路中心城市的角色。下图为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四地归属情况(底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2)元代的大调整

元军南下的途中,金的南京路起初被改为河南宣慰司,属中书省;南宋的京西南路作为较早被蒙古攻破的地区,主体(郢州和随县除外)也被划入了中书省的河南宣慰司,襄阳与南阳再度属于同一行政区。信阳和光州在归附元朝后,曾属于湖广行省。河南宣慰司改为河南江北行省后,襄阳路、南阳府属于河南行省的直辖区;包括信阳、光州在内的原属荆湖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的很多府、州也陆续划入了新设的河南行省。但信阳、光州的特殊性在于,它们经历了宋金对峙、宋元大战后,人口凋敝,无法再以独立的府、州面貌示人,因而被划入主体位于淮河北岸的汝宁府;汝宁府也是河南行省的直辖区。元末河南行省析置淮南行省时,信阳和光州因从属汝宁府,而没能跟着进入新设的淮南行省。南阳、襄阳、信阳、光州一直在河南行省建立后一直是行省直辖区,其人口被元朝当局视为第三等的“汉人”,与其临近的荆州、武昌、庐州等地的人口则被视为第四等“南人”。下图为四地在河南行省的位置(底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3)明初的定型

元末朱元璋攻取湖广后设置了湖广行省,襄阳被划入这个行省;襄阳后来又曾一度划入河南,但很快再度划回湖广;南阳、信阳、光州则留在了河南行省,其中信阳和光州曾一度被划入中书省的临濠府,但很快陆续划回河南行省的汝宁府。至此,襄阳留在了湖广(湖北),南阳、信阳、光州则留在河南。

综上我认为,襄阳最终划入湖广(湖北)还是因为其区位之利(汉江主干道的地理位置),与湖北诸府联系更为便利,而且其始终是独立的路、府。南阳自宋金对峙后就一直与河南联系在一起,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传统。信阳、光州一方面地理上与湖北有大别山阻隔,另一方面几次改朝换代而人口锐减,丧失了独立府、州的地位,自元代开始就从属汝宁府,也就跟着汝宁府稳定在了河南。

下面将系统介绍河南省和湖北省省界的形成

二、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的形成

(1)元代的河南江北行省

要搞清楚河南、湖北的省界的变迁,需要从元代的“河南江北行省”(简称“河南行省”)开始讲起。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朝廷“罢(中书省)河南宣慰司”,其所属的汴梁、河南、南阳、归德、襄阳等路府划入河南行省;割湖广行省荆湖北道的德安、信阳、光州等入河南行省;割江淮行省淮东道三属、淮西道五属入河南行省。(可见,襄阳在元代初期是与河南各路、府同属一个行政区;即便在河南行省成立以后,襄阳路也是直隶于行省,并不与江汉腹地同属荆湖北道宣慰司)

至此,河南行省包括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三峡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南行省内部,在大德三年(1299年),淮西道宣慰司废罢,所辖府、路(包括黄州、蕲州在内)直隶河南行省。河南行省除包括直辖路、府外,还有淮东道、荆湖北道两个宣慰司。下图为元代河南行省,为了方便了解河南行省内部划分(底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我对原有的地图进行了加工: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为了镇压红巾军,于河南江北行省分置淮南江北行省,全名是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常略称淮南行省,辖原来的江淮行省之江北部分,也就包括了黄州、蕲州两路。河南行省范围大大缩小。下图为淮南行省的范围(底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2)洪武元年的中书省、湖广行省和河南分省

中书省: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在其控制区设置省级行政区,当年成立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辖区包括应天府、江淮府(镇江府)、广兴府(广德)、常州路、扬州路、安庆路、庐州路等地。后来,江南行省随着朱元璋的军事扩张而不断增大,到了元至正二十四年,省江南行省并入相当于“腹里”的“中书省”。中书省设立的同时,江淮行省也曾一度设立,其范围主要包括庐州、安丰、淮安和高邮。但这个行省很快撤销,并入了南京为中心的中书省。

湖广行省:随后朱元璋每占据一省,就在此地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克复武昌,设立湖广行省,管辖范围包括武昌府、黄州府、襄阳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潭州府、岳州府、兴国府、蕲州府、峡州府、澧州府、沅州府等地。至正二十五年,安陆府划入湖广行省,同年湖广行省改为湖广(荆州)分省。至正二十七年,废湖广分省,重设湖广行中书省。洪武元年,德安府划入湖广行省;同年明军平定广西,取消了元朝的广西行省,将广西划归湖广行省管辖。截止洪武元年年末,除今天湘鄂两省西部的恩施、湘西州部分地区未划入湖广行省外,其他今属湖南、湖北的地区均已划入。

河南分省:洪武元年,明军攻克河南大部分州县,在河南设立设立“河南分省”,朱元璋同时将开封设为“北京”,与南京并尊。当年,明军攻克大都,将大都路改为北平府,将北平府、永平府改隶属山东行省;怀庆、卫辉、彰德、广平、顺德、大名、河间、真定、保定等诸府划入河南分省。洪武元年的河南分省辖境极大,从渤海之滨的河间府一直连绵至南阳府,从西部的陕州延伸到东部的邳州

下图为洪武元年年末明朝实控地区的“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的行政区划(底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5)明代河南南界、湖北北界

洪武九年(1376),在河南行省、湖广行省改布政使司之前,湖广行省曾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划,一大批府州降级:原德安府降为散州,划入黄州府;原安陆府降为安陆直隶州;原沔阳府降为沔阳直隶州;原荆门直隶州降为荆门县,划入荆州府;原蕲州府降为散州,划入黄州府;原汉阳府降为散州,划入武昌府;原峡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划入荆州府;原归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划入荆州府;原兴国府降为散州,划入武昌府。至此,湖广的北部就只有襄阳府、荆州府、武昌府、黄州府四府和安陆州、沔阳州两个直隶州。当年,荆州府、黄州府和沔阳直隶州就被划入了河南布政使司;这个调整导致襄阳府、安陆州被隔绝在湖广主体之外。下图为洪武九年河南范围最大时,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同年年底,为贯通襄阳府与湖广主体的联络,德安州从黄州府划至武昌府,不过这又使得武昌府隔断了河南布政主体与荆州、沔阳、黄州的联系。下图为洪武九年年底的河南布政使司,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德安州、汉阳州重新升格为汉阳府、德安府,其中汉阳府改属河南,另外光州也在当年划归河南;此时河南在湖广境内仍有一块飞地(荆州府、汉阳府、沔阳直隶州)。到了洪武二十四年,荆州府、汉阳府、黄州府和沔阳直隶州又重新回到湖广的怀抱,作为补偿,襄阳府、德安府、安陆直隶州则划入河南。下图为洪武二十四年河南布政使司最大时,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不过这种混乱的局面当年(洪武二十四年)再度被扭转,襄阳府、德安府、安陆直隶州在同年又回到湖广。至此,明代湖广(湖北)与河南的省界基本定型。如下图所示,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10)民国时期鄂豫皖地区边界调整

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设立了根据地;国民政府为打压围剿根据地,在大别山区调整了三省界限,新设了礼山县(今大悟县)、立煌县(今金寨县)、经扶县(今新县)。

1932年第四次“围剿”中,国民党军队攻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金家寨,10月初,蒋介石和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发出命令:“……于金家寨添设新县,即以陆军第14军军长卫立煌之名,定名立煌县,以金家寨为县治所在地,……隶属于河南省。”并打破省界、县界,将原属六安县第六、七区的麻埠、茅坪、槐树湾、古碑冲、南庄畈等17个保;原属霍邱县第一、二区的八里滩、开顺街、白塔畈3个保;原属霍山县第六区的前后畈、黄石河、渔父潭、长山冲、彩霞岭、响山寺等18个保;原属河南省固始县长江河以南的金院、李桥、长江河等2个半保;原属商城县和、乐二区(商南地区)和康区一部14个半保及原属湖北省麻城县交界处的部分山村,共55个保,分别从原属县划出,建立了“立煌县”。立煌县初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后因安徽划入地区的绅董不断上书安徽省政府,陈述立煌距河南省会开封过远,要求归属安徽省。1933年4月,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立煌县改属安徽省,隶属于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六安)。立煌县的设置,调整了豫鄂皖三省边界。见下图,底图归属方舆论坛“周釜俊”所有。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1932年,国民政府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西进川陕。国民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豫鄂边界“形势重要,距城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根据“新收复区设县纲要”,乃划河南罗山,湖北黄陂、黄安和孝感四县边陲地带,于1933年1月1日建置礼山县。下图为礼山县示意图,底图归属方舆论坛“周釜俊”所有。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4、1933年10月,国民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析光山、黄安、麻城建制沿革各一部,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县名,以新集镇为治所,设置经扶县,隶属潢川专区,后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经扶县地图如下,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